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 以调为业、“三教”融合:民族地区法学教育新转向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调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和谐关系的重要机制,以调(解)为业是未来中国法律职业的新增长点。以法学专业教育增设调解方向为切入点,实现新时代法学专业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三教”融合是回应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与诉源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为本、创新创业政策吁求的时代需要。然而,当前“三教”融合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法学专业的教育体系欠缺、政策话语间断裂模糊等问题。实现以调为业、“三教”融合应完善民族地区高校法学专业调解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系统的调解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调解情境,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网络调解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法学专业调解方向教育体系,推进调解类社会组织的设立与市场化运作。

  • 我国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政策检视与路径突破——基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视角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以政策工具为X维度、高等教育强国概念要素为Y维度、政策颁布时间段为Z维度,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旨在了解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为研究生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教育政策文本的编码分析,发现研究生教育虽然分类别、分阶段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但其发展过程也存在如下问题: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存在路径依赖效应;政策各要素出现衔接断裂现象;政策工具和高等教育强国概念要素匹配的科学性有待提升。基于此,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的突破和完善需注重政策工具类型选择的协调性,强化高等教育强国概念要素的均衡性,提升政策工具与高等教育强国概念要素的耦合性,制定一体化与系统化的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规划。

  •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循证干预中保障实施质量有利于提高项目成效的可靠性。通过报告一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能力提升项目(ACE-LYNX)的实施过程与结果,以呈现实施研究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应用 RE-AIM 框架的实施维度(保真、调适、采用),通过对四种工具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混合方法研究以评估项目发送、接收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 ACE-LYNX项目实现较高质量的实施,但干预模型不同过程的发送以及不同团队的实施和受训者反馈存在差异,其中项目预先制定的保真策略和情境化调适促进了实施和干预成效。整合性循证干预项目需做出更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管理策略,并重视不同模块之间、不同实施站点之间的平衡。这为跨专业和跨文化的干预项目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转移经验。

  • 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障碍诊断与地区差异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十一个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再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其障碍因素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发展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在创新和开放等维度上存在着较多障碍因素;区域差异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缩小的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来源。

  • 激励还是约束:双重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利用环境规制工具驱动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论文基于2010—2021年70个大中型城市的数据,探究了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种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将绿色技术创新纳入分析框架,着重分析其传导路径、非线性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环境规制有利于从正面激励和反面倒逼两个方向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均在超过一定阈值后发挥作用,且在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环境规制越完善的地区作用效果越好。因此,应从建立健全环境规制体系、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设计差异化政策入手,发挥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来自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互联网监管是否更加有效?——不同监管工具下惩罚机制推进企业降碳的效果与实施边界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政府有效干预企业生产行为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如何选择监管工具和制定政策措施至关重要。运用Hotelling模型、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以及数据仿真模拟,探究在传统监管工具和互联网监管工具下政府对高碳企业实行惩罚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政府采取传统监管和互联网监管都能促进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在传统监管工具下实施静态惩罚机制有利于企业采取生产低碳产品的策略行为,且惩罚力度越大,企业趋于生产低碳产品的稳态速度越快,而在互联网监管下实施静态惩罚机制,会出现企业的“逆反”心理,抑制企业生产低碳产品;无论在传统监管还是互联网监管下,实施动态惩罚机制都有利于企业生产低碳产品,但是高强度的惩罚力度较低强度的惩罚力度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监管优势。论文基于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分情境探究惩罚机制在不同监管工具下的实施效果,剖析监管模式与监管政策的适配效应,为政府“因时而异”地干预企业生产行为提供政策建议,有利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 面向制造业的数据产业生态进化逻辑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据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由此对数据产业生态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业态孵化具有战略意义。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面向制造业探讨数据产业生态的内涵、特征并构建其生态系统模型,进一步结合超循环理论研究制造业数据产业生态的进化逻辑。研究发现:制造业数据产业生态系统由技术层-场景层-主体层-环境层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包括制造业群落、数商群落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群落三类参与者群落等;除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开放性、自稳定性、敏捷性和突变性等特征。制造业数据产业生态的进化遵循以下逻辑:通过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本化等反应循环,继而在催化循环作用下,形成联合演化与共生耦合的超循环系统。

  • “中体西用”与儒学经世传统的转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儒学的经世传统密切相关。儒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通经致用”和“明体达用”两种经世传统。近代以来,面对西力东侵裹挟下的西学东渐,儒家士大夫试图恢复两种经世传统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在“通经致用”传统不断弱化的情况下,近代知识分子以“中体西用”容纳“明体达用”,最终实现了儒学经世传统的近代转型。

