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作品是对“世界”的诠释,展览是对“世界”的抵达,两者内外有别,各有使命。本文通过对几个展览案例的自述,解析如何因地制宜,巧立展题,借用博物馆的固有资源,让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获取整体性的开放意义,其实践过程也引入文学、戏剧、建筑、园林等其他机制拟化“视觉艺术”,使得展览在“时间”序列中扩大“空间”维度的想象力,并以故事性的叙事形态,更好取得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感知,从而使作品达到“增殖”的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不少村庄出现空心化、原子化的趋势,基层乡村治理受到严重挑战,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已衰落的公共性。移动互联网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虚拟公共空间就此诞生,“离散化”的村民再次相聚,社会关联重归紧密;村民在其间就公共事务展开共同讨论,公共性的建构由基层公权力唱独角戏变为多元主体的“共同协作”;虚拟公共空间也是博弈场,被赋权的村民通过协商、竞争形成制衡,权力结构得以优化,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由此可见,村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生产、传播实践阻断了共同体的衰落趋势,为乡土公共性的重建带来可能。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构成了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节点和最新样态。随着以 ChatGPT和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升级选代与日常化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趋成为推动人类公共性扩张和变革的关键要素。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带有“反公共性”的逻辑,数字生产资料作为数字劳动的产物被数字平台所有者私人占有,其发展与公共性产生了严重抵牾,私人所有”的数字平台所炮制的“公共使用”的美丽骗局更是进一步蚕食了公共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前景下人类公共性的消解突出表现为公共性主体渐趋“自我中心化”公共性信息渐趋“同质茧房化”公共性领域渐趋“碎片分裂化”。基于此,揭露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公共性逻辑,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发展平台社会主义,呼唤数字技术公共性本质的价值回归,引导数字技术公共性放应的发挥,不失为重建人类公共性的现实通道。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城镇化与市场化的推进,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日益呈现出利益分化、规则多元、价值丧失等公共性消解的特点,这不仅与现代社会发展对其产生的冲击影响有关,还涉及到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场与再嵌入。乡村社会作为我国基层自治空间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理应在此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建引领乡村公共性重建符合我国国家治理核心架构要求,同时也切合乡村实际与现实需要。为此,厘清乡村公共性的理论渊源与党建引领其重建的内在逻辑尤为重要。党建引领可从公共交往、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公共规则、公共精神等五个具体维度出发,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提供可操作化的实践路径,推进乡村社会组织化与再整合,从而重建乡村公共性,助力乡村有效治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关键治理载体,职场将如何在社会治理转型中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凝聚。基于 全国“职业经历和社会网络”调查 2009年至 2021年四期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职场之于社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性 溢出的作用特征。第一,进入职场能提升居民结构性和认知性社区社会资本。第二,相较于未进入职场居民,进入 职场的居民在社区社会资本上的优势不断扩大。第三,身处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体制外部门的居民,在社 区社会资本凝聚上呈现差异特征。在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中,职场在提升居民公共事务参与意愿和能力上既体现职 场普遍性又体现体制差异性,进而与社区社会资本形成正向关联。这不仅体现了职场的社会价值,而且展现了体 制内行动者的治理潜力,还提示了社会治理和社区社会资本中潜在的职场和体制部门分化风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发展是将扶贫资源转化为搬迁人口稳定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在地治理”问题,需要置于社会治理研究范式之下。社会治理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发展,依赖于作为社区或村社的“共”在“公-共-私”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即借助遵循互惠原则的“共”形塑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良性连带。通过剖析我国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发现作为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连带的公共性具有融入性连带与发展性连带两种生产路径。融入性连带呈现为社区秩序生产与移民社区融入的相互促进,社区参与以及一定群体范围内紧密互动与互助催生的“团结”性社会资本是关键。发展性连带则呈现为个体能力与社区能力的同步提升,依赖于公共资源集体化使用过程中建构出互惠、合作、共享的社会经济。依靠融入性与发展性两种连带,搬迁人口能够在社区融入的过程中实现个体与社区的协同发展。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 J 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从电影观看的视角,互联网是一种非院线装置,它更新了人们对电影的认知,也带动了更多关于人的主动参与。计算机交互技术不断促成互联网装置下电影产品的更新。这些前提给互联网收藏做出了铺陈。在互联网装置下,人的主动行为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更为微妙。尽管视频平台并不以收藏为营销目的,但却可以形成电影网络收藏行为的基础平台,完善电影公共收藏的虚拟空间。这也可以改善互联网电影的粗糙呈现,或成为提升互联网电影层次的一个有效维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近世政治思想研究呈现出传统本位与现代导向两个基本进路,两造之间的对话、论辩在现代语境下仍处于开放进行中。政学相维下的政治社会中心建构,或曰以公共性和法度化为中心的秩序演进可谓近世以降的一大 “根本性议程”。围绕君主威权与共治发展起来的治道公共性,如何在纪纲法度中得以落实,与公法产生何种对应,是治体思考下秩序演进的核心动力。治体论传统在近世达到成熟阶段,其间,变革思想家侧重治道原理重构的理想型取向与经制事功学侧重治法演进的保守立国取向,开拓出了近世以降立国思维一显一隐的双重源流。保守立国思维,较之潜在而激昂的三代理想立国,更为自觉地探讨国家宪制构建。二者共同构成近世儒学政理的大义格局,在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里凝练促成了一个极具综合意味的、前所未有的立国思维突破。晚清以来朱一新、章太炎、宋育仁、钱穆等人对于 《明夷待访录》的多维评价,形成了源自治体传统的“正黄”。这一思想史上的 “正黄”历程,为我们省察共和源起所依赖的精神质素和智识资源,提供了颇具透视性的思维视野。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摘要:社区精神康复公共性(publicity in mental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是指导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重要理念之一。近年来,该理念被广泛提及和讨论,但缺少系统性的定义和内涵特征,以及鲜有研究探讨其实践有效性的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对社区精神康复公共性的概念进行操作化界定,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尝试阐明社区精神康复公共性的实践过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在社区精神康复公共性原有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新维度。它是精神康复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建构的自我价值感。第二,招募服务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参与式需求评估,持续追踪支持和危机应对策略,是社区精神康复公共性的一般实践流程。