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敦煌地区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彼此之间长期和平共处。各民族文化交往频繁且各有特色,在吸纳、包容融汇周边各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始终以汉文化为主流。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认同,以中原文化为崇尚,由“华心”而“归义”,浓缩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既有的敦煌民族史研究侧重于挖掘、整理民族文献,却未将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过于注重对各民族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现象的描述,忽视了这种发展趋势在敦煌各民族共生发展中的内在逻辑,缺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当前迫切需要着力探讨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8-07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型社会空间,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我国新媒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对新--旧媒体的运营特点和功能进行比较,讨论新媒体对培育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多面而复杂的影响,思考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从全国统筹和自身条件出发,西藏自治区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和电力援藏的双重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建设绿色电网“天路”,扩大“西电东送”的规模并提高效率,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的同时,探索全国“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互补共富-民族团结”的绿色低碳转型模式,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民族团结相互赋能,让清洁能源和绿色电网天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0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的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支撑,根植于中华的大一统历史传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通过高校、社会和网络主阵地的建设,可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践应然,又是新时代汇聚团结春斗磅礴力量的重大举措。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在于各族人民在网络生存化过程中,保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刻在场”的持续状态。思想关系机理理论对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具有解释力,从动因性机理、对应机理,双向感应机理和思想场机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动因是人的需要、利益与价值的实现,必备条件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系统,作用反应表现为心理、思想、精神互感,状态集合则是网络空间汇聚思想合力。满足各族网民网路生存的公共生活需要、健全完善网络空间铸牢工作系统、增强各族人民的互感联结和营造网络空间铸牢的思想场。有助于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对“中华民族”概念做出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结构化系统性塑造,再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进行先行先试,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他的探索既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及实践结晶,也是原则性与发展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这对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迪,为接续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及路径范式。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统一体现在运行机理、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路径四个维度上。从运行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拓展提供内生聚合能量。从理论渊源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共同体思想作为根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与共同体思想作为魂脉,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交汇融合。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相同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等,在同一历史进程下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态势。从实践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深入而发生更为紧密的关系。因此,要以“五个坚持”为指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价值基础、动力源泉与意志品质。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然而二者之间并非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推动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化”,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才能使之成为有效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固基石,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校是推进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场域,加强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使命任务。客观审视当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现实梗阻,突出表现在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合力有待加强,教育话语通俗化转化不足,教育方法载体整合有待提升和教育保障支撑优化滞后。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和认知接受规律,努力从教育内容呈现的生活化、教育主体施教的分众化、教育全过程的链条化和教育方法建构的立体化等“四化同频共振”方式建构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0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代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集体实践中完成了觉醒与强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立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样态,在继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百年奋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态方面,实现了从自觉到主动的转变;在认同方面,超越了西方主流民族认同理论的“原生论”与“建构论”;在实践方面,开辟了新时期民族认同工作的文化路向。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从强化目标认同、转变叙事方式、构建文化符号三方面着手。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演进历程与中华文明总体进程基本同步。红山文化与北朝民歌«敕勒歌»印证了北疆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上北疆各族统治者对中华正统和“大一统”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北疆文化的内聚性,推动了北疆文化发展壮大和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中的形成与演变为北疆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奠定了历史基础。北疆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和把握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有助于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学理基础。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史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和谐共生、求真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呈现,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因子.北疆史诗文化的神圣性、传承性、多元交融性、精神性、开放兼容性等基本特征体现了北疆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建构北疆史诗文化的基本学理体系是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3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日常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根基,既架构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空场域,也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图式。在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中,廓清日常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向度,是铸牢的关键。从应然逻辑理路讲,全国各族人民应遵循“知-情-意-行”的逻辑脉络,以常识经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认知、以符号表征激发中华民族共同情感、以利益驱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意志、以交往互动引导中华民族共同行为。从实然实践向度看,要从日常生活话语、日常生活情境、日常生活规约、日常榜样典型四重维度探索铸牢之路,通过把政治话语转变为生活话语、理论灌输转变为氛围感染、外在监督转变为内在修为、示范效能转变为身体力行,架构起国家与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嵌入各族人民生活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磅礴精神力量。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缺少对流动人口的关注。从生计嵌入到社会融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参与共同生产生活、重塑民族关系类型以及深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当前珠江三角洲流动务工人员从生计嵌入到社会融入的过程仍面临着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梗阻。政策制度层面,需要在制度安排、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为流动务工人员提供基础保障,推进生计嵌入;社会文化层面,需要推进公共文化生活多元化、城市人文氛围宽容化和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濡化进流动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社会文化以及民族交往之中,刚柔并济地铸牢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承认个性的前提下对各民族共性的把握与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其意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方面,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即个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统一性、共同性即共性。从民族间个性和共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基础,共性统摄和支配着个性;个性是客观存在,共性是主流和历史趋势。各民族间的共性又通过共生、共识、共行、共利和共情加以体现和实现。其中,共生促成了共识,共识指向了共行,共行实现着共利,共利产生了共情,共利和共情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维护、巩固着共生、共识和共行。这“五共”的统一,共同支撑和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共”逻辑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性和个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然和应然、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与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斗争主题的转换相对应,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建构呈现出相互交织又各具特点的三个面相:“阶级”和“民族”话语重叠交织,由阶级斗争占主导逐渐向中华民族解放占主导转向;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少数民族独立性重叠交织,体现对外反帝诉求和对内民族平等的双重价值指向;民族自决和民族联合重叠交织,对国家结构形式的探索开始趋于成熟。审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演进过程,既赓续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又结合当时国情进行了开拓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过渡性质,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调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和谐关系的重要机制,以调(解)为业是未来中国法律职业的新增长点。以法学专业教育增设调解方向为切入点,实现新时代法学专业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三教”融合是回应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与诉源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为本、创新创业政策吁求的时代需要。然而,当前“三教”融合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法学专业的教育体系欠缺、政策话语间断裂模糊等问题。实现以调为业、“三教”融合应完善民族地区高校法学专业调解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系统的调解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调解情境,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网络调解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法学专业调解方向教育体系,推进调解类社会组织的设立与市场化运作。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资源,回族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伊儒会通、爱国爱教、忠君爱国、谨遵国制、民族交融等理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贡献出独特的文献价值。本文通过对碑刻、典籍、家谱,报刊等回族文献的四个重要部分的论述,尝试分析回族文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的历史资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