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家庭的道德起源与未来面向 ——基于对家庭限度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家庭伦理作为伦理的一个原初性元素,对于伦理的整体建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学科归属来看,家庭伦理只能以伦理学为唯一的学科归属,即只能以伦理学为限。在伦理前冠以“家庭”二字,只是表明讨论伦理问题可以以家庭为切入点,但不意味着家庭伦理可以独立于伦理学之外,否则,伦理学就会出现内部分裂和自我否定。在早期西方,血缘纽带被早早冲破,伦理的原初含义尽管保留着与家庭相关的“居留”、“住所”之意,但指向的是有精神寓意的“好生活”。因此,关于“居留”、“住所”的伦理学通向的是存在的真理。在古代中国,家庭是血缘共同体,由此衍生出父权至上、孝德为先的家庭伦理。在强大的血缘背景之下,以孝德为先的家庭伦理进而推演出以忠君为先的国家伦理。通过对中西家庭伦理的缘起以及未来面向的考察可知,以血缘为底色的家庭伦理排斥他者的照面,具有内敛性,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限度。在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只有明确家庭伦理的限度,才能够有参照地保留住传统家庭伦理中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部分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伦理在全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论信息的产生、转向与未来展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伦理的起源发展,对信息伦理是否被数据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所取代,及其是否能够在数字化转型中应对更加复杂多元的伦理问题做出回答,进而揭示信息伦理的伦理意义和重要价值,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伦理研究和实践确定锚点。 方法/过程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梳理和归纳了约40年的信息伦理主要观点和关键问题,分析并廓清信息伦理内涵与演变规律,讨论信息伦理在各个时期的价值意义。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信息伦理缘起于计算机伦理,其发展经历了从伦理角度看待信息问题和从信息角度看待伦理问题的两次转向,其核心问题透射的是信息流的产生和控制所造成的信息权利秩序的失衡。深入研究信息伦理对破除当今复杂多元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强化信息伦理的研究价值,拓宽信息伦理的研究边界,积极融入数字化转型进程。

  • 数字文化视野下的知识组织探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研究旨在探索符合数字文化发展的知识组织方式和伦理规范,为数字文化领域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文章在界定数字文化、知识组织和知识组织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知识组织作为联结数字文化与公众交流的关键要素和映射社会现实的透镜在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中焕发生机,伦理则是评判与检验数字文化视野下知识组织公平的必要手段。数字文化视野下的知识组织伦理问题,包括文化资源选择偏见与访问限制、知识表征与表达中的隐含偏见、知识组织从业者的价值观与决策偏见、数字文化场景中用户的知识组织与共享偏见、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知识过滤和偏见。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并推动跨文化视角的知识组织系统构建,对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 情报框架的发展脉络与演变逻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摘要:[目的/意义] 情报伦理框架是情报活动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与伦理规范,是评价情报活动是否符合伦理准则的依据,揭示情报伦理框架的发展脉络及演变逻辑,能够为建立情报伦理框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学术文献为中心,运用学术史方法历时性梳理情报伦理框架的发展脉络,分析其演变动力与逻辑。[结果/结论]情报伦理框架经历了朴素的情报不道德论、反恐时代正义情报论、大数据时代升级阶梯情报伦理框架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由“正当理由、合法授权、正当目的、比例原则、理性原则、目标相符”伦理准则构成的正义情报理论;情报伦理框架演变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生存发展的安全利益同个人自由与隐私权益之间的权衡博弈,在众多驱动因素中安全形势、威胁感知、新兴技术三大因素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均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社会伦理的核心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正确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均衡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理论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均衡发展的伦理指南,而社会稳定是社会秩序的正常化,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实现在稳定中发展与在发展中稳定的统一,既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也是社会治理伦理均衡的核心。通过伦理均衡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统一,还要注意现代社会因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特征,这就需要有一种“非常”伦理智慧来处理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待社会发展还需要有历史的伦理眼光,正确看待社会的短暂衰落现象,保持好历史主义的伦理立场,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 明道与立制:论荀子制度观及其思想史意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1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战国时期,荀子在承继孔子礼治思想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思考国家治理问题。在制度构建的基础方面,他将道视为制度构建的形上学依据,主张施政者在建章立制时应遵循政治治理的内在规律。在制度设计的架构方面,他在肯定周制内在治理精神的基础上强调施政者应借鉴古代圣王构建政制的内在原则,推行礼治制度,实施富民之制,建立教化机制。在制度实施的实践方面,他认为君主必须顺道而行,在遵循治理规律的基础上,选任贤能,君臣各尽其职,以保障制度能够按照其内在逻辑稳定运行。

  • 探寻“精神”的中华文明形态 ——访樊和平教授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中,樊和平教授一直致力于伦理道德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理论体系建构,其学术追求如果以一言概之,那就是“走向伦理精神”。“伦理精神”是樊和平教授学术探索的理论重心和标志性话语,这一概念脱胎于他当年的硕士论文,孜孜以求至今。“伦理精神”的学术基础源于“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与理论辨析,根植于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中国哲学形态,在精神哲学的宏大视野下建构伦理与道德辩证互动的伦理道德体系,努力实现伦理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统一。“走向伦理精神”的学术推进展开于“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哲学建构于“道德形而上学三部曲”,现实论证于“道德国情三部曲”,贯通对话于“道德哲学讲习录三部曲”,推进发展于正在完成的“伦理精神的理论形态与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三部曲”。历史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文化对话——理论建构,五个“三部曲”,构成“走向伦理精神”的沉着蜿蜒的学术轨迹和心路历程。“伦理精神”既奠基于深邃厚重的中华伦理文化,又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同时也汲取了世界文明精华。精神哲学的理论与体系、“价值生态”理念与方法、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是“走向伦理精神”的三块“哲人之石”。樊和平教授率领团队持续推进二十多年的四轮全国性调查、八轮江苏调查,及其所建立的两千多万字的《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显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遭遇道德僭越伦理、理性僭越精神、道德理性僭越伦理精神等三大“中国问题”,相应存在三大病症:无伦理、没精神、道德理性泛滥,必须进行三大回归:伦理回归、精神回归、伦理精神回归。同时,现代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破解三大难题:“是中国”“有伦理”“成体系”。如何破解这些前沿性课题?一言以蔽之,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建构”的核心要义就是实施现代伦理型文化战略,进行一场文明观的伦理革命,以伦理文明观作为世界的重要话语方式和价值尺度,以伦理看待发展,以伦理建构和评判文明。通过中华“伦理文明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现代中华伦理精神,建构伦理道德发展的现代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战略体系,完成文化传承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使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贡献新的中国智慧。

