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离不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处于以国内循环带动国外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要着重解决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均、要素流动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关键是稳定社会再生产的平衡。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我国抓住重要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从而为双循环的互联互通提供重要支撑。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基于此,文章以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研究对象,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并阐释其背后的深层规律和机理。最后立足现实问题,着力打通前进堵点,为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实践指向。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影响着东北振兴的战略进程,更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出现源于构成要素的持续升级与优化,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两个结合”原则的伟大理论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构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劳动对象范围以及增强管理水平等方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实践路径的核心要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学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认同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北京市中学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相对高,其中,实效性认同水平最高,情感性认同水平相对低。从群体内部差异来看,女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从群体外部比较来看,中学生的这一认同水平稍低于大学生。但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特点,中学生对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水平是处于高位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辈群体因素、国内主流媒体接触度、制度比较优势、公平感和制度显著优势认同对中学生新型政党制度认同有显著影响,其中制度显著优势认同的影响最大。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对中学生新型政党制度认同的间接效应显著,制度显著优势认同的直接效应显著,而同辈群体因素、国内主流媒体接触度、制度比较优势等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上述研究目的是为提升中学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水平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司法规律是指司法活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 它预示着司法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司法的本质属性是依法判断, 司法判断必须符合中立性、证据性、亲历性、专业性和个别性的要求。司法的基本规律至少有六个, 即审判中立律、审判独立律、司法人员专业化律、审判中心律、司法被动律和证据裁判律。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随着近年来美国刑事错案的研究进展, 人们发现, 在检察官不端行为所导致的错案当中, 办案检察官不开示无罪证据这一原因占据了首位。从1963年联邦最高法院确立无罪证据开示制度以来, 50多年的实践表明, 该制度是美国最具有争议, 检察官最不愿意执行的制度之一。随着检察官隐瞒无罪证据导致的错案不断被发现, 近年来呼吁强化检察官无罪证据开示义务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但是几次改革却都以失败告终。美国检察官无罪证据开示制度虽然还不尽如人意, 但有关研究已经表明, 检察官开示无罪证据对于防范冤假错案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对于防范冤假错案、构建我国的证据制度意义重大。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生产力范畴,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新”和“质”的特征规定性,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可以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维度探析。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动能,新质生产力在赋能过程中面临着制度发展环境不健全、产业布局驱动内力不足、相关储备人才基础薄弱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实践构想:通过推动关键体制改革、培育新兴未来产业、夯实新质人才基础来助力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以供参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本文基于《穆勒评注》的文本分析出发,首先阐述了马克思通过批判穆勒理论而形成的交往异化理论,揭露出了从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出发所反映出的人的类本质存在。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想要通过交往异化理论所建立的新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以异化等于劳动外化并发展为私人所有为线索的,其中包含着对于穆勒理论的最终驳斥。同时,《穆勒评注》还包含着从异化的类到异化的人的回归的一条隐线,揭露了原始共同体社会的存在。最终,本文得出结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在马克思的视角看来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着从原始共同体到市民社会再到未来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图,对我国目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分类: 哲学 >> 美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在当代形态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两个传统:一是数千年的古典传统,二是自王国维以降形成的现代传统。两者同等重要,但只有前者具有更强的中国性。这样,如果试图伸张出中国美学之于当代世界的独特贡献,对它历史传统的研究将是决定性的。但是从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有其先天的困难。这是因为,在中国本土性的知识分类体系中,有基于“六经”的《诗》学、《书》学、礼学、乐学、《易》学、《春秋》学,或者基于“四部”分类的经学、史学、子学和集学,但并没有一个自觉的美学学科存在。这样,包括美学在内的现代形态的中国史研究,大抵是以西方现代学科体系为框架对中国历史进行重建的产物,“西方出理论,中国出材料”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外来的知识前设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科学的基础,那么相关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保有中国性的最佳方式,就必须是弱化它的学科边界,以与中国固有的知识分类方式和解、兼容,从而生成一种宽口径的介入中国历史的视角。据此可以看到,如果中国历史中有一种潜在的“美学”存在,那么它的视域并不仅仅止于现象性的美和艺术,而是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的现实实践等诸多方面,甚至中国哲学也不过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美学。换言之,美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是全域性的,由此形成的与其说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相关实践。可以预期的是,这种美学资源的庞大和浩瀚,使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一项永难穷尽的事业,同时也为以中国为主体重定美学规则、甚至“弯道超车”提供了全新可能——这是一个从接受西方给予的规则、利用这一规则到进一步以我为主制定、推广新规则的过程。但这也极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美学因描述了中国人的普遍经验而成为一切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这为以美育作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历史依据;二是因为它的“无远弗届”而失去基本限定,从而与一般文明史或文化史相混同。