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汉武帝歌诗与汉府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汉武帝热衷于歌诗创作,其代表作《秋风辞》采用楚辞体、楚乐、“兮”字句,旋律性很强。 相和歌 体,表现了一代雄主踌躇满志、多愁善感的形象,奠定了汉乐府向死而生、雄浑悲壮的审美取向。 汉武帝 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重兴汉乐府,大大扩充了汉乐府的职能。 汉乐府大量采集俗乐和胡乐,完善了宗庙 歌《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横吹曲》二十八章。 汉乐府实现了从周、秦雅乐到汉 乐的转变,对后代清商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别开蹊径 归于仁——孟子论“”的思维倾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孟子虽未对音乐进行系统的理性述说,但他在表达音乐于政化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时,却异乎常俗,然别开生面,自有一种殊异的体系和效果。孟子论“乐”,关注的焦点是主体的内在观省,至于礼乐师法等外化因素,则非其所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音乐等外化方式的全然排斥。相较于孔子论乐和荀子的《乐论》,孟子更重视实际。他突破音乐传统形式的束缚,提出了“今乐同于古乐”“独乐乐不如人乐乐”的见解,又别开蹊径,提醒齐王“与民偕乐”方为正道。孟子以音乐劝行仁政,以“仁德”为音乐归旨,将音乐导向“仁”,最大化地发掘音乐的道德属性。

  • 论中国传统思想中“和”之本质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传统音乐中虽无“和声”一词,但和声在古代音乐中的应用以及诗词歌赋中的使用却屡见不鲜。刘勰云:“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经》、《宋词》等均可歌之,如何为之?“声依咏,律和声”,通过文字的平仄变化,发声高低,结合《韵书》的归类划分,可对其进行和合协调。曾有人言中国 “和声” 的历史只有短短四百年,笔者不敢苟同,据推测,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已能在簧管乐器笙的演奏中使用和音。音乐没有国界,文化却有差异,我国古代的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高度展现,古代音乐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关联甚密,“和声”的应用同样是一种理念的自然流露。笔者正是依照这种想法试图找寻中国“和声”的渊源。

  • 审美的视觉化转向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随着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视像 (图像或影像) 传递信 息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在音乐艺术领域,视觉化也同样改变音乐的表现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受众群体从“音乐听众”逐渐转向 “音乐观众”。本文聚焦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审美问题,探析音乐视 觉化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视觉音乐“情境式”的审美体验。得出音乐的视觉化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音乐表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视觉文化时代赋予音乐的新形式等结论。

  • 平台的两种双边市场及其社区化作用探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音乐平台一般具有两种双向强化的双边市场,即“明星—音乐平台—粉丝”双边市场与“独立音乐人—音乐平台—粉丝”双边市场,前者在音乐平台发展初期会对后者产生正面影响。随着近几年平台社区化趋势的逐步加强,社区化对这两类双边市场产生新的显著影响,对两种双边市场的网络效应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平台社区化加大了明星和原创音乐人的不平等地位,“明星—音乐平台—粉丝”双边市场会挤压“独立音乐人—音乐平台—粉丝”双边市场,给后者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关注音乐平台的双边市场和网络效应,采用理论应用的分析方法,以QQ音乐平台为例,探讨了其两种双边市场的产生及社区化对两种双边市场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为理解音乐平台社区化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 张谷密与花儿音传播

    分类: 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中国传媒大学赵志安教授提出音乐的两种传播模式概念——音乐的“现场”传播模式和音乐的“媒介”传播模式。在条件艰苦、没有任何录音设备的 20 世纪 50 年代,张谷密先生凭借自己的双足走遍土族的村寨,他深入到土族、回族、撒拉族、藏族、哈萨克族以及汉族群众中间去收集素材、体验生活并进行音乐创作,产生了青海花儿的“自然性”音乐现场传播行为。于此同时,他又与各地的民歌手进行音乐信息的交流沟通,做到音乐现场传播实践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面对面,促进了青海各民族花儿的融合交汇与传播。在音乐理论方面,张谷密经过归纳和提炼提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徵商花儿”,得到了民族音乐理论家们的广泛认同并被沿用。该理论研究方法为学者们更深入地了解研究花儿音乐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同时也证明了张谷密先生对于花儿调式理论的直接性传播。

