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6-25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其蕴涵坚持人民至上、追求共同富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缔造人类新文明等显著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反思、融汇世界各国现代化之经验教训,谋划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嬗变策略,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从“两个结合”探究这一嬗变理路,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的现代化理论为行动指南、立足于双重革命交互逆熵变的中国实际、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形塑等三个方面。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内核要义、价值理性、具体方略等三方面也凸显出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思辨哲学是德意志民族参与世界现代化初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集中表达。它既是当时德国经济和政治实践相对落后的表现,又蕴含着探索新型现代文明的历史愿景。恩格斯紧紧抓住德国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考察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把握德国哲学“神秘外壳”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提炼与捍卫德国哲学的“合理内核”,以避免考察现代社会的中介手段遭受近代形而上学的束缚,最终锻造出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立足于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审视恩格斯的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我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传播先进文化潮流应与本国具体实际尤其是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提炼传统文化之精华应以时代脉搏作为根本尺度;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应着眼于其世界历史性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实面貌,在“两个结合”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根源于千百年来留存到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中国文明长河的积累与创造。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基本制度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依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和表达,由当代中国基本制度所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源于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前头的不断焕发活力的文化形态。从当前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之上,是起着引领作用、先导作用的文化,是早已扫除弱势文化的余烬,敢于向着世界文明峰巅迈进的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存共荣的文化,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一起构成世界文化的宏大景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有其内在根据:在势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使然,是历史之势的必然;在理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缘于对天下之事的准确把握。这种基于“势”“理”“事”融会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开辟文化领域的新天地,必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必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与活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主体性是确立现代世界的基本原则,文化则凸显了主体性当中“人”的存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先决条件,使其得以摆脱自然生命的束缚而能够享有“从过去、经现代、到未来”的文化生命。如果将一般性的文化主体性聚焦到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那么回首历史的前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轴心时代及其延长线上渐趋生成。步入到现代的岔路口,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之下形成了“榫卯型”的文化结构,一方面建构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敞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维度,深刻诠释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张力。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提交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概念体系作为表达和传承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因库”。这一概念体系在广度上至少涉及17类经济思想范畴,在深度上已触及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要素,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性关联的语义网络。立足汉语构词、时空转换、多元取向三种生成机制, 这一概念体系呈现出独特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特征。当前,在坚持 “两个结合”中推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概念的现代转化,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影响着东北振兴的战略进程,更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出现源于构成要素的持续升级与优化,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两个结合”原则的伟大理论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构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劳动对象范围以及增强管理水平等方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实践路径的核心要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第二个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思想空间,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深度和延展度,使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一理论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更加枝繁叶茂。“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创新,以新的制度更加生动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无论是党的理论创新,还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无论是实现共同富裕,还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2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并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两者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在历史维度上都取得了历史成就,形成了历史辉映,创造了历史经验;在理论维度上都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具有相同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在人民维度上都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使具有人民属性的文化事业得到不断发展;在话语维度上习近平良好地继承了毛泽东的言说方式,都通过诗词体现了人民情怀和历史使命的传承;在世界维度上都产生了的重要的世界影响,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发展。新征程上,要继承和创新毛泽东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新时代文化建设更加广阔的前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6-01
摘要:《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新的天地》是党和国家认定的党史主题曲,其政治地位的确立在具有权威意义的仪式场合中展现。党史主题曲将思政意蕴注入意象摹写中,在语义呈现上突出了领袖颂赞、百年成就和党群关系等要素。而其内在意涵则是对中共的执政形象、初心使命和政治话语的诠释解读。这种将思政理念进行艺术表达的手法可以用写意思政来概括,党史主题曲就是其成功应用的范式。这为主旋律文艺创作提供了历史经验,即文艺抒情与思政表意统一;文艺底蕴与时代脉搏联动;文艺表达与人民话语融合。写意所折射的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典雅气质,与思政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蕴有机统一,党史主题曲或可视为“两个结合”在文艺领域的典型样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1
摘要:“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显著特征。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互成就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魂脉。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个不断结合、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使命目标。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中国纪检监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摘要:应用文写作要全面贯彻“两个结合”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科理论建设和写作实践;要秉持历史辩证法,重视、研究、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夯实和创新应用写作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双重进步;践行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应用文写作文明生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10
摘要:应用文写作要全面贯彻“两个结合”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科理论建设和写作实践。要秉持历史辩证法,重视、研究、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实践认识论,不断夯实和创新应用写作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双重进步;用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应用文写作文明生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应用文写作要全面贯彻“两个结合”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科理论建设和写作实践。要秉持历史辩证法,重视、研究、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实践认识论,不断夯实和创新应用写作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双重进步;用共享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应用文写作文明生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逻辑,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活力提供了根本指引,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相结合指明了前行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还原历史全面深入把握传统文化,超越语境抽象提炼优秀文化资源,复归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法学研究》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范式下形成的标识性概念。法治、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关键词的相互关系,深蕴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概念的法理逻辑,即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内在构成、法治是实现现代化的外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法治 变革的强大动力。这一法理逻辑,在历史道路上体现为逐层展开的“实践三问”, 即要法治还是要人治、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创造什么样的法治形态;在新征程上,要求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从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有机体、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等角度持续推进;在价值意蕴上揭示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文明表征,即以幸福生活权彰显人权文明、以法典化彰显制度文明、以法治体系彰显治理文明、以 “两个结合” 为路径方法推进中华法治文明发展进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统筹“两个大局”为时代背景,内嵌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从思想基础上讲,其根源于“两个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魂,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从内涵上讲,其包括“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大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规矩意识和规律意识。当前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以金融人才为重要载体,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强国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撑。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传统文明发展转型而来的以政治为中心的伟大文明。理解其形成和发展,应当尊重历史连续性并高度关注国家治理模式重大变革。作为一场以国家治理模式变革为统领的中华文明全方位根本变革,周秦之变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结构和基本范式并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承古代中国的精华并进行全方位变革和升级,革故鼎新、返本开新,使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伟大飞跃,成为世界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员。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范式和诸多基本要素、标识性特征传承发展自古代中国,其关键历史起点就是周秦之变。周秦之变以其内涵深刻性、早发现代性和蕴含的人类普遍性,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