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后,行贿罪的法定刑配置及其与受贿罪的关系便成为问题。行贿与受贿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囚徒困境不能成为影响行贿罪法定刑配置的理由;行贿与受贿都是贿赂犯罪的源头。行贿受贿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是系统性的。行贿受贿同罚主要是指,立法层面行贿受贿的法定刑配置应当相同,且相互对称,不仅入罪的数额、情节等应当呈对称状态,而且刑罚裁量制度也应当对称。行贿、受贿行为分别具有独立的可罚性;同罚并不意味着实践中对二者处以完全相同的刑罚,但对二者的处罚不应悬殊过大。行贿受贿同罚有利于贿赂犯罪的系统治理、积极预防,与贿赂犯罪的其他主张相契合,也有利于塑造大众的廉洁文化。未来,贿赂犯罪的治理重心应转向借助刑法外部机制实现犯罪预防上。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无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行为是本罪的核心要件,需要以民营企业实质平等保护为立场,对行为要件中的“非法性”“经营行为”“同类营业”“利用职务便利”四大要素进行实质性限缩解释。其中,“非法性”不仅需要在形式上违反前置法规定,还应当在实质上侵犯以本公司、企业利益为起点的公平竞争秩序;“经营行为”要求行为人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帮助了同类公司经营管理,并直接从非法经营收益中获益,单纯投资、单纯受贿、单纯侵财的行为都不属于“经营行为”;对“同类营业”则需要从法益侵害性角度分析,同类范围应当控制在实际经营的业务范围,而不是根据登记范围僵化认定;在“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中需要考察行为人的职务与职务对公司营业、业务影响的关联性问题,应当将行为人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而非利用职务获取信息优势的行为排除出犯罪圈。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刑事另案处理制度产生于服务办案需求之目的,具有公权力主导、阶段适用性与案件特殊性等特点。以共犯是否认罪认罚为标准作另案处理,虽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提升制度活力,但亦有法律依据不明、制约监督不足、被追诉人权利受限乃至未审先判之虞。究其成因,与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办案传统、动态平衡诉讼观尚未实现、“配合有余、制约不足” 的公检法关系以及“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裁判方式均有关联。对异化的实践样态纠偏,须在制定统一的另案处理制度体系基础上,从明晰规范标准、加强制约监督效力、落实权利保障以及明确既判力范围等方面完善,以期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目标。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在当代诠释学的语境中介绍和评论里德的现代权力理论,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发展。里德以国王的两个身体的转变为线索,阐释了一种奇幻的现代权力的形成。奇幻的色彩指涉现代复魅,它经新尼采派棱镜的折射而炫目。这个棱镜倾向怀疑的诠释学,揭露虚假道德意识的伪装。笔者倾向信仰的诠释学,树立道德超越的信心。这两种诠释学都敏感于多元与霸权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文化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关键。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摘要: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背景下,选题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展开。从文化自信与教育革新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策略,旨在将传统礼仪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院校致力于培育民族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核心教材,对学生教育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综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其在民族院校教育中的多维应用,涵盖理论、情感、实践教育及课程构建、社会服务等方面。研究表明,《概论》有效促进了知识传授、情感认同、价值观塑造及能力培养。然而,面对文化差异、多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育国际化等挑战,建议民族院校强化师资建设、文化交流、价值观引导及就业指导,以充分发挥《概论》作用,培养具备深厚民族认同与国家意识的杰出人才。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档案在塑造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指示精神,从档案学的视角出发,探索档案与祖国认同的深层关联,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档案见证下的祖国认同历程,从古代史书档案到近代档案,再到现代档案,展现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仰。指出档案在历史传承中构建民族集体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认同、助力历史教育等方面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强调档案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提供了高频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代际空间距离的扩大是形成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重要因素。代际关系类型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占主导是紧密型,农村占主导是赡养有间型。代际关系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城乡,高龄老人与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紧密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与子女成为赡养有间型,失能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子女成为疏离型,儿子与女儿数目的增多显著降低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独立住房的拥有增加了城市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农村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引导居民积极进行养老储备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估计,检验了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养老储备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对养老储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呈N 型,其中,月收 入在2.5万~4万元的促进作用最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较大,门槛较低;东北地区养老储备的收入门槛最高,东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的养老储备行为对收入敏感,中部地区不敏感;收入较低群体中,年龄较大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较高群体中,年龄居中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年龄较小和较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年龄居中的群体则相反。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养老金融教育、改变居民现有的养老观念、提高居民养老储备意识,从而降低养老经济压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作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直接产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易地搬迁贫困户虽然借助国家力量实现了居住空间、户籍和部分公共服务的跨越式城镇化,但是由于短期内无法实现生计能力的快速提高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城镇化”和“素质城镇化”,而仍 处于 “半城镇化”状态,由此面临着失业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信任风险、房产变卖风 险、社会融合困境等多种社会稳定风险.