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心理学
  • 中国四省市学生的科学学习类型与科学素养、职业志向的关系:潜在剖面分析-谭利华,张殷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形态,对培养其科学素养和从事科技相关职业的意愿非常重要。此研究联合期望价值理论和认识论信念相关研究,基于PISA 2015我国四省市9841名中学生的测试数据,利用潜在剖面分析从学习动机、参与和认识论信念三个方面探索了中国学生科学学习的类型,并进一步揭示这些类型与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职业志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生科学的学习存在四种类型:“低兴趣组”、“积极参与组”,“实用主义组”和“科学家组”;(2)不同类别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和科学职业志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教师主导和探究教学行为均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采用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组”和“科学家组”——而不是“低兴趣组”的一员。

  • 上进的边界与陷阱:中职学生歧视知觉诱发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 目的:考察中职学生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的间接作用路径及边界条件。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手机依赖自评问卷和追求成功动机问卷对6所中职学校总共1117名学生调查。结果:(1)歧视知觉显著正向预测其自杀意念。(2)手机依赖在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为0.30)。(3)追求成功动机在中介路径的后半段“手机依赖→自杀意念”中起调节作用;在高追求成功动机条件下,手机依赖水平显著预测自杀意念,而在低追求成功动机条件下,预测效应则不显著。结论:歧视知觉通过手机依赖作用于自杀意念,追求成功的动机对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即高追求成功动机明显强化了手机依赖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 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表征及原生影响因素权重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幸福”与“建设”息息相关。作为“技能中国”与“制造中国”的潜在建设群体,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持久高度关注。调查并分析了广东省5所中职学校共1823名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原生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权重,结果表明:第一,“性别”“是否住校”“年级”“有无留守经历”主效应显著,即男生比女生、住校生比住家生、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无留守经历学生比有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感知幸福。第二,“过往留守时长”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第三,家庭结构与时间因素更多地影响幸福感,但家庭功能的影响权重最大;在家庭功能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职业类型”又对幸福感起决定作用。基于此建议:一是开展学校团辅以疗愈过往留守的“时间之殇”,二是开展“家长课堂”以完善教育教养观念,三是开展以“情绪体验与情感反馈”为辅助的家校合作模式。

  •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对员工创造力的双刃剑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7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及其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工作反刍中的问题解决沉思、情绪反刍为正向、负向中介变量,心理资本为调节变量构建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一个被调节的双刃剑模型。通过对3家企业的多时点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与问题解决沉思、情绪反刍正相关;(2)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借助问题解决沉思的中介作用与创造力间接正相关;(3)心理资本可以调节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与情绪反刍之间的关系:员工心理资本水平较高时,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对情绪反刍的正向效应被削弱。本研究通过三轮次的调研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拓展和丰富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后效相关研究并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为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优化企业管理机制、员工自我调节等实践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 内外兼修: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未来目标比较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积极心理的横向比较,有助于增进对两类学生的全面了解,也将助力于“职普融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作为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典型代表,“未来目标”是亟待打开的比较窗口。调查了1192名中职学生与1049名普高学生的未来目标现状及特质类型,结果发现:第一,两类学生未来目标总分无显著差异。第二,中职学生外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普高学生内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中职学生。第三,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表明,中职学生存在两类目标特质或人群类型,即“C1中外部——中内部目标”(45.05%)与“C2高外部——高内部目标”(55.95%),普高学生也存在两类目标特质,即“T1低外部——中内部目标”(25.93%)与“T2中外部——高内部目标”(74.07%)。总体而言,中职学生存在内部、外部目标“并驾齐驱”的样态,而普高学生则有“轻外重内”的趋势。未来在关注两类学生未来目标发生发展机制的同时,也需强调在互联互通的实践互动中,积极调适与有效提升。

  • 中职学生未来目标发展研究:基于半年的追踪调查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未来目标是中职学生自我成长与生命脱变的蒙正肇始。对764名中职学生未来目标开展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第一,未来目标总分及各子目标得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普遍增长。第二,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发现,可将未来目标划分为两类特质,即“C1中外部——中偏上内部目标”和“C2中偏上外部——高内部目标”;该二分类在T1和T2时间节点均成立。第三,使用潜在转变分析技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C2组更稳定,C1组更具转变性。即相对于C2组变为C1组,C1组更易转变为C2组。第四,男生、年龄越大,越容易从C1组转变为C2组;而城镇户籍、家庭子女数量越多、留守时间越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容易保留在C1组。鉴于中职学生之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强国”的重要性,建议:第一,可开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结合的创新、实践型“未来目标-思政教育”,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学习投入与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第二,可倡导中职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平衡内部与外部目标。第三,可向家长普及“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教育发展意义,以此助推中职学生未来目标类型的优质转变。

