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管理话语、国家政策话语、多元学科话语分别是档案治理话语的基础性、指导性、启示性建构要素。不 同话语通过话语筛选限定变化可能、明确互文建构表征、话语隐性互文影响内核,从而搭建起话语建构过程。档案治理 话语的实践向度嬗变规律为建构自身获取场域准入身份,确定话语定位助力持续发展,建构独特身份谋求个性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话语意指档案内容所映射的叙事意义以及围绕档案建构过程的参 与要素。后保管模式下,档案话语发生多维转向更迭,具体表现在话语构成、话语实 践以及话语秩序等方面。通过解构具体实践中的权责矛盾、范式冲突、职能失调、本 体危机等外化困境,窥探档案话语在后保管模式应用中理念转向与实践转向的速率 适配性问题,进而提出话语形成的控制原则、话语场域的参与原则以及话语描述的分 立原则的柔性策略,为实现档案话语体系的全新构建提供参考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目前档案馆扮演的社会角色日趋多样化,需要通过话语的建构加以体 现。档案馆话语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平台、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和话语权。在建构话 语的过程中,档案馆必须加强自身话语权意识,真正实现档案馆工作由“档本位”向 “人本位”的转变,并积极建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话语内容资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优化路径,可以从语境、内容、形式和主体四个维度展开:一是实现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的并重、现实场域和虚拟场域的兼顾;二是实现政治话语学理化、理论话语通俗化、生活话语科学化和网络话语理性化;三是推动话语表达文本化叙事向图像化叙事转换、显性灌输话语向隐性渗透话语转换、工具性媒介向兼顾意义性媒介转换:四是推动教育者由“灌输者”向“沟通者”“传播者““把关者”转变,受教育者则由被动的“接受者”向自觉的“传播者”转变。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发展话语是国家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具体诠释。中国发展话语的建构应追溯至革命战争时期,其伴随革命话语的转义实现出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重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激发对国家发展话语的历史重构的认识,并在省思“发展主义”中完成话语体系的关键跃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据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课题以及新战略不断推动发展话语体系的升华创新。中国发展话语的百年建构内蕴话语权建设的宝贵经验,扎根国家发展实践、聚焦鲜明的理论主题、重视共识表达、内聚鲜明的价值取向,对提升中国发展话语权具有重要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先秦哲学家为中国哲学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依靠神话、祭祀、算卦等建构文化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想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飞跃,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他们生活在专制社会的现实之中,却能强烈地保持着哲学话语风格的个体差异,这是他们能够在哲学话语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卓越不凡的修辞能力为他们进行哲学话语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先秦哲学家普遍认识到了哲学话语创新的限度问题,并且对如何确立哲学话语创新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要推进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我们可以从先秦哲学家进行哲学话语创新的伟大原创精神中汲取理论和实践智慧。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模糊限制语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它在外交发言人话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旨在对比中国和美国两国外交发言人在其应答话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并且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展现其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结果表明,中美外交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总体上相当,但在其不同细分类别上有所差异。这体现在美方更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简称变动型),尤其是程度变动型;而中方更频繁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简称缓和型),尤其是间接缓和型。结合案例,中美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别反映了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思想和国家立场层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中方发言人使用的间接缓和型高出美方两倍并且直接缓和型中的前二高频词都是集体性身份做主语,而美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则凸显在其发言人较少使用间接缓和型而最高频地使用“I think”等体现个体平等性的直接缓和型;“我们希望”“中方支持”等高频词展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等的外交思想,而美方发言人则常借助“I think”等缓和型隐含表达美国的人权外交和维护美国领导地位;程度变动型更多用来维护国家立场,我们发现,在同一主题事件上对其的不同使用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两国国家立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模糊限制语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它在外交发言人话语交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中国和美国两国外交发言人在其应答话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并且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展现其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结果表明,中美外交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总体上相当,但在其不同细分类别上有所差异。这体现在美方发言人更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尤其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中方发言人更频繁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尤其是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国和美国发言人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差别反映了两个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思想和国家立场层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是基于美好生活诉求、反映共建共享共富思想而形成的语言表达与凝练,体现着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生活的期盼,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逻辑层面,它汲取了我国古代先贤哲人朴素的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华;历史逻辑层面,它是从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求安”“求有”“求富”“求同”的话语演变中发展而来;现实逻辑层面,它是对中国现实发展要求做出的话语回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摘要:80 后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伴随着 80 后群体的成长历程和社会转型的演进轨迹,主流社会对 80 后的评价从“享乐的一代”到“另类叛逆”,再到“鸟巢一代”和“三十难立”; 其话语建构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从批评和政治说教式的单向灌输,到开明家长式纠偏,再到肯定赞扬与同情关怀。伴随这一转变过程,主流社会对 80 后群体内部的多元构成和不同利益诉求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全面。而在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结构性因素的推动下,80 后自身的话语表达与重构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 从特立独行的自我情感宣泄,到有组织的理性表达,再到现实压力下的反观自身、反思自我,以及对其他同龄群体的关注和声援。