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现实形象IP和虚拟形象IP在品牌建设中有明显不同。现实形象IP强调真实性,通过实际存在和感官体验传递品牌信息,通过代言人、赞助等方式传播。虚拟形象IP则借助数字技术和虚拟环境,注重创意和互动性,通过游戏、社交媒体等与用户互动。现实形象IP稳定可靠,适合建立长期品牌形象;虚拟形象IP更吸引年轻消费者,具有创新性。调查显示,虚拟人物代言能够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品牌形象在虚拟代言和消费者购买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08-08
摘要:“形象”是一个视觉用语,指人们描绘或记录视觉感知的产物,人们却在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例如,图像解释学、象征论、位相学)的意味上使用该词。“形象”观念在欧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衍变史:从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 “模仿”、“譬喻”等观念是文艺批评的主流词汇,而“形象”本身只是隐含的观念。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和黑格尔进而把作为诗学、美学的理想观念,甚至是文学艺术中无所不包的精神存在。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了形象的观念。20世纪理论家从原本的、引申的、比喻的意义上分析了形象的本质,尤其是对精神形象、词语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来建立一个初期形象,这个形象将会以非常直接的形式影响到游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地影响到目的地的营销方式与发展策略。本文研究目的地为古镇,共采集携程旅游网和去哪儿旅游网共1367条点评,利用ROST CM6.0软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了佛堂古镇的旅游形象。结果发现:(1)在201条高频词汇中,占最前25%比重的高频词汇向人们展示了旅客对于佛堂古镇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古镇文化上。(2)在关于旅游形象属性的主类目中,触及旅游景观的高频特征词位居前列。(3)游客积极和中级的正向情绪词汇在统计中高达69%,消极的负面情绪词汇仅占31%。将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进行对比,同时存在匹配与不匹配的形象,应巩固相匹配的形象,完善不匹配的形象。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执政党形象是执政党的本质属性、执政理念、执政绩效的整体反映,是人民群众判断、认识执政党的重要依据。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形象提出再塑要求。再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形象,既是把握党情、国情、世情提供的时代际遇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外在表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诉求、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围绕再塑党什么样的执政党形象、如何再塑党的执政党形象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目标定位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动力支撑、以实现强国复兴为使命的价值旨归;在实践路径上,强化正风肃纪、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创造让人民满意的执政绩效,以百年大党的蓬勃朝气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在中国人民千年夙愿的实现过程中擘画成功党治形象的宏伟蓝图。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企业档案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现有品牌形象测评模型,结合企业档案特性,构建了 包括产品、企业、人性化三个维度的企业档案参与品牌形象塑造模型。通过选取可口可乐、丰田汽车、国家电网、青岛啤 酒四家企业档案部门于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编码,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探析企业档案参与品牌形象塑造的方向与 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助力企业档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品牌形象塑造。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图像的象征性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讨论在两届北京奥运形象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这种关系与传统、习俗相关联,并以国际政治形势与全球文化潮流为演绎背景。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奖牌、体育图标及核心图形设计为例,对其中选择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以讨论传统图像及其象征意义如何能在历经漫长的时间流逝与语境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生命力并演绎、生发出合乎国家形象设计战略目标的新形式与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当下,伴随着数字经济的飞跃发展,消费者对于元宇宙和数字藏品的热情愈发强烈。笔者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展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虚拟形象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创新设计思路及消费者体验行为,为大众打造完善的数字经济体验。本文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从艺术设计和传播与消费体验角度对虚拟形象设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1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是具备可评价性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不仅要关注以知名度、关注度、认同度、美誉度、获得感为核心的个体主观感受,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实践、学科、话语等方面的系统性变化,还要关注外部环境因素。基于此,通过以个体性评价、内部性评价、外部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评判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强化组织动员、推进监管工作、加强数据管理、坚持与时俱进,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评价过程保驾护航。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朝鲜汉籍中的吴三桂形象大致发生三次变化,主要分为献关降清前后、反清起兵时期以及兵败之后,分别记录在朝鲜正史、野史、士大夫的个人文集与燕行录等。这 些 汉 籍 中对吴三桂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从惋惜、尊崇到唾弃,其原因在于获取有关信息不够正确、及时。通过对吴三桂形象嬗变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朝鲜的政治立场与真实情 感之间的碰撞如何被书写到文本中,剖析与政治利益相关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政治权力的关系,了解朝鲜王朝各种政治势力对中国的想象。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国家形象设计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意识表征聚合的形象化并实现意义叙事、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亚运美学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中国于东方乃至于世界大国尊严的全面展示。