  • 影像评:音评论的模式重建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6-22

    摘要:影像乐评,是音乐评论发展至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样态。影像乐评在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文字乐评,可谓重新构建了音乐评论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近年来,伴随着一些音乐行业焦点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影像乐评愈发展现出强势的影响力。然而,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影像乐评实则仍然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学界应当对其予以积极关注。探究影像乐评的内容创作、传播策略与潜在风险等因素,观照影像乐评的模式构建,理性地对当前我国影像乐评实践做出反思,可以推动影像乐评走向更高质量发展。

  • 《羯鼓录》及其相关舞蹈形象追踪与“S”形体态分析

    分类: 艺术学 >> 舞蹈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摘要:对古代舞蹈动态特征的考证是古代舞蹈研究与当代舞台创作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对乐舞图像进行有效追踪,还需要借鉴“图史互证”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音乐与舞蹈有密切关系,舞蹈动律、节奏等均需与伴奏音乐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文章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羯鼓录》及相关的敦煌乐舞图像进行考证,探讨处于共时性的“乐”“舞”图像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吻合度,以及敦煌壁画舞姿“S”形的体态特征与伴奏音乐之间的相成关系。以期透过“以乐观舞”的独特视角,对唐代西域乐舞的动态特征进行多维度的追踪,为当代舞台艺术创作提供参考。

  • 范式转换: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音学教方式变革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通过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强调围绕目标导向的素养标准、实践导向的内容标准、评价导向的质量标准和情景导向的活动标准开展教学,指向“教学评一致性”,从实践中探索了新课改背景下基于“范式转换” 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并以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以教学活动设计、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评价创新为载体,从学生学习本身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研究点,以求真正把准新课程的脉搏,为“双新”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思维的转变提供参考。

  • 20世纪90年代师范音教育“师范性”的 发现及历史意义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史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后,推动滞后的师范系统音乐教育发展成为音乐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围绕如何实现师范系统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目标,国家教委从教育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层面、中国音协从具体操作层面、音乐界从教育实践层面,对师范音乐教育发展做出全方位探讨,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师范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建构中国特色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奠定了牢固基石。关于师范音乐教育“师范性”问题的讨论延续至今,显示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紧贴时代并保持理论前瞻的特质。

  • 论周敦颐对词体的定性及其影响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北宋中叶艳词风行之际,周敦颐率先指出,就“声”而言,燕乐属于“妖声”;就“辞”而言,词多写男女情爱,属于“艳辞”;这种以“妖淫愁怨”为特色的“妖声艳辞”之传播只会产生“导欲增悲”的负面影响。这是词学批评史上最早给予词体的否定性评价,它不同于其后苏轼等人“以诗论词”的“诗化”词体观,乃是从儒家失传已久的“乐教”来立论,强调“乐以载道”,以“淡”且“和”的古乐来批评今乐,体现了理学家的独特视角。周敦颐的这种词体观,对南宋迄清的词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两大路向:其一为鄙薄、否定词体之路向;其二为改进乐辞以资教化之路向。就其影响而言,可谓大辂之椎轮。

  • 论音综艺节目《声生不息》里的文化传播与创新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现象级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以中华音乐中的时代金曲为桥梁,激发了受众的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该节目以港乐季、宝岛季、家年华三个系列为基础打造了音综品牌,在传播者、传播平台、传播互动三个层面上具有较好的文化传播力,其创新特点包括:在视觉上创造舞台与影像的魔法、在听觉上加强声音的魔力与传播、在情感上实现共情共鸣的交流。我国音乐综艺节目应充分借鉴《声生不息》节目里的文化传播与创新,实现多元化探索和高质量发展。