如今,80 后集体奔四,他们成为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推动青年社会化的中坚力量,由此得以用自己的文化形态重塑社会,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更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7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届三中全会中的“改革”话语,历经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话语的历史进程,将其确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随后,“全面改革”与“深化改革”逐步成为主线,改革的覆盖范围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延伸至政治体制等多个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话语,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目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十届三中全会则将“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改革话语,推动中国社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1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开启、推动和引领中国改革事业的进程中所凝练出的一系列深邃而独特的改革话语,绝非简单的实践映射或经验归纳,而是对改革 实践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改革理论核心逻辑的精准表达,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展开来讲,这种意蕴内在地包含于改革的整体进程、内在规律、基本原 则和目标指向之中,外在地表现为求真务实、人民中心、平等追求、正义法治、敢闯敢试以及核心权威等突出特征。当前,深入剖析并准确解读这些改革话语,不仅有助于增强改革话语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强化其解释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洞 悉改革的本质规律与正确方向,从而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 建党初期,中共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苏俄妇女解放经验中汲取理论帮助,借助共产国际对妇女工作的指导,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妇女解放”话语的逻辑建构,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一步。通过厘清“男女平权与劳动权”、“团体抗争与群众运动”及“妇女革命与国民革命”,中共在劳动逻辑、阶级逻辑以及革命逻辑上澄清了与资产阶级女权派在妇女运动上的认识差异,历史性开创了以“劳动解放”、“妇女群众”、“革命斗争”为基本内涵的妇女解放话语,也初步建构了以劳工妇女为主体,立足所有妇女利益,在阶级革命中实现阶级解放和性别解放的妇女解放道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在国际社会对中共进行污化宣传。为打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和政治污蔑,中共采取多种叙事策略建构对外话语体系,为外界架起一座了解中共的桥梁。中共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课题,深入加强该时期中共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重要文献整理与研究,是从学术文化史视角对中共党史、新闻传播史和外交史的一种崭新解读。当前学界对该时期中共领导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要深入加强该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需秉持资料收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原则,遵循以历史考察为参照、理论分析为基础、现实关注为目标的研究思路,对该时期中共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相关问题研究,为我们当前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分类: 历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重要起步阶段,有其特殊的话语背景、独特的话语建构方式、鲜明的话语内容和丰富的话语表达方式。为了澄清国民党的“污化”和国际社会的“猜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外宣工作,积极成立“外宣”机构,允许外国记者自由采访,积极开展细致而周到的接待,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的自主、能动、诚挚、热情,全面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担当作为、自由民主、自信自立、为民服务等国际形象。探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的历史叙事,对新时代中共提升对外话语能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1
摘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下,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抓手。图书馆学话语体系作为以图书馆学为中心的话语结构与功能体,具有规范学科专业交流、维系学科基本建制、塑造学科价值形象的重要作用。目前图书馆学话语体系面临话语主体实力不振、话语内容认知不清、话语方式运用局限、话语效果作用阻滞等关键痛点,亟需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同义、创新性与传承性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协调、专业性与延伸性的融合的基础上明确理念指引,通过提炼标志彰显话语特色、学科融合创新话语表达、面向实践优化话语传播、多元融通开拓话语格局等途径推进中国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设。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1
摘要: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有着较为复杂的组成要素与结构关系,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主要部分。话语主体是话语体系中“人”的因素,与话语受众组成图书馆学的说者与听者。图书馆学话语主体包括学者、馆员等个人主体与教研单位、学术组织、图书馆等组织主体。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直接表达与呈现。从形式上看涉及图书馆学术语概念、命题定律、论著语篇,从行为上涉及言说图书馆学的理论内涵、发展行动、价值意义、认同理解、未来愿景等的言语行为,从主题上涉及理论、应用等图书馆学内容。话语方式是话语表达的渠道与途径,分为正式话语方式与非正式话语方式。正式话语方式包括图书馆学论文、著作、报纸、报告等,非正式话语方式包括图书馆学会议、讲座、展览、预印本等。话语效果是在一定话语场范围内话语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狭义上是指话语内容对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的认知、态度、行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广义上包括对社会的综合影响。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12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整个师生交流中不同个体所承担的角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本文介绍了说话者在互动过程中所承担的不同的角色,并从说话者对于说话内容中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分析学生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课堂对话。通过课堂互动片段,研究发现,当下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基本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在"文化软实力"这个基本概念上形成"中国话语"。这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要求。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与我们当下所关注的"文化软实力"的立意、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要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跟着说"、"杂着说"走向"自己说"。做到"自己说",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实际,用活中国传统,激活当代中国人理论创新的自觉与智慧。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摘要:污名化是一种A国突出B国实存或虚有偏离国际规范之处并赋予其贬低性标签以唤起B国民众和他国疏远、排斥B国的行为,它具有运作背景的社会性、运用意图的战略性和操作中介的话语性三个特征。“意图污名化”“行为标准污名化”与“叠加污名化”,是国家污名化策略的三种方式。“去合法化”受污国以引发外界对它的疏远与打压,促使受污国“自我污名化”以激发内变以及“去威胁化”需求下的动员强化,是污名化策略的三种作用机制。接受对受污国所贴的贬低性标签、认可相关国际规范的内涵与要求以及受污国的实际表现,是成功污名化他国的三个重要条件。冷战期间里根政府借助污名化策略有效削弱了苏联的竞争实力,美国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则未取得成功。文章指出了一种“大国无战争”背景下的“软竞争”手段,表明国家可从获取利益的“后果性逻辑”出发,借用污名化来战略性运用国际规范的“正当性逻辑”,并启示中国需要关注并应对外界对自身的污名化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