  • “当监控之眼望向创造” ——电子绩效监控对创造力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之下,电子绩效监控作为一种新兴管理手段愈发广泛地被应用于工作场所中。然而,现有EPM文献对员工创造力这一数字化时代企业的重要竞争力的探究较为缺乏。通过引入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框架,本文发现EPM对员工创造力可能产生复杂多维的作用:一方面,EPM会通过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动机对员工的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且EPM的发展型目的可能增强EPM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间接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EPM也可能会强化员工的控制性动机,从而负向影响员工的创造力,且EPM的管理型目的可能增强EPM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间接负相关关系。通过两次问卷调查,以上理论模型的第一条路径得到验证。本研究完善了对于电子绩效监控影响效应和机制的理论研究,并为组织在应用EPM管理工具时扬长避短提供借鉴。

  • 合作还是竞争?多元智能视角下人对人工智能的矛盾态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人对其呈现出矛盾态度。青年群体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矛盾态度更值得重点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索当下青年人对 AI 的认识与矛盾态度,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立足多元智能视角开展访谈,得到青年人眼中 AI 具有的五个智能维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二以合作竞争情境和五种高水平智能为自变量,探究青年人的矛盾态度,同时考察专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情境与智能交互作用显著,青年人对信息化与现实情境水平高的人工智能在两种情境下有不同的矛盾态度。研究三以专业是否匹配与五种高水平智能为自变量,探究青年人的积极与消极态度。研究发现专业匹配组有更高的消极态度和更低的积极态度。研究整体从智能维度出发,以青年人对人工智能的矛盾态度为主线,发现情境、智能及专业对矛盾态度的影响,补充了人对人工智能矛盾态度相关理论,为人工智能能力发展的宏观政策制订提供参考。

  • “朝夕”相处:群际接触视角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歧视问题也愈发突出,尤其是年轻人的老年歧视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及干预策略,共进行了三项研究:(1)研究一采用问卷法、内容分析法,调查了大学生与老年人的代际接触经验,发现积极的代际接触经历居多。积极接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外显态度,消极接触显著负向预测外显态度,并且相比外显态度认知维度,接触经历对情感维度的预测效果更好。研究还发现,消极接触对外显态度的预测作用明显强于积极接触;(2)研究二采用问卷法、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结果显示,接触效价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但与内隐态度无显著相关,并且二者对外显态度的影响不存在不对称性效应。同时探究了接触效价影响外显态度的中介机制,发现群际焦虑和群际信任是重要的中介变量;(3)研究三采用问卷法、纵向干预实验,进行了时长一个月的想象接触纵向干预实验,结果发现积极的想象接触可以通过提高群际信任程度,显著改善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情感维度,并且该提升效果在短期内保持稳定。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揭示我国大学生的代际接触经验影响其对老年人群体态度的内部机制,丰富了代际接触的相关研究,为解决我国老年歧视问题提供了一定思路。

  • 人境合一:动态真实性模型的提出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为了探究自我真实性的本质,并揭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间的联系,本文尝试将“天人合一”思想与动态人格理论相结合,提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真实性模型。该模型将真实看作个体在人与境相协调的氛围中体验到的一种认知、情绪和动机间和谐融洽的状态,同时根据真实性与情境间的动态关系,将特质真实区分为最佳的真实、僵化的真实和扭曲的真实三种,并指出只有最佳的真实才有助于个体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该模型通过赋予真实性一种全新的体验性定义,并将特质真实和状态真实辩证整合,会促进未来的真实性研究朝着更加灵活、动态与平衡的方向发展与进步。

  • 自我肯定干预促进低收入家庭学生的 挑战性任务偏好:内隐自尊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一个人从事挑战性任务意愿的高低,往往影响其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而这可能与个体的内隐自尊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收入的高低是否通过影响个体内隐自尊从而削弱其挑战性任务的偏好,同时探究自我肯定干预对个体内隐自尊和挑战性任务偏好的影响。以甘肃省某县一所职业中等专科学校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家庭学生为被试,通过两项研究发现:(1)低收入家庭会降低学生的内隐自尊,进而削弱他们对挑战性任务的偏好;(2)短时的自我肯定干预能显著提升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内隐自尊,并促进其挑战性任务偏好。

  • 性别化食物与食用者性别对个体印象评价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印象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社会心理学中的“大二”理论框架为基础,从食物性别刻板印象角度出发,探讨食物选择对个体印象评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食物具有高能力低热情的印象评价,对女性化食物则具有低能力高热情的印象评价;(2)对象性别与性别化食物信息共同影响了人们的印象评价,呈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对食用者印象评价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了食物选择与性别化印象之间形成的关联,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印象的形成与塑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 正念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基于单被试实验的效果和可行性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为检验个体咨询情境下运用正念干预自杀意念的效果和可行性,采用单被试实验A-B-A设计,筛选2名合格被试,借鉴《正念第八天》设计干预措施,对被试的自杀意念和心理痛苦进行连续测量,通过视觉分析和非重叠对占比,结合书面访谈,分析干预措施的效果、安全性和接受度。结果显示被试对干预不存在强烈消极体验,获得了“冷静”情绪、促进接纳和激发领悟等效果,总体上接受干预;被试的自杀意念在趋势上出现了由上升到下降的积极变化,1名被试出现了自杀意念和心理痛苦的分离。表明个体咨询情境下,可借鉴《正念第八天》的结构和内容作为自杀意念的干预措施。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父母冲突的中介作用和成长型思维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基于家庭压力模型,探讨父母冲突与成长型思维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869名青少年,其中有效问卷1823份,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2)成长型思维调节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父母冲突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成长型思维能够弱化父母冲突的负面影响,但是保护作用有限。研究结果支持并扩展了家庭压力模型,对提高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具有启示意义。