同时,这一过程的作用机制通过内外两个路径来实现:内在作用机制通过构建五级分类需求服务模型和恢复社会参与权,旨在构建提升精神康复者主体性的需求与权力公共性路径;外在作用机制通过营造公园康复基地,联动多方职业康复资源,培训精神康复“专家”,聚焦设计以社区康复共同体为目标的空间、融入和志愿公共性路径。以上五种公共性路径,可以帮助精神康复者赋权,形成社区康复支持网络,最终实现再社会化目标。研究丰富了原有分析框架,为提升中国社区精神康复效能提供借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社会关系”思想阐发的重要理论基地。在《手稿》中,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出场逻辑是“异化劳动—异化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关系”,即异化劳动是“异化社会关系”产生之根源,“异化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人—自”关系异化、“我—我”关系异化和“我—他”关系异化等三个层面。破除异化社会关系,实现“人类社会关系”对“异化社会关系”的超越,这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之必然。这一认识有助于深度把握“社会关系”思想在《手稿》中的地位。深入研究,可窥见《手稿》中社会关系思想并非一般而论的“存在论”,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公共性意蕴,而社会关系思想的公共性开掘是开启“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的另一视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20 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共同体建设各要素和社区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治理绩效、公共服务绩效和村民福祉三个方面测量社区治理绩效,并用社区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社区公共性代表共同体建设所需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区规范对组织治理绩效和村民福祉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邻里互助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公共服务绩效,但在邻里交往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其对公共服务绩效的积极效应。邻里互助和村民福祉是负相关关系,线上交往会负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社区公共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尽管邻里社会资本的衰落会使社区治理绩效降低,但整合农村依然保留着的共同体资源,能够凝聚社区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有效和治理现代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人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村社会学,但农村社会学却由于制度上对赠地大学的依附,逐渐偏离了公共性初衷。为了应对学科危机,农业社会学于20世纪 70年代末应运而生,以“社会学的想象’重新勾连起现实问题与知识生产。可见,“公共性”是农村社会学以及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本文认为,以新姿态重返农村社区,找回公共意识,将成为美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潜在出路。而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借鉴这一学术脉络,展开一场有机公共社会学的探索实践。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村社会学,但农村社会学却由于制度上对赠地大学的依附,逐渐偏离了公共性初衷。为了应对学科危机,农业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运而生,以“社会学的想象冶重新勾连起现实问题与知识生产。可见,“公共性冶是农村社会学以及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本文认为,以新姿态重返农村社区,找回公共意识,将成为美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潜在出路。而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借鉴这一学术脉络,展开一场有机公共社会学的探索实践。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应用与普及催生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也扩展着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表明,党群微信群实际上是乡村社会中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共治理空间的现实映射,而互联网的互动、便捷、透明特性又拓展着这双重空间的广 度和深度。一方面,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社区,为村民互动、互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乡村公共性在“微交往”中再次聚合;另一方面,以“微管理、微监督、微决策、微服务”为主要表征的乡村“微自治”又强化着村民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也映射在微信群所塑造的虚拟空间之中,使得该空间兼具“国家在场”与“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强化着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复杂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山东和贵州两家典型合作社为例,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党支部领办、联村党委领办两类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与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与治理效应内核表现为多中心合作治理框架效应,体现在政府、乡村精英、农户多元利益主体对话的相互增进与理解、行为的相互激励与制约、资源的互补与互促,由此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二,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具有重塑国家层面资源下乡的组织基础、再造农户层面合作的组织基础、构筑“乡村精英”参与乡村建设制衡基础的一般机制,对克服当前乡村组织功能缺位所造成的集体行动困境和公共性衰落成效显著。研究认为,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的兴起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具有解决农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绩效,但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层面的关注,对其发展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的梳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共性在于“革故鼎新”思想,而传统文化中“既庶何加”“民为邦本”“富而教之”“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思想则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备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围绕“既庶何加”这一核心问题,选择“富之”与“教之”两手齐抓的发展路径,以“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革故鼎新”的理念让改革成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摘要:在数字化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算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通过其公共性应用实现积极效能,但也要通过特定的制度构建来避免其带来的风险。公共性算法制度建构或许存在抽象与脱离实际之嫌,因此在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语境下,需要进行更加坚实的论证。首先,公共性算法能够为公共治理提供有效助力,促成政府决策的错误减少与客观增强,政府运作的体量精减与成本降低,政府监管的模式创新与多元协同、政府治理的公益追求与理性实现等效能跃迁。其次,公共性算法的运作具有三个阶段的技术联结路径,语言训练阶段是算法应用的初始环节,人机交流能够实现算法代表公共权力的多向互动,价值嵌入能够促进技术内化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善治。最后,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公共性算法应用中存在特定的风险,需要构建公共性算法制度以进行调适,在语言训练中需要限制数据的可利用性,在人机交流中需要规制算法与权力、在价值嵌入中需要保障算法的道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