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实案,明晰全球视野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格局与视角,通过“我者”身份与“他者”认知的相互解读,以“文化自觉”强化作为“我者”的文化身份,以“文化价值”强化“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以传承与活化、重构与激活、意蕴与境界塑造“东方诗意”的亚运形象,展现亚运美学在新时代全面、立体、有效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中国方案,实现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成分在遗民的别集序中交织在一起,这无疑影响了通过“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所得批评主张的有效性。此外,集序作者往往通过个人经历的想象和性情的投射来塑造遗民的形象。这种塑造可能源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可能出于对经典文本的模仿。因此,遗民集序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与他们的历史行为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集序所传达的文学批评要素的接受和传播。
分类: 艺术学 >> 戏剧戏曲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8-16
摘要:郑怀兴是当代福建剧坛的优秀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戏曲创作,历经了三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尤以历史剧成就最大,共36部。在其历史剧中,疯癫形象是一个引人侧目的亮点。郑怀兴对疯癫角色的塑造结合了现代的戏剧理论,同时又与传统语境下对疯癫的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书写是因特殊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所产生的,是作家运用斯特林堡的梦幻理论对闽地独特民俗的具体呈现,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郑怀兴历史剧通过对疯癫人物的塑造,完成了极致化审美表达和世俗化审美接受,达到了“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本文以郑怀兴历史剧中的疯癫形象为研究对象,将疯癫形象划分类型,根据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其审美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各个国家基于自愿、平等和互惠原则推动形成的新型国际关系。人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期待,达成了关照现实发展的人类共识,并在超越“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对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呈现出新文化内涵。综合来看,在基于“问题——解决——认同”为思路的联合基础下,中国应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经历,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回应现实与关照未来中成就实际与愿景的双重结合。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摘要:在电影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女性作为镜头下被赏玩的客体镶嵌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叙事边缘。她们或以无私奉献的母性扮演着近乎“神”的角色,或以男性凝视下的性感身体成为近乎“妖”的色情符号。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电影媒介开始体现出女性多元化、主体化的表达诉求。作为表达的主体,女性电影从业者在为电影界带来女性声音的同时,也面临着她们的职业与人生困境:女演员遭遇中年危机、行业潜规则,女性导演、编剧、制片人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被充满偏见的雇佣机制拒绝于电影工业之外。与此同时,女性观众的消费主体地位日益提升,但其真正需求未能得到电影制作方的充分重视,女性观众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也有待进一步觉醒。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凝聚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基本内涵形成初步认识,通过开展对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相关的基础研究,从历史脉络和当代实践中提炼形成体系化、代表性的符号、形象。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播中需注重应用场景与推广渠道的创新,培育国际视野和时代眼光,在新媒体平台、文化创意产品、国家文化公园等应用场景中有效传播。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劳工神圣”思潮兴起于新文化运动前后,与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乡土文学。“劳工神圣”话题的后续争议基本上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什么是劳工”,二是“劳工何以神圣”。前者的讨论最后拓宽了“劳工”的定义,将新兴产业工人、市民阶层、小知识分子等群体并入了“劳工”的范畴;后者则进一步强调了“劳工”群体的重要地位,反映在文学层面,表现为作品中日益增多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尤其是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从“劳工”和“神圣”两个方面积极响应了这一思潮。这一时期,“劳工”的群体在扩大,作者与人物的距离在拉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崭新的劳动者形象。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国家形象设计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多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要旨。本文借由“道—象—形—器”设计表达体系,回溯并剖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设计理念的变迁、经典国家形象设计载体的分类、可见之姿与象征含义的演进,进而推演在新时代的国家形象设计中,以“大国重器”为设计载体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外交话语在修辞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前的明显创新特点。国家修辞形象作为外交话语的主要修辞成果之一,则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新时代外交话语的修辞创新特点。以此为着眼点,分析以习近平外交演讲为代表的新时代外交话语,研究发现,新时代外交话语中主要构建了推动共同发展的和平友好大国、积极承担责任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文明古国等三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构建背后的修辞逻辑则是互文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中国IP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符号,更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契口。本研究从内容、传播方面回顾中国IP的演变历程,同时针对中国IP存在着认知的停滞性、源头的争议性、主权的缺失性、传播的阻碍性的问题,有计划分层次地解决问题,给与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