  • “初中生物教育的生态问题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生态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国外、我国古代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研究与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培育学生生态伦理精神,实现新时代赋予生物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 数据视域下档案数据开放规范发展探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高效有序的档案数据开放,可以显著提升档案部门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以数据伦理为基 本视域,探讨数据伦理对档案数据开放的积极影响,即加强伦理引导、提升伦理约束、实现伦理控制。分析了当下档案 数据开放存在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不公持续扩大、安全风险日益突显、权益分配模糊不清的伦理问题,并提出需 要从优化数据伦理发展环境、做好数据伦理统筹协调、构建数据伦理配套机制、开展数据伦理权益立法方面寻求出路, 助益档案数据开放。

  • 档案与社会记忆建构:关系与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档案伦理作为规范档案主体行为的道德准则,可为社会记忆的合理建构 提供内在指引。结合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基本概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档案伦理对社会记忆建构 起正向促进作用的同时,社会记忆建构活动也在不断充实档案伦理内容。基于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内涵及二者 间的关系,文章从档案主体、正义、技术与法理四个伦理维度出发探索社会记忆的建构路径。

  • ”与“道德”关系的演变——基于“西学东渐”进程中语汇翻译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接受进程,也为现代学术概念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伦理”与“道德”的分译,对于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伦理”与“道德”关系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历史依据。

  • ”与“道德”关系的演变——基于“西学东渐”进程中语汇翻译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接受进程,也为现代学术概念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伦理”与“道德”的分译,对于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伦理”与“道德”关系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历史依据。

  • 初中生物教学的生态学视角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生态伦理学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突破,目前已成为当代国际环境保护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对生物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培养学生新的生态伦理观;要在生态伦理观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 中国行为艺术研究综述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中国行为艺术自诞生至今已近 40 年,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国内学界对其研究在伦理分析、学理探索、美学考察、史料收集、跨界比较几个层面展开,其成果丰富了行为艺术研究论题,拓宽了其学理边界。同时,我国学界对行为艺术的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这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空间。

  • 技术·风险·监管 :责任主体视域下的 “赛博格威胁”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万物互联和科技推进下的人工智能,在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既有社会规则带来诸多挑战。其中控制论催生下的赛博格,因其人机融合技术模糊了生物伦理与技术伦理的特点,引发了赛博格威胁讨论。控制论和会聚技术为人的主体性标准和侵权责任划分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的脑机接口技术更是模糊了赛博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界限,从而导致规则适用乏力,科技与人的融合将引发新的犯罪风险。从界定治安实体开始,借助哲学层面的主体性思考,技术层面的脑机接口认定,以及会聚技术带来的生物与科技融合,可以明确划分人与机器的界限,对技术辅以必要的道德管控,建立普遍共识的治理框架,提高全域伦理观或为破解赛博格威胁提供可能。

  •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民”概念及其政治批判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平民”是一个跨越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阶级范畴。在不同的文本中,“平民”概念之所以成为客观呈现阶级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斗争演变的重要视角,是因为平民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而是一种前工业社会接近无产者的群体及其存在状态。在古代社会,作为没有完整身份的被压迫群体,平民本能的反抗行动和平等主义诉求,推动着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不断向世俗的政治演进。在近代社会,由于松散的阶级状况和尚未统一的阶级意识,平民被资产阶级在政治解放中进行了组织和利用,平民的政治伦理被资产阶级接管并且进一步理论化为更具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平民”仍然是能够有效描述流氓无产者或者流氓无产者心态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比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更清晰,而且更能够在阶级社会演变的完整线索中找到其内涵演变的历史动力。

  • 初中生物生态问题的研究——以苏科版《生物学》教材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10

    摘要:生态伦理学打破了只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本文对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文中简称“教材”)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 荀子美德学中的情感与理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基于赫斯特豪斯对美德伦理学的界定,荀子伦理学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美德伦理学。不过,荀子的美德伦理学并非一种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这是因为荀子的人性论具有复杂的结构,其中除了道德理性至少还应包括自然情欲与道德情感两个要素,因此荀子伦理学不应被视为一种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荀子的美德观念以其宇宙论作为基础,认为美德是基于“情”和“心为之择”两个基础条件而形成。情感与理性在荀子的美德伦理学中密不可分,基于“天生人成”的宇宙论共同成就美德。此外,荀子伦理学也提供了一种反思美德伦理学的独特视角。近年来,迈克·斯洛特提出了美德伦理学的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二分法,这种二分法在荀子伦理学中是不成立的。

  •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立场与治理之道:以ChatGPT为例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摘要: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削弱人类主体价值、加剧算法偏见与歧视、过度依赖拟态环境输出结果、人机协作双向价值对齐困难等伦理难题,亟须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组织机制、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机制两方面入手,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人本主义立场,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伦理规则,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有力的伦理支撑。

  • 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 ——儒家生生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