  • 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基于异速生长模型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厘清黄河流域人口与土地异速生长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时空变化趋势对协调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提高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引入生物学异速生长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人地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黄河流域城市主要以正异速二级,土地明显扩张类型为主,其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占比分别为44.45%、52.94%和84.61%。第二,以2015年为分界点,黄河流域异速生长系数有显著的阶段性转换特征。2015年前黄河流域异速生长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后则小幅提升。从2013年开始,黄河上游异速生长类型由正异速转为负异速,黄河中下游一直为正异速生长。第三,黄河上中下游异速生长系数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负数,异速生长系数呈现高低集聚分布态势。第四,从影响土地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上看,工业化水平、金融发展对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可促进人口增长,但教育资源不足成为抑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而得到以下政策启示: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上中下游城市群均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土地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优化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积极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合理规划城市增长边界。

  • 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实证测度与时空演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导向,探究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对全面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20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结合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系统耦合协调度时序与空间演进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稳健上升态势,但子系统间则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城乡经济发展系统和城乡社会生活系统,城乡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其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分布呈分散化趋势,区域间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持续拉大,随着时间的推演,逐步演变为二层分化式发展结构。空间视角下,黄河流域省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空间相关性,省区间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局部集聚特征表现为正、负空间相关性并存。黄河流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重心主要位于陕西,标准差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略有增长,但方位角趋于缩小。最后,依据研究发现提出系统优质协调发展路径,为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外资进入与女性就业 ——基于就业率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双重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在中国性别就业差异逐渐扩大的背景下,探讨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能否为提高女性就业比例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提供新的动力,对实现中国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共享对外开放成果至关重要。基于1998~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从就业率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分析外资进入对中国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考察外资进入速度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能够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以独资方式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来自欧美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有助于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同时,外资进入对女性就业的积极作用在私营内资企业、高性别平等化地区、东部地区以及第三产业中影响更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增加市场竞争程度和促进技术进步是外资进入能够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渠道。从调节效应上看,过快的外资进入速度减缓了外资进入对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积极影响。因此,应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合理把控外资进入速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外资进入对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促进女性共享对外开放成果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城市品牌建设与绿色经济效率——基于“ 全国文明城市” 评选的准自然实验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以2003—2020 年中国26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 基于“全国文明城市” 评选的准自然实验, 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剖析城市品牌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建设能够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 研究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 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地理区位较优、品牌依赖度较高及品牌相对稀缺的城市更加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 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研究结论为充分识别城市品牌建设效应及拓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 数字金融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数字金融作为数字化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基于中国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21 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检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金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1) 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对邻近城市会产生不利影响。(2) 受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层次的影响, 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数字金融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3) 消费需求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是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其中, 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为此, 要推进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数字金融+产业” 的发展模式,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金融的步伐, 避免“数字金融鸿沟” 扩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

  • 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兴旺提供了重要机遇。利用2014—2019 年县域非平衡面板数据,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上有助于促进中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发挥了数字红利的作用。其中,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使用深度尚未产生显著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第二产业的发展, 对于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县域第三产业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融资约束的缓解和需求效应的刺激是其中重要的机制。

  • 互联网使用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近年来, 中国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2020 年数据, 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 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 (1) 互联网使用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 (2)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本增加, 由此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3) 互联网使用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均有缓解作用, 且更有利于减少包括女性、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农村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群体的教育错配情况。这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公平层面的积极意义。

  • 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治理的效能向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作为高等院校基本的组织单元,在学术研究、学术创造和学术治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以组织效能的视角重新审视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研判组织效能,并通过“效能驱动”来提升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效能,表现为学术组织领导者选择科学有效的领导方式、强化学术组织成员各类行为管理覆盖面、营造学术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生态圈等,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基层学术组织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逻辑依据与培养策略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10-27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教育领域,教育家精神鲜明地展现在教师的道德风范、专业造诣及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践行之中。作为教师职业的灵魂,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探究的基石。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是一个综合框架的要素整合,包括课程拓展能力、个人道德素养和个人专业能力。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度融合,深刻彰显了教师内在品质的卓越精髓,并确立了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策略中,我们需从多个维度入手,包括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在教师入职培训中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学习与实践,以及在持续的专业发展中构建教育家精神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实现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不断精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

  • 清中期冕宁县知县的任职特点及其对地方司法的影响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27

    摘要:清中期冕宁县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多民族杂居地区,雍正六年才开始设置冕宁县衙,改变了冕宁县传统的卫所与土司并存的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模式。这一改变使得冕宁县的社会纠纷从传统的以地方权威主体解决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冕宁县衙为主、以地方权威主体为辅解决的模式。清代州、县的知州和知县是基层司法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多重的司法职能。通过对清中期冕宁县司法档案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冕宁县知县有异地为官、任期短、流动性强的特点,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族众多的冕宁地方,这种任职特点无形中造成了冕宁县知县在司法中不得不依赖传统的地方权威主体来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实现基层司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