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厦门品牌传播提升空间与传播策略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城市品牌传播内容兼具物质及精神特性,所传播的内容包括城市容貌、历史沿革、文化特性、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等,城市所有个体的参与都能影响城市被感知的方式,因此,城市管理者应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营造用户的参与感、所有权,以实现品牌内涵的补充和有效传播。然而,厦门在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房价高、平均薪酬相对不高、产业结构优化有待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与宣传不到位等挑战。本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以期为厦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差异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数字经济的定义、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差异化发展现状,提出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优化和政府引导为主要路径的城市差异化发展策略,并通过上海、成都、拉萨、威海四座城市的典型案例,具体展示不同城市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经验。

  • “人民”的文明叙事与实践探索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西方的城市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变成了一个充满商品的空间,人的一切价值意义都以物作为衡量尺度,西方的城市发展走向异化。中国的城市概念自古以来与西方相异,近代以来,“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建构中实现重塑,并成为各项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指向。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将“人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和目的,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文化特点和实践经验的治理模式,最终形成了“人民城市”的治城理念,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文明的生动写照。“人民城市”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构中实现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完善城市功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实现人民主体的再造,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新中国75年的治理制度:变迁、 逻辑与展望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新中国75年来的城市治理制度变革受制于国家意志、资本推动和公民选择等因素,呈现初创、发展和优化三个阶段性特征,并沿着渐进演变的路线趋向善治。内在地看,新中国75年来城市治理制度的创设逻辑存在政治性主导、经济性诱导、技术性误导等路径依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治理制度的优化升级,但也构成了倒逼城市治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作为城市治理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人文城市强调城市治理中政治参与、经济追求、社会治理等面向的公民权利在场,并以城市治理的人民性回归为行动指向。人文城市治理制度的创设,需要回溯以往城市治理的制度遗产,反思现阶段城市治理的制度困惑,着眼未来城市治理人民权利的制度修复,从而找回城市治理制度的人民性。 

  • 中国人口规模分布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 基于GIS分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联系及时空演变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结合GIS可视化技术,具体研究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在时间格局演变上,2011—2020年广西北部湾城市群6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上升趋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辐射强度和空间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但城市群整体发展不协调;(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东部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城市交通通达度较低,逐步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 珠三角群“五化”协调发展对韧性的影响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均处于稳定提升态势,但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2)“五化”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耦合协调类型占研究区的81.48%,失调衰退类占比为18.52%。(3)单因子探测显示,影响城市韧性水平的强弱顺序为城镇化(0.782)>信息化(0.497)>绿色化(0.275)>工业化(0.162)>农业现代化(0.151),“五化”协调因子影响力大小为0.643;交互探测结果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交互影响力均强于单因子作用。

  • 城镇化水平、体系与CO₂排放——基于分国别面板数据的实证经验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₂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₂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₂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₂排放促进效应。

  • 关于“寻找家园”计划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寻找家园”计划以艺术的名义,从个体经验的角度来回应在社会发生快速变革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探讨了人与城市的关系。“寻找家园”也是2017年以来,由张晋等艺术家发起的“100公里”项目的延续。刘利斌、普耘、沈阳超、吴延军、杨然、张晋六位发起人,也是此次项目的六位队长。“寻找家园”以成都三环以内作为行动空间,参与者不局限于艺术家,可以是原住民、新住民,甚至是城市的过客。参与者以各自的方式来重新探讨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变化以及感受,展现出了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城市与城市中的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此次展览所呈现的是其中4个队对“寻找家园”这一主题的回应。

  • 艺术点亮之光——论光艺术介入空间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梳理了光艺术的历史,以及城市空间生产与美学建构。当代城市空间的演变也代表着当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的演进和发展。现代城市的发展将人的活动与审美现象相结合,成为城市审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光艺术以艺术创意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在城市的空间形态塑造和文化形象营造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未来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光艺术将成为城市生活艺术化重要手段和方式,也将不断地改变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偏好,打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空间。

  • 多中心视角下中心空间结构与都市圈经济绩效——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都市圈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对促进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2005—2020年杭州都市圈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总体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多功能中心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杭州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完善与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联系。

  • 群背景下的中国消费中心发展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提交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消费中心和城市群都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对象,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互动性强。消费中心概念的引入,能够为现有城市群研究提供新视角。城市群作为消费(中心)城市群,能够促进区域消费经济大发展,体现出消费性质差异化、消费形式多样化、消费水平层级化、消费内容普遍化、消费中心化、消费联系性强、消费完整度高、消费文化认同度高等特征,具有消费集聚构建宏大消费场景、消费中心化汇集更多消费动能、消费极化提升区域消费发展层级、整合消费形成区域消费竞争力等多重机制。基于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估计法的量化分析表明,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发展差异大。总体基尼系数走势较为平缓,甚至呈缓慢下降的态势。需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群发展。

  •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就在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性、认同感和有效度。对于有形、有感、有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提出“结构论”观点:有感和有效以有形作为吸引力,有形和有效以有感获得凝聚力,而有形和有感则以有效具备驱动力;有形、有感、有效的统一集合体,即构成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结构的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结果要素。当前,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存在着形象性层面有待优化、认同感层面仍要强化、有效度层面尚需深化等问题。为此,必须充分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意涵和逻辑关系,把握形式有形,注重内容有感,实现结果有效。要从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增进强烈认同心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三个维度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在城市各民族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 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 近 20 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 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 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 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 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 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 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 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 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 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 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 54. 4%,表明南 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 合性城区。 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 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 低碳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 277 个的面板数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针对2000—2021年中国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估,通过平行趋势检验与安慰剂检验,表现出良好的政策唯一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分区位来看,东部城市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黄河流域城市受政策影响获得的经济效益要高于非黄河流域城市,从分政策执行批次来看,第一批试点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是第三批次,最后是第二批次,这种正向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实现。

  • 近十年我国化地区主体功能实现的空间表现特征与未来布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优劣势分析及应对策略——基于 SWOT 分析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州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初步建设工作。基于“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背景,本文以天津市为例,结合天津的实际发展状况,提炼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构建SWOT评估模型,系统性地分析天津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遇与威胁,进一步为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言献策,即打造本土特色商圈,拥有全球知名的国际品牌;开拓消费空间,打造“网红”城市;借助“会展+”模式,促进消费发展。本研究仅供参考。

  • 基于中国经验的数字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确立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以来,我国进一步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指出,“科技是首要的生产力”,要“加速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综合现有文献可知,一些学者已开始重点关注和探究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但现有研究尚缺乏对数字经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讨论。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三座典型数字化城市进行案例过程分析,识别并探析数字经济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而构建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模型,以期为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启示。

  • 区域协调网络的特征、传导机制与发展路径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周期协调视角构建了区域协调网络,运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及路径模拟方法探究了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发展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我国区域协调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关系“南密北疏”、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京津冀等传递型城市群侧重“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珠三角等互动型城市群侧重“互惠互利”的均衡发展模式。②传导机制方面,行政区划作用优于经济区划,中央垂直治理优于地方分散治理,生产、投资及消费联动“以高带低”地促进协调互补。③发展路径优化方面,“供需互促的循环联动路径”具有长期持续性,“中心城市的引领发展路径”的先发优势较强,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城市群的载体依托路径”以群际层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为主,群内作用较弱。

  • 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挑战与关键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 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城乡联系加强、城市动力转轨等。 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城市人口老龄化、风险防御能力不足、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