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马克思土地空间资本化的三重论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土地空间资本化既是马克思空间理论的现实语境,也是资本向自然空间扩张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不仅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运行逻辑与权力统治,还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因此,其土地空间资本化理论既具有经济批判进路,又具有政治批判关涉,还具有生态批判维度。在经济批判上,马克思揭示,资本宰制下的土地空间既是资本积累的工具,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稀缺资本,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土地空间从私有化,商品化走向异化;在政治批判上,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土地空间进行支配,并在土地空间与人自身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资产阶级的权力机制;在生态批判上,马克思指出,资本化的土地空间与人的关系发生裂变。深入探究马克思土地空间资本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当下重新思考。构建人地和谐的空间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破除“抽象统治”的双重逻辑进路——《资本论》的形而上学与政治经济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 师生构建析疑义,笃思深悟子自知——核心素养背景下性思维语文课堂建设初探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4

    摘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之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批判性思维提出了具体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运用不同方式渗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性思维培养策略——以“维护秩序”教学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型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情境、精选时政案例设疑与启发深度审辩对话等策略来进行。

  • 加速社会的“美好生活”何以可能——以反思罗萨共鸣理论的争论为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社会加速度带来的新型异化偏离了亚里士多德对美好生活的指引,也违背了启蒙现代性的初衷,以罗萨为代表的第四代社会批判理论试图回到哈贝马斯,重振启蒙的理想,呼吁人们应当激发自我效能感,达成与世界的共鸣关系。学界的批评和罗萨的回应进一步激发了共鸣理论的内在张力:名词还是动词,情景还是矛盾,情感还是反思。争论的解决需要到马克思的情感理论中去追溯共鸣理论的根基,创新出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的共鸣理论。共鸣的自我效能以对象化活动本体为载体处于动词化、中介化的过程中,蕴含着情感与批判之间的互塑性张力。

  • 《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体现在它的结构艺术,即《资本论》创作过程的整体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方法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无比认真的态度和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以及他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使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论》中融为一体,作为“三大批判”存在,是“超学科”意义上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的称谓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任务使然。为了彻底完成历史的任务,三者必须融为一体,要在三者的互释中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资本论》不仅集中展现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而且揭示了由其构成的“现实的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以,《资本论》不仅是作为“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而且是追求最严格的科学性的学术著作,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二元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对二元论问题的困惑,促使青年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其中找到破除二元论的有效路径。但是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使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哲学非但没能超越二元论,反而正是二元论本身。这种主谓颠倒的二元论哲学将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构建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抽象二元对立,并以一种混同的方式主观任意调和矛盾,建构了虚幻的同一与真实的二元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二元论批判构成了理解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也预示了马克思超越二元论的理论进路。 

  • 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现状与未来指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上博简《孔子诗论》面世20余年来,文本整理、简文释读等基础研究已趋成熟,但最重要的“诗学”研究却尚处于“零散诗学”阶段。未来研究分组解评《诗经》作品层级,应单篇、组内、组外“三重对研”发掘孔子解评语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情”“礼”“德”三层批评理念。归纳概括“四诗”内容性质和风格特征层级,应系统探讨孔子诗学的批判性思维、“观俗说”“敛材说”“抒怨说”“苦难说”“衰败说”“少德说”“怨王说”“忧患说”及“缘情说”源头等有机联系。揭示文艺本质层级,应系统探讨“诗亡隐志说”的“历时性”贡献、“乐亡隐情说”“文亡隐意说”的首创价值、“三大内容层级”“三大学说”与孔子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重大诗学史意义。

  • 《黑格尔法哲学》的“未解之问”探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9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九个“留待以后再谈”,却并未解决的“未解之问”。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被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对黑格尔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叙述逻辑的反思;其三,对本质二元性的解析;其四,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索。青年马克思留下的这些“未解之问”既不是他随意思考的无意义的问题,更不是他写作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就遗忘了这些问题。而是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使他当时无法深入这些问题的根源处进行“治本”的处理。对这些“未解之问”进行深度剖析后不难发现,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对自己今后的研究理路有了规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可以被看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探照灯,也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路标。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需要范畴及当代价值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中,“需要”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它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成为绝对的核心,需要不仅失去了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反而成为被资本操控和利用的对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生存于劳资关系中,人的需要完全依赖于资本。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需要范畴能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看到需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应重赋需要的真实意义,并发展与满足更为全面丰富而又能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需要,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以反贫困视角重思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纵观马克思思想,反贫困议题深嵌人类解放考察之中,共同建构了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内容。就问题的起源来讲,现代性解放作为现代资产阶级话语,彰显出反抗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诉求与斗争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诉求与归宿,却导致了庞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现实。就解决的效果而言,现代贫困问题的顽疾直接证实,资本主义运动并非人类解放的最终前景。故需以反贫困为视角剖析四对贫困内容,重新思考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 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的及其现实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领导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斗争更加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梳理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批判的思想,总结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迈向《资本论》阐释的第三种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资本论》 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 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 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 一方面, 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 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 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 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 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 因而, 对《 资本论》 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 《资本论》的社会建设逻辑探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论》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更在于它蕴含了未来的社会建设逻辑。如果说《资本论》既属于一部哲学著作又属于一部经济学著作,那是因为《资本论》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又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灭亡。《资本论》的这一写作特性表明,《资本论》还应该属于社会哲学著作的范畴。因为《资本论》所阐释的不仅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学说,而且还是一种蕴含着以建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为己任的学说,即《资本论》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不是最终目标,构筑共产主义体制才是它的终极追求。按照社会哲学的学科原则理解,《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不只是包含抽象性质的宏大叙事式的社会批判,而且还包含有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有比资本主义体制更为合理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意蕴,而表征这一思想意蕴的社会哲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就应该被称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