对此,可能需要为中国美学区分出两种历史:一种是关于美和艺术自身的历史,这是核心;二是从美和艺术出发的历史,这是必要的外向延伸。“中心清晰,边缘模糊”是这门学科在中国历史中展现的基本特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融合交汇,构成了一个事关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更具总体性全局性的总局势,也构成了中国青年运动最为宏阔的历史背景和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从根本遵循、时代主题、以史育人、历史评价、政治原则、先锋力量、职责使命七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作出重要论述。各专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这些重要论述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未来逻辑四个方面形成极强的指导意义,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推动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运动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极大丰富和最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共青团工作的行动指南,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无论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还是从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视角,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都已成为目前有效有序地开展防疫工作,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公共卫生事件和志愿服务二者之间存在着人本上的连接以及发展上的共同属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与人群的影响前所未有,志愿服务则对人和人群的动员力前所未有;志愿服务的有机链接人和社会的功能,与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的人类发展性危机,存在内在要素上的一致性。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共卫生事件志愿服务可以从伦理、模式、运行等3个方面进行思考。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服务建设则主要从政策法规体系与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整个社会和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新变化,共青团工作也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共青团工作中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完善学生思想调查机制;建立规范和完善的团组织工作机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要承担起强国的重任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为此,要深刻认清增强青年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有效应对和解决影响青年制度自信的内外因素,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青年的制度自信,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信念跟党走,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负韶华,奉献青春力量。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少年志愿服务一直是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领域,在综合社会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建设和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命题,可以从基本概念界定,人本主义和服务学习等基础理论,以及青少年志愿服务内容形式上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总结和探讨。青少年志愿服务要遵循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力所能及,适宜适量。特别强调发挥学校、少先队组织、校外教育机构党组织的作用,特别重视依法依规对青少年实施保障。倡导全社会的支持与引领,坚持科学的青少年观。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既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要求,更是共青团改革攻坚的自觉。新时代推进共青团制度建设的出发点要立足于激发共青团在密切联系青年上的巨大制度优势,在党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三个重大关系中推动制度建设。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要把握党团关系和团青关系这两个核心,不断激发党领导共青团工作、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和推进共青团工作管理科学化的五方面制度效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代表和维护少年儿童权益,全心全意为少年儿童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少年儿童工作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实现少年儿童工作的价值追求包括:尊重少年儿童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其主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坚持全社会统筹推进少年儿童事业,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注重党团队街接,坚持少年儿童的组织化培养,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坚持实践养成的教育方法;坚持多育并举,促进少年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儿童观中国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新命题值得多维度关注。从价值逻辑探索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对确立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方向、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增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回答青年工作的重大课题、为世界青年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把握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的理路逻辑,需要从党的青年工作战略性定位的逻辑起点、逻辑基础、理论支撑和重要原则来考量。贯彻落实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要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青年工作的理论武装、共青团组织建设、青年工作主线、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及与国际青年工作联动等视域展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蒲鲁东在面对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时,在《贫困的哲学》中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原因,最终将贫困的根源归结为所有权,他试图通过“构成价值”来实现平等交换,构建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然而,其反贫困理论却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根本缺陷: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推演人类社会;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机械化为简单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公式;在摆脱贫困的现实路径中恐惧革命而崇尚“文火”。与之相反,马克思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从现实经济关系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批判并解构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的经济范畴,初步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指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