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摘要:《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高质量的内容打造,更在于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巧妙运用多主体、多平台、多维度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实现了广泛的文化传播与深度认同。通过精准的传播渠道选择与网络构建,这款游戏不仅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还在文化传播上树立了新的标杆,成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案例。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游戏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为解决当前过场游戏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路径包括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文化表达融合,探索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化传播模式。此外,推动游戏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抓住全球化与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实现从“文化出海”到“文化共创”的战略转型,为全球文化传播发现更好的策略与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摘要:当下,元宇宙技术和内涵的蓬勃发展不但为电影注入新的活力,更促进着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新路径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电影的“再媒介化”转型使其走入元宇宙成为可能,“引擎式”赋能与“归域式”赋权推进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媒介平台;具身化场景体验突破高低语境之间的壁垒,拓新了跨文化传播理论;立足当下远望未来,数字文明的发展促使中国电影争夺国际数字场域的构建。未来已来,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已然进入元宇宙时代,正在颠覆以往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实践场域,在策略、效果、渠道等方面产生极大变化,元宇宙传播模式勾勒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新蓝图。
分类: 体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新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使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发生重大变革, 在治理层面出现机制与价值的转向。 聚焦贵州“村超”这一媒介化的乡村体育赛事,采用 深度访谈法,剖析其媒介传播与治理实践,发现普通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内生型 组织主体的整合与团结效能以及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是“村超”在新媒体环 境中赢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因素。 进而归纳提出媒介化机制影响下内生性乡村文化治理 的框架,指出村民个体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村庄共同体组织性的激活以及内生型的地方 文化传统是乡村体育文化治理潜能得以发挥的三个关键方面。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依据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研究丝路艺术在丝路文化传播中呈现的表现规律。提出丝路艺术是文化传播信息处理的重要载体,明确艺术形式的符号性特征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作用,通过建筑、雕塑、器物、图像等艺术案例分析丝路艺术的演进历程和文化融合的特征表现。以传播学、符号学、艺术学等交叉视角研究文化传播中丝路艺术的文化适应规律,为丝路文化传播中的艺术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故事的跨文化叙事,是人类探索共同应对全球化问题最重要的价值观导向的国际传播交流共享方式。对来自全球112个国家的7648名大学生访谈调查分析发现,中国故事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突出展现的共同富裕、全球生态与和平的紧迫性、个体与集体的协作相容、尊重多元文化的本土发展道路以及应对资本无序扩张等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在解读中国故事中能够凝聚广泛政治意志、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并在引导全球化发展愿景方面,超越西方人文主义理念获得世界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力量。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是一场关于汉字设计与书法创新的对话。《美术观察》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汉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首席专家韩绪,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王冬龄,副教授鲁大东,基于他们专业不同但目标其实非常相近的创新实践,共同探讨汉字艺术的创新发展与传播问题。对话围绕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具体实践;其次,汉字创新的路径和探索空间,深入分析了汉字在设计和艺术表现上无尽的可能性;最后提出,应该在遵从中国文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和文化传播。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文字艺术蕴含的叙事性设计优势的梳理与分析,以现代设计手段与新颖的传播方式为研究视点,结合相关实践应用成果,探讨一条中国古文字叙事设计与传播的创新路径,并以此作为展开一系列汉字创新设计的方法论指导,为丰富和发展汉字设计基础理论、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作为独立又相关的概念,媒介实践、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公园拥有共性交互特征和协同发展经验,同时也面临主体发展壁垒与互构面向单一的问题,具备互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日报》、发改委官网与微博三个新媒体平台的媒介实践为数据来源,依托LDA主题模型算法和控制变量手段,通过纵向时间内部对比与横向空间外部对比,分析国家文化公园在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媒介实践特征,推进中国特色媒介实践与文化传播互构模式研究。研究发现,结构性提升与共生模型构建是优化我国媒介实践与文化传播互构模式的主要方式,能够有效应对平台壁垒、协同脱节、生态衍生能力弱、聚焦度与持续性差等问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借助 SnowNLP 情感分析和 BTM 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 这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海南省文化传播现状,并基于数字会展的文化传播进行SWOT分析和典型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海南省会展业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对策:包括提升政府对文化会展业政策精准度、提升文化会展业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精准培养会展业文化方向高水平人才、发掘本土潜在文化特色,打造文化会展城市名片等。希望本研究能为海南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01