  •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 保护性作用:一项追踪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威胁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疫情背景下生命意义如何变化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作用。研究1采用生命意义问卷(MLQ)对大学生样本A(N=486)和B(N=466)分别进行三次追踪,考察疫情期间生命意义的变化。研究2对样本A采用MLQ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两次追踪,进一步探究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保护性作用。结果发现:(1)疫情的发生削弱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2)疫情期间生命意义体验与焦虑、抑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抑郁可以削弱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意义体验对降低焦虑和抑郁具有保护性作用。研究结果为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了纵向证据,为应对突发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各类社会变迁事件对大学教师的心理发展造成持续 影响,教师心理变迁趋势不明。 为探明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借鉴 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9—2018年的研究进行元分析,采用SCL⁃90量表测量大学教师 焦虑、抑郁、躯体化问题、强迫问题、偏执问题和敌对问题。 结果发现:①大学教师的心理 健康问题整体呈上升趋势,焦虑问题的上升幅度达中等效应量(d=0.56),男性、普通高 校和西部地区三类教师的心理健康恶化趋势相对较快。 ②高等学校数量、教师人数、招 生人数、总抚养比和卫生医疗机构数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 测作用较为明显。 ③未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平稳波动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大学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由点及面”:以政策 为导向,在关键时间点抓住重点问题,遏制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上升趋势;形成不同 类别线,化整为零,提高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效能;从“政经社技”各方面提高发展质 量,搭建教师心理健康安全网。

  • 培育智慧心: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彼此割裂,使当下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中国心(芯);滥用积极心理学和罗森塔尔效应,让某些学生生成了一颗“玻璃心”;将个体的某些品行问题看成心理健康问题,让一些学生未及时生出健全的道德心或智慧心。这是导致当下中国一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的三个重要原因。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是:适当传承中式健康观和高度心理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理论根基;科学开展赏识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或智慧教育培育学生的道德心或智慧心。多措并举,让学生尽早生成智慧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 人是如何学习概念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30

    摘要:本文从个体学习及社会学习视角综述了2010年以来对于概念学习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成果,并论述了包括机器学习关于这一问题的助力等几个与概念学习相关的问题。1.个体学习方面,目前的证据显示对于具体概念,大脑倾向于通过典型特征(共享特征)加工;而抽象概念,语义加工是最重要的认知方式。2.社会学习方面,人际神经同步(INS)被认为是知识高效传递(如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的主要指标,但这一现象只是拓宽了概念来源的渠道,并未改变个体概念学习的基本模式。最终,本文认为,人脑对概念的加工方式依赖于概念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学上没有“更好”的策略,只有更“适合”的策略。

  • 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何以生成?——基于fsQCA的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承担巨大负荷,家庭已成为失能老人养老的重要场域,对于其家庭抗逆力的提升须重点关注。从现有研究来看,鲜有对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生成机制进行探索与分析。本研究以组态分析为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30个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生成路径进行分析,尝试为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提升提供干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失能老人高家庭抗逆力有效生成路径共有5条,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家庭组织系统驱动型、家庭信念系统驱动型、家庭关系系统驱动型和家庭组织-信念系统驱动型,而对于所有路径中组织资源都作为条件存在。对于失能老人家庭应该更关注多元情感与照护支持,构建失能老人家庭资源支持网络,以推动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生成,保障失能老人家庭可持续发展。

  • 李育辉著《2024人工智能与职场研究报告:数智新职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1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特别指出要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及应用,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以AI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越发明晰。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对职场的影响,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教授主持的职场研究项目组,关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围绕其对中国职场的影响,聚焦社会发展、企业变革、个人职业发展与未来趋势四个层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并推出了年度白皮书系列之《2024 人工智能与职场研究报告:数智新职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该报告基于对1591名中国职场人士的调研数据,结合文献深度分析,从社会发展、企业变革、个人职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这四个关键维度,系统性地探讨了职场中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情况、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AI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预期。报告的系统见解,不仅为组织如何有效应用AI技术以提升组织效能给出了策略性建议,而且为员工如何借助AI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指引。此外,报告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国家层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转型,以及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