为维护社会稳定,应提高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能力,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和睦融居的核心之举、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繁荣的应有之义、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强国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易地搬迁社区仍存在政策制定与具体落实、经济发展与后续生计、文化适应与价值认同、交往障碍与后续治理、意识形态与境外势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政治为先,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政治之基;以共治为本,创新社区治理,筑牢治理之基;以发展为要,做优就业帮扶,筑牢物质之基;以文化为魂,增进文化认同,筑牢情感之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基于重庆市主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及影响因素。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个人特征因素、健康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父母对医疗健康和精神慰藉的养老需求大,经济水平总体不高,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社会支持力度不足;不同特征的独生子女父母有不同的养老需求;个体特征因素中的年龄、婚姻状况、月均收入、居住方式、健康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养老需求有显著影响。由此,根据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构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框架,政府发挥引领支持作用,完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组织整合有效资源,提供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家庭方面增强养老责任感,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对我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理论成果,详细阐述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进程并论述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导意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根本制度条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宝贵经验。这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勇于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化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乡的长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在现代化转型期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相关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基于现代化理论与制度分析的综合框架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机理进行阐述,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实现类型划分,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力要素进行剖析。研究提出要将其放到乡村振兴战略所确定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中,从目标群体需求的政策回应、城乡融合的制度保障、现代农业的内源式发展以及地方官员、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激励等方面推进模式创新,不断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城乡倒置问题不断加剧,但农村社会化养老基础薄弱,养老服务存在供给主体权责不明晰、供需不匹配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在纵向层级上发展不均衡,乡镇和村级养老服务尤为缺失。国家近年出台的政策强调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江苏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率先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通过县级建立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乡镇改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推行互助式养老,将养老服务由县向乡和村延伸,在县乡村各级实现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从全国来看,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面临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不完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可借鉴江苏省的经验统筹规划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009-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以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微观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水平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产规模扩大效应、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及创新能力增强效应发挥对企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创新的就业促进效应在成长期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企业更明显。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市嵌入式养老和乡村互助养老并非割裂,准嵌入性组织是在乡土困境下适宜提供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载体。本文首先对比了浙江省N市B区三个街道的养老模式,将乡村嵌入式养老整合为三个阶段:第一,人口密度较低时通过公共组织提供互助养老是乡村嵌入的初级阶段;第二,人口密度较低时通过准嵌入性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是乡村嵌入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政府购买服务是基于政府和组织的模糊关系及组织的孱弱;第三,人口密度较高时通过非公共组织提供多元服务是乡村嵌入借鉴城市经验的终极阶段,这一阶段的政府购买服务是基于政府和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及组织的专业性。其次基于关系合同理论,认为准嵌入性组织的相对优势在于嵌入了多元制度关系,从而为乡村多方合作提供正当性。政治制度逻辑源于组织的公益使命高度契合政府兜底职能,减少了组织乡村行动的争议。商业制度逻辑源于组织能够围绕最初的公益使命,灵活切换公益方式和商业工具,相应的价值回报成为乡贤治村的长效机制。社会制度逻辑源于乡贤和准嵌入性组织联动,填补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身-群”薄弱的环节,形成了“身-家-群-国”贯通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逻辑。综合上述结论,本文力图介绍地方经验,即政府引导乡贤创办准嵌入性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和合理引导民间面子竞争开展微慈善的方式支持组织发展,实现地方经验转化为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