摘要:文化强国政策的推进使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因此传统的批判叙事难以描摹青年洋节参与实践的复杂样态。本研究借助SnowNLP情感分析和BTM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旨在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这也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指明方向,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摘要:华夏文化是一个集纳多种文化的共同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融入了华夏远裔、远方他者和具有姻亲关系的文化群体。在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有些文化完全融入主流文化,有些文化在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要素,而有些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边界相对分明。无论哪一种身份,都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完全融入自我,或者成为内部他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华夏文化共同体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同化、濡化、理解与冲突等文化现象,而最终能成为群体文化的大成,是基于华夏文化融合生长能力、屈伸变异和承压修复能力以及统治者宣威布德的文化理想及刻板文化而希望改变印象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中华”与“华夏”实际上是一个从空间而文化的转化概念——完成了从中原之国、中夏之国、中心之国向中国文化之国的转化。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现象级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以中华音乐中的时代金曲为桥梁,激发了受众的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该节目以港乐季、宝岛季、家年华三个系列为基础打造了音综品牌,在传播者、传播平台、传播互动三个层面上具有较好的文化传播力,其创新特点包括:在视觉上创造舞台与影像的魔法、在听觉上加强声音的魔力与传播、在情感上实现共情共鸣的交流。我国音乐综艺节目应充分借鉴《声生不息》节目里的文化传播与创新,实现多元化探索和高质量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档案编研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产出的档案编研成果是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基础。根据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分析目前基于档案编研成果的大学文化传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高素质的档案编研工作队伍、丰富档案编研成果形式、拓展档案编研成果传播路径、提升档案编研成果传播效果等四点思考,以期助力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及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实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从理念契合、过程嵌入和体系协同三个维度解析全媒体生态与红色文化传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通 过调研发现,当前综合档案馆红色文化传播在资源基础、传播媒介、参与主体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同全媒体生态要求尚有 差距,最后提出未来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即借全息媒体助力红色文化资源多元叙事、借全程媒体助力红色文化传播介质多 样、借全员媒体助力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翻转”、借全效媒体助力红色文化传播精准覆盖。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盛极一时,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近乎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球性”电影。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在亚洲与欧美等地区的传播上均有突破,以“邵氏”“嘉禾”“新艺城”为代表的电影公司在既有传播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充,通过卖埠、合拍或参展等多种形式完成传播或行销任务,并以明星制与类型片成功实现了市场的巩固与拓展,涌现出如成龙、周润发、杨紫琼等世界级影星,亦创造出动作片、黑帮片、神怪片等颇具“港味”的电影类型。同时,香港电影自身强烈的大众属性、高效专业的录像带化以及影展影评的褒奖推介,共同促成了其海外影迷群体及迷影文化的生成,也建构起香港电影在各区域内部的传播结构与体系,不仅形成广泛的观影热潮,还体现出各区域电影对其经典段落的模仿或引用。此外,通过对香港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总结与反思,应当肯定的是其在该时期获得的一系列足资借鉴的成果,即以浓郁的本土文化为支撑,通过多元电影类型的创新来避免路径依赖与市场疲劳; 但亦应指出,未来的香港电影不宜为迎合外部市场而牺牲自我风格与技巧,而应当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积累的制作传统,并在结合外部电影之优长的同时,灵活发扬自身制片优势,寻找与自身电影工业体系相匹配的生产模式。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Chat⁃GPT相结合成为重要议题。在ChatGPT的赋能下,可以通过人机共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通过知识流动与知识普及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通过知识共创完成知识共同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以人机共生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并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然而,ChatGPT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体现在知识编造、价值偏向以及顺应式生成等方面。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互联网视频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视频媒体对民族特色视频App品牌塑造与推广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民族特色视频App作为传播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其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推广对文化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视频媒体在品牌形象塑造、用户体验提升、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民族特色视频App的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积极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文化与科学的融合为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大意义和使命。本文运用SWOT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在北美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并根据SWOT矩阵分别从整合产业优势、打造品牌产品、再造传播内容、立体化传播途径、强化技术赋能等维度提出相应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建议,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