  • 精神实录与边塞想象:杜甫《前出塞》《后出塞》疏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前出塞》和《后出塞》的创作时间旧注多有歧说,根据内容判断这两组诗当作于安禄山起兵到关中失陷之前,两组诗歌的创作时间相隔不远。突发的战事引起了杜甫对出塞、军事等问题的反省。杜甫放下士大夫的身份意识,自觉地站在从军者的立场上叙述出塞的经历,深入探寻出塞作战的心路历程,并对当时流行的建功受赏传统观念作了冷静的反思,对战争的真相做出了直接判断,这是杜甫对乐府诗歌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的独特理解。旧注认为《前出塞》是为哥舒翰备吐蕃而发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果按照诗史互证的思路来推求,杜甫笔下的出塞指向是西州为中心的安西北庭区域。但是杜甫本人从未有过出塞西域的从军经历,友人岑参从军西域的经历及其所作诗歌,可能对他合理掌握写实与想象之间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借鉴。

  • 文明中的——《荀子·论》解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和,音乐具有统一、统摄不同方面的作用。社会生活展开于不同的方面,音乐的作用由此得到多样的体现。荀子肯定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先王之治,也以“立乐”为依据。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音乐与人的存在无法相分。广义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等,其中,后者的作用不可忽视。音乐与舞蹈等相关,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都不仅仅是“术”,而且渗入了“道”,由此,音乐获得了形而上层面的意义。就现实性而言,音乐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社会领域,包括规范乡间饮酒等公共性的社会活动与个体的日常生活。

  • 抵抗幻梦:阿多诺流行音观再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5

    摘要:出于文化工业批判的延伸及音乐好恶的取向支配,阿多诺将流行音乐打上同质化烙印,认为听众深陷欺骗,迷醉于资本权威与文化工业精心合谋的虚假幻梦,愚蠢地为同质化文化生产欢呼。这种逻辑虽具有启示作用却仍有偏颇之处,审美介入与精英主义立场使他忽略流行音乐多元性,贬低大众对文化工业的抵抗潜能,也未能洞察数字媒介时代听众的新需求,因此需要对阿多诺的流行音乐批判加以辩证思考。

  • 乡土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修养,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现阶段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仍然面临原生态生存环境变化、人才断层和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传承以优化其发展空间,强化人才支撑以打牢其发展基础,强化媒介应用以拓宽其发展渠道,深化产业衔接以增强其发展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

  • 用新时代语言讲好延安故事

    分类: 艺术学 >> 戏剧戏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音乐舞蹈史诗《延安》获批陕西省委宣传部2023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延安》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为题材,揭示延安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的舞台艺术作品。时间跨度为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到党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全剧通过选取重大事件为背景,并以鲁艺文艺青年、革命军人的代表性人物之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贯穿全剧。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舞台形象的细节展示有机融合,以音乐、舞蹈、旁白、音画相融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延安精神的四个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比较全面、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音乐舞蹈史诗《延安》作为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延安精神的形象阐释。

  • 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传统音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审视与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随历史不断沉淀、随时代不断创新,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近年来,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人们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不断提升,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必要之举。因此立足现实,分析当前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与现实困境,明确其价值意蕴,进而提出文化传承视角下可行的有效路径: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融合多元主体力量;依托数字媒介支持;开展产业跨界协作。

  • “阴阳和谐”与“色进于礼”:《关雎》文本体系及其文明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作为《诗》三百的首篇,《关雎》存在一个以“阴阳和谐”为核心元素的意群体系,具有儒家所倡导的人、事、物运转“至诚无息”“发而皆中节”、各安其位而阴阳协和的“致中和”意义。 《关雎》具有极强的喻示性与象征性,反映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联动的和谐秩序,描述了人将兼美兼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后,人、事、物各自圆融而又互映共存、臻于完美的状态。 诗中“君子”对“淑女”追求过程中“友之” “乐之”与儒家对事物“知之” “好之”“乐之”三境界的内在逻辑一致,《关雎》突出的音乐属性亦呼应并彰显“色进于礼”的文本意义。 深入研究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思想理念,阐释其文明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新模式构建一一以“五育人”理念为视角的探析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3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通过调查和文献回顾,分析了民办高校学生及辅导员的学习和工作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五乐育人”理念,对辅导员的育人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优化了育人策略,还提出了一系列赋能建议,旨在构建一种新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育人模式。该模式旨在解决“民办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以及“如何提升辅导员的育人效果?”这两个核心问题,从而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这不仅将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而且将确保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