  • 严复现代国家观的哲学基础——以其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阐释为中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严复研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留下了大量至今鲜为人知的批注。继之,他又发表《述黑格儿惟心论》,介绍了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概括提炼出“伦理礼俗基于家,而为一切之基础”“国之合,以观念之合为先”“民族之自由不可侵犯”“国各有道以为存立”“道之胜者常为雄”“居今而言强国,问所持主义之何如”等重要思想观点,并将之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心”“小康”“大同”等相会通一。这反映了严复从哲学高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寻觅理论基础所做的努力,是严复留给后世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 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及其影响旨归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摘要:对卢卡奇而言,“自然美”既是美之不确定性的具体表征,又构成了“审美反映”的特性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他还以美与善的复杂纠葛来显现“自然美”的复杂性。卢卡奇反对“自然美”“艺术美”中的等级制观念,一方面,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二者所形成的“审美反映”其所反映的是同一“现实”对象,二者非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在审美反映中,“艺术美”与“自然美”均体现为“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无法划分等级。卢卡奇“自然美”论的实质是“人的回归”,他认为在“自然”转变成“自然美”的体验活动中,人能够实现从“整体的人”到“人的整体”的超越,同时主张应将“自然美”置于人与自然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中来解答,以此,“自然美”构成人之体验的本体存在论范畴。卢卡奇的“自然美”论以深刻揭示并批判资本主义普遍物化现象和深层异化结构为理论旨归,他既批判以“艺术美”来衡量美本身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实质,又批判以返回“物”的原始形态来肯定“自然美”等主张。总之,虽然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存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但其蕴含着鲜明的“人学”色彩和异化批判旨归,可以与当代“自然美”热形成呼应或观照,能够成为恢复“人”之本真完整性和立体解放的重要契机。

  • 商品抽象、现实抽象与思维抽象——《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的三重抽象探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关《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中涉及的商品抽象、现实抽象和思维抽象的研究颇为不足,而这三重抽象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以及批判地把握资本主义极为重要。商品抽象涉及商品形式抽象、价值抽象和交换抽象。现实抽象的典型代表是商品抽象,是人们在无意识下产生的行为抽象。思维抽象与现实抽象恰好相反,源于人们的思维、意识,其典型代表包括数学知识、自然科学概念。现实抽象可以向思维抽象过渡并影响思维抽象,其关键在于:1.两者都具有形式性特征;2.货币所导致的社会-综合为现实抽象过渡到思维抽象铺就了道路;3.借助于“第二自然”这一中介,现实抽象得以过渡到思维抽象。三重抽象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抽象网络,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抽象统治的关键。唯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才能从这种抽象网络中解放出来。

  • 列斐伏尔:一个文本线索与思想转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逐辑向空问生产逐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包含以下内在线索:总体人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一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观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的总体实践观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团化结构;关系生成场境存在意义的空间使用与变卖性交换和抽象性空间理论;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泰观等。

  • 档案学视野中的古文书学: 西方经验与中国路径鸟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古文书学是西方自17世纪末以来创建的独立学科,与档案学有深刻的渊源与互动关系。自晚清开始, 西方古文书学经由不同渠道传入中国。在它的参照下,中国现代档案学视野下的中国古文书学研究开始规划与 组织,并与中国治牍传统相呼应,呈现出以中国文书为对象的属性特征。1980年代初,张我德在档案学框架下 自觉以中国古文书学研究为目标,创建面向清代文书的古文书学知识体系,奠定中国古文书学作为档案学分支 学科的基础。中国古文书辞典及其编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自1930年代学者提出但最终未能实现的百年学术 课题,是当代中国古文书学研究必须接续的重要历史使命。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和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应然回应”、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悖论的“实然省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出场的“必然构建”。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视域,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全貌”的发展症结及其弊病来源,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批判和超越的时代伟力和先进内涵,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互动交融探寻新的学术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