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国家治理体制和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科层管理逻辑主导的数字下乡与乡村技术治理通过国家正式治理体制对乡村治理的吸纳,增强了国家介入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村级治理行政化和技术消解自治的意外后果,造成乡村双轨治理结构断裂和基层治理悬浮。促进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优化,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要素作用,挖掘本土性制度资源优势,使数字技术赋能与基层群众路线有机结合,探索超越科层化的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制统一性建设、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再造、乡村社会数字化整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治理的双轨并行与一体融通,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结构转型和治理机制创新的探索方向。

  • 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乡村内生发展的张力及其化解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层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适时介入与有效引领。在乡村内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适时介入并有效引领乡村社会的良性变革,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内容,然而其中存在的一定的现实张力也给乡村内生发展实践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内生发展的视角,梳理乡村发展实践中国家介入和乡村自主行动的具体方式,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之间的张力,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政策定位层面,国家宏观政策与基层行动策略难以统合,构成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的张力;第二,在治理形态层面,他治与自治的合作缺乏弹性空间,构成行政化他治和地方性自治的张力;第三,在资源配置层面,基层政绩要求和能力欠缺,构成重点帮扶和均等投放的张力;第四,在行动主体层面,国家介入农民行动的边界不清,构成国家主导和农民自主行动的张力。在多重张力并存的情况下,国家与农民互构式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可以缓解张力之冲突,通过合作式吸纳、培育农民自组织、完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超地方的行动者网络等方式,或能促进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的协调互动,共同推动乡村迈向内生发展的新阶段。

  • 中多元主体不良行为选择的原因分析——基于乡村贿选视角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乡村贿选作为我国乡村基层治理中的痼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立足于乡村贿选的具体样态,从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视角切入,是了解与治理乡村贿选的有效方式之一。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通常是基于多重复杂因素的共振并反作用于现行法治状态而形成的,应该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定位,分析选民接受贿选、候选人实施贿选、少数基层政府消极处理贿选的主客观因素,对选民和候选人采取区分性且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约束非党员选民行为、优化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并规范其行权行为,从源头上有效治理乡村贿选。

  • 数字与村民本体性安全再造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是村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空间,村民本体性安全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稳定器与深层目标。通过借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以浙江省长兴县“未来乡村”数字化治理实践作为案例,探讨数字治理如何促进村民本体性安全的再造。“未来乡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一定程度上关照到村民的主体价值,为村民本体性安全再造提供了数字化可能性,并且形成了维持外部稳定的制度路径、增强周边环境控制感的关系路径以及重塑乡村和自我价值的内在路径。数字化治理不但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而且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减轻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共同体构建研究:多中心治理视角——以G区Z镇为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构建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不仅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危机,还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农村养老共同体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的优势,共同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当中,形成多中心的养老格局。其内在的逻辑是搭建一个多中心治理框架,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形成扁平化治理网络,并开展积极有为的治理行动来培育农村养老的自主治理能力,最终构建多中心治理体制,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共同体以多中心治理体制为基础,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立体化和内循环等实践特征,是一种低成本、高福利且可持续的新型农村养老秩序,能为当前乡村振兴的实现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重要启示。

  • 村干部职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基于村干部主位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治理目标变更、资源下乡,及规范下乡导致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引发村干部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时,资源下乡本身构成职业化的经济基础,由此催生村干部职业化现象。村干部职业化的显功能在于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增强了治理规范性,但是也导致村干部流动性增大和干群关系悬浮等潜功能。村干部职业化的治理影响与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采取动员乡村社会力量和激发村民主体性等方式,强化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财政资源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 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铺展与路径设计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25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赋能农村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生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适应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人才流失、教育内容适配性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本文深入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路径。

  • 法治乡村建设视域下基层“微腐败”治理模式的改革路径——以T市为考察对象的分析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乡村“微腐败”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乡村“微腐败”呈现出腐败主体的集中性、腐败行为实施的独断性、腐败领域的涉民性、涉腐权力和涉腐金额的小微性、腐败行为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不仅侵蚀农村肌体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法治乡村建设的进程。社会系统理论与乡村“微腐败”的生成具有耦合性,乡村“微权力”系统面临乡村法治文化缺失、乡村法律制度失灵、权力监督机制失效和事后惩罚机制失严四重挑战。社会系统自身通过适应性机制应对外部挑战时可能会出现功能性障碍,引发“微腐败”的滋生。未来应加强宣传法治思想工作以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对村民与村干部同时进行赋权激励以推动乡村法律制度适用,完善联动监督与大数据监督以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聚焦乡土社会中“面子”与“诚信”以加大事后惩罚力度,从而契合基层乡村“微腐败”治理的现实需要。

  • “制造层级“:乡镇治理的机制创新与效能提升——以山东省J县 W 镇服务区为研究对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机制创新是基层政权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愈发趋向于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刚性要求下,乡镇政权如何通过机制创新使科层治理体制有效衔接非规则性的乡土社会,是提升乡镇政权治理能力首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制造层级”发端于基层政府对传统科层制的非正式运作,是介于常规化的科层制治理与反科层治理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乡镇政权的治理机制创新。服务区作为创设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的中间治理层级,蕴含着乡镇政府分解转化治理压力与治理责任、统筹分配治理任务与治理资源、分类适配治理力量与治理事务等内在逻辑,成为乡镇政权落实国家治理要求和实现自身治理意图的组织载体。通过“制造层级”,乡镇政府塑造了服务区这一实体治理单元,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运行机制与功能角色。“制造层级”的机制创新实践,使得乡镇政权得以在层级内部锻造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治理能力,型构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良性治理结构,从而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维系了基层治理体制的弹性。

  • 共同体视角下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双重样态与实现路径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层政府、人民法院、乡村自治主体形塑了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内部理应呈现出的行政行为介入规范自治、司法权力嵌入保障私权、自治主体纠偏回归法治等预设样态,是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应然图景。然而,行政行为偏差、司法裁判冲突、自治秩序混乱等治理乱象表明,治理共同体内部存在的行政机关权责失衡、司法机关审理规则不明、自治主体落实约束制度缺位,已然成为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困境。立足于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融合发展,以细化权责清单、统一司法规则、完善制度保障为依托,厘清行政机关介入农民集体决议事项的权力限度与责任范围、明确司法机关处理农民集体决议纠纷的案由类型与撤销权客体、强化自治主体重作农民集体决议的内部约束与司法约束,是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重要路径。

  • 旅游驱动对提升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基于广西欠发达县域数据的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并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进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发展旅游驱动乡村治理,实现其有效振兴,从而提升村民收入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分析广西33个欠发达县2012-2020年这9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2020年乡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水平作为乡村共同富裕水平指标,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实证分析了旅游发展对广西欠发达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旅游发展对于广西欠发达县的乡村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线性的,而是具有双重门槛效应,根据门槛值可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阶段。当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时,可以显著地促进共同富裕水平,但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呈现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 半正式行政文化:乡村善治的文化基础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6-21

    摘要:半正式行政文化是支撑基层政权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的一种文化样态。以“主体身份-场景特征”为分析框架,建构乡村治理的4种文化类型。其中,半正式行政文化作为一种理想类型,既有别于正式行政文化,也不同于非正式行政文化,更区别于类行政文化,是三者之外、生长于非科层化治理场景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实践中,半正式行政文化以压力型文化、反支配型文化、自主型文化和博弈型文化自上而下的生成过程为内在逻辑和推进乡村善治的文化基础。半正式行政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半正式行政的演变脉络及其对“治理有效”的作用,揭示出未被现有研究关注到的“文化缺失”问题,进而建构出一种走向乡村善治的文化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