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伦理精神”的形态 ——访樊和平教授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中,樊和平教授一直致力于伦理道德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理论体系建构,其学术追求如果以一言概之,那就是“走向伦理精神”。“伦理精神”是樊和平教授学术探索的理论重心和标志性话语,这一概念脱胎于他当年的硕士论文,孜孜以求至今。“伦理精神”的学术基础源于“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与理论辨析,根植于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中国哲学形态,在精神哲学的宏大视野下建构伦理与道德辩证互动的伦理道德体系,努力实现伦理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统一。“走向伦理精神”的学术推进展开于“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哲学建构于“道德形而上学三部曲”,现实论证于“道德国情三部曲”,贯通对话于“道德哲学讲习录三部曲”,推进发展于正在完成的“伦理精神的理论形态与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三部曲”。历史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文化对话——理论建构,五个“三部曲”,构成“走向伦理精神”的沉着蜿蜒的学术轨迹和心路历程。“伦理精神”既奠基于深邃厚重的中华伦理文化,又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同时也汲取了世界文明精华。精神哲学的理论与体系、“价值生态”理念与方法、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是“走向伦理精神”的三块“哲人之石”。樊和平教授率领团队持续推进二十多年的四轮全国性调查、八轮江苏调查,及其所建立的两千多万字的《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显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遭遇道德僭越伦理、理性僭越精神、道德理性僭越伦理精神等三大“中国问题”,相应存在三大病症:无伦理、没精神、道德理性泛滥,必须进行三大回归:伦理回归、精神回归、伦理精神回归。同时,现代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破解三大难题:“是中国”“有伦理”“成体系”。如何破解这些前沿性课题?一言以蔽之,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建构”的核心要义就是实施现代伦理型文化战略,进行一场文明观的伦理革命,以伦理文明观作为世界的重要话语方式和价值尺度,以伦理看待发展,以伦理建构和评判文明。通过中华“伦理文明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现代中华伦理精神,建构伦理道德发展的现代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战略体系,完成文化传承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使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贡献新的中国智慧。

  • 文明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底蕴,即人民性、连续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平性等内在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仓实衣足、知礼明节的精神品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了现代力量。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思想引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发展动力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从文明视角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1

    摘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传承延续性,尽管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其深层特质和基因始终传承延续。只有从文明的视角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抓住根本、贯通源流。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重要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连续性,具有生生不息的独特优势;内蕴创新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内蕴统一性,具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意识;内蕴包容性,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内蕴和平性,具有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脉的阐释与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文明、文化与文脉,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又以其特有的物质、观念形态维系着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紧密相连的存在。“新的文化使命”中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明确,“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中对于“守护好中华文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任务要求,都表明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文脉的阐释与创新是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关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中华文化的三大主体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科学的揭示;对中华文脉持守赓续的责任主体、守正原则、创新路径,进行了整体性的明确。

  • 文明史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即中华民族必然要在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中选择发展道路,在把握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坚定道路自信,在把握中华文明统一性中深化道路认同,在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中拓宽道路视野,在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中彰显道路文明。中华文明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价值取向,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观、民本观、经济观、生态观和世界观。中国道路中蕴含的文明理念、文明实践和文明追求,凸显了其在“人本逻辑”“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等方面相较于西方道路的独特优势。

  • 议程设置、信任背书与特质激活:文化产品预热曝光的三重驱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产品的预热曝光能够极大地激发公众对其的关注与好奇,促使观众在作品正式亮相后更加积极地投入观赏与讨论,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预热曝光过程中,议程设置通过明确目标和策划内容,为文化产品构建了一个既清晰又富有吸引力的信息传播框架;权威媒体或意见领袖的信任背书,显著增强了文化产品的信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展了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特质激活深入挖掘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紧密结合公众需求,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产品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为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和文化产品长尾效应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 从甲骨文数字的来源看史前先民数概念的演进——对探源工程的一个补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中国进入文明时代有八项关键特征,包括农业手工业等生业基础的显著发展和都邑城市的建设。这些发展变化离不开计算和记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没有提到古代先民数概念的情况,包括对数的性质的认知和记数法。根据跨学科、重实证原则对姜寨、西安半坡和柳湾的史前记数刻符进行考察,发现其分别构成五进制和十进制数字体系。记数刻符构形方式渐次传递,并深刻影响甲骨文数字的构字。五进制和十进制分别出现在古国时期第一和第二阶段。记数法的这一大转变在古代文献和关于黄帝的传说中都有反映。通过古代先民数概念的演变,佐证中华早期文明发展,是对探源工程研究的一个补白。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探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

  • 什么是历史政治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中外政治学都在寻找新出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基于理性人假设的 “政治科学”已经不能解释、不能回答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难题,当然更不能解释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历史的政治史、国家史特性意味着,历史不但是历史学研究范畴,也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统一的研究路径就是历史政治学。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历史政治学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其本体论价值,回答的是各国政治价值、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是怎么来的,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政治与历史上的政治的关联性提供了清晰的解释。历史政治学连接着中国历史与政治科学、世界历史与政治科学,是政治学学科的交汇区和知识增长点。历史政治学不但具有历史社会学的发现理论、检验理论的学术功能,还有历史社会学没有的政治价值即功能主义分析。

  • 习近平的“观”论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着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思考中华文明,览古察今、比较中外,对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中华文明观”。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形成于“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创造主体、智慧结晶、精神标识、突出特性、意义贡献、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回答,体现出高度的文明自信、博大的时空视野、强烈的使命意识,是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的强大动力,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

  • “三大全球倡议”的传统文化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1

    摘要:“三大全球倡议”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聚焦发展、安全、文明等人类前途命运提出的重大创举,其根植于中华文明,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支柱,共同引领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三大全球倡议”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包容性等特质,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范式。

  • 中华民族的文明观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观,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礼而兴、文明以伦理为荣、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伟大、文明决定国运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文明观与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中华文明得以创造的思想和理论条件,对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发挥着思想和理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观得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正是有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和现实支撑,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才能形成并不断发展。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内涵、时代要求与世界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07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新”就新在它既是一个新概念、一种新问题,也代表着一种新思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是党的百年文化建设的宏阔升华,它厚植于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结合的沃土,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追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的理论指引、思想指引、精神指引和使命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互鉴、推进文化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时代荣光。

  • 论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论自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深化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需要有全方位的方法论自觉。第一,以历史性梳理原则考察中华文明如何在“自己运动”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这是聚焦“根脉出场史”维度作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考察。第二,以世界历史性文明超越原则考察何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世界现代文明问题解答和历史超越形态出场,这是聚焦“世界现代文明出场史”谱系的追思。第三,以思想性引领原则考察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具有思想性引领的重大意义,这是聚焦“魂脉出场史”的逻辑分析。第四,以出场学原则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实根基如何强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这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出场逻辑的反思。第五,以新旧全球化文明替代原则展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 标识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探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旨在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文化支撑。文章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统一性与和平性等五个方面阐释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内涵特征,以打造地理标识体系、精神标识体系、文化遗产标识体系和生态标识体系研究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路径。

  • 的五个突出特性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编成的,其内容在“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存续的基础”“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统一性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促进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平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高度契合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之间的指导关系,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基础教育教材相结合的典范,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了借鉴。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文明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和悠长的历史积淀,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熔铸了其鲜明而独特的主体意识,为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和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文化进步方向,恪守人类文明繁荣和文化创新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优秀文明的持续繁荣与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