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治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至关重要。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有利于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S村以“道德银行”建设为依托,以“十星农户”评选活动为载体,将村民行为量化成有形分值,存入道德存折并兑换物品以及收获荣誉奖励的运行实践表明:农村积分制在乡村治理领域有其特定内涵、运行过程及基本特征。积分制治理双向耦合的动员响应机制促进治理主体激活,目标量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治理目标实现,主体整合的多元共治机制促进治理能力再造,成为助推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点和重要驱动力。但积分制治理可能存在理想偏差,因此要综合考量各治理要素、发挥基层党组织“四力协同”作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引入社会力量持续参与,为积分制助推乡村治理有效“保驾护航”。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2017年9月,习近平提出了“理论强党”的重大概念。此后,“理论强党”作为高频词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成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强党”能作为一个党建新概念被党中央提出,离不开其生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论述;深入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任务,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持续推进自身理论建设及强党运用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国内外复杂形势对于党的理论建设及强党运用的更高要求。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4-11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政治使命、面临的政治形势、党的自身状况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动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机互动的“系统工程”,有效统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有力引领党的自我革命,以党内法规制度保障实施,蕴含着“系统化”“统领性”“引领性”和“制度化”的实践逻辑,呈现出“自在的整体建设”状态。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深刻把握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逻辑,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自为的系统建构”中,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统领作用和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引领作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伴随着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建设应从时代新人的接续培养出发凝聚人才培养的合力,从明确课程目标出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统筹课程内容建设出发加大教研沟通力度,为此,既需要以鲜明的实践观点引领建设行动,也需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建设瓶颈,还需要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来提升建设格局。在新的环境条件作用下,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有成效,为高质量推进一体化建设探索新质、新域、新略,创造新的可能性,是办好思政课的应有姿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资本论》 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 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 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 一方面, 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 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 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 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 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 因而, 对《 资本论》 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作为民政服务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如何有效拓展服务实践的深度成为站点持续发力和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对福建省三个市的基层社会工作站的调研,发现乡镇社会工作站通过前移公共服务平台,兼顾个别对象和集体对象,以群体福祉和社区发展建设为介入焦点和最终旨归,开展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但服务过程还存在目标整合错位、服务能力受限以及服务持续困难等内在张力。服务型治理寓治理于服务,强调以动态、整体的视角,用专业服务解决源头问题的同时激活村庄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未来乡镇社会工作站服务路径的建构要点在于:多元主体平等互动参与,以能力建设为服务导向,以内生驱动为发展选择。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包含“五大文明”、坚持胸怀天下的文明: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两创”基本原则,坚持“两个结合”基本途径,秉持“兼收并蓄”基本态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首次被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根本遵循,彰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凸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突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逻辑上,传承中国共产党劳动育人思想,推动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文化逻辑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实践逻辑上,立足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劳动历练,着力纠正当前一些青少年的不良劳动价值取向,为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劳动者作出战略安排。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提出“有组织的学习”的概念,基于S 市Z 机构的实践案例,阐释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特点与优势。社会工作行动中的知识生产属于组织情境中的学习型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分为“建构研究问题—形成知识框架并行动—知识应用的验证—知识生产”四个阶段,其中蕴含行动者参与、实现反身性和对话的过程。此过程的展开依赖于促动性组织情境,表现为激发目标认同、凸显价值理念、提供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有组织的学习”呈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团队的协同性,具有应对实践不确定性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知识创新的优势,亦揭示出“组织”是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理论维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影响着东北振兴的战略进程,更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出现源于构成要素的持续升级与优化,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两个结合”原则的伟大理论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构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劳动对象范围以及增强管理水平等方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实践路径的核心要素。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三农”领域的关注焦点。已有的研究中,多从政策理论层面宏观分析两种战略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有序衔接。该研究从基层实践入手,以陕西省蒲城县 D 村为案例,探寻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衔接中的实践逻辑,研究 D 村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过程中的衔接机制。研究发现:从实践逻辑上看,脱贫攻坚补齐了乡村振兴中的“绝对贫困”短板,乡村振兴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提供内在动力。在这一互涵式实践逻辑的指引下,D村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升级机制为核心、主体培育机制为关键、有效治理机制为基础、组织统筹机制为保障的衔接机制。最后提出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即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农业稳步升级,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积极转变,推动传统治理向乡村善治循序转化,推动扶贫组织体系向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