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行动、希望:论欧美恶托邦小说中的“危”与“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欧美恶托邦青少年小说与20世纪以来的恶托邦文学传统在“探求更为美好生活”方面一脉相承,却又因其主人公为亲历生态危机与成长转型的青 少 年 而 独 具 特 色。书 中 的 青 少 年 为 生态灾难之“危”的见证人,更在跨文化的经历中、亲友的支持与信任中、同龄人抉择的影响下,为追求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带来“机”遇,成为具有世界性身份的行动者,并在行动中不断建构具有跨国界联通性、关注非人类生命、质疑资本过度积累之非道德性的青 少 年 文 化,为 世 界 可 持 续 发 展 注 入 青少年所贡献的希望与力量。

  • 新时代法治教育:价值意蕴及其实践理路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09

    摘要:立足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内在之需、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之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题中之义。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涵特征表现在:适应全局的战略性、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整体谋划的系统性。当前,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中存在宪法教育的核心地位未能充分彰显、校外法治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以及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严重缺乏等现实问题。为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需铸牢法治思想基础、打造法治品牌基地、夯实法治教师阵地、占领法治网络高地,在理论引领、实践活动、专业师资及数字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

  • 线上亲社会行为量表在中国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以2369名中学生为对象,对Erreygers等人编制的线上亲社会行为量表(OPBS)进行修订。在对原版OPBS进行翻译和回译的基础上,依次对中文版线上亲社会行为量表的两个分量表(实施和接受线上亲社会行为)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的两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和0.94,重测信度分别为0.91和0.94。两个分量表与线下亲社会行为及数字多媒体使用频率的相关系数为0.24~0.82(p<0.01),表明中文版OPB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评估中国青少年的线上亲社会行为。

  • 手机使用与学业发展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手机在数字时代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手机对青少年发展、尤其是学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本研究整合了关于青少年手机使用影响其学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证据,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复杂作用机制,并从使用场合和时间、使用内容与平台、自我管理能力与使用心态以及现实与虚拟结合这四个方面给出对应教育建议,探究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并提升其学业表现。

  • 回归街头:重新定义公共空间及其地方认同——基于深圳市民中心“中区通道”街舞的考察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以深圳市民中心及“中区通道”青少年街舞的经验性考察为依据,分析市民中心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如何因不同的使用者而被重新定义和建构新的意义,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展开的街舞活动如何使特定的空间转化为地方认同。研究发现,市民中心作为公共空间由开放性言说、差异性表达、异质性呈现和地方价值感共同表征,青少年创造性地利用了市民中心的空间环境和空间意义,建构了特殊的街舞空间,重新定义了“中区通道”的意义生产;由街舞连接的行动者网络成为都市青少年社交和创新关系的路径;街舞建构了个人与空间的关系,进而产生地方归属和地方认同。

  • 中国方案:体育促进健康的政策供给特征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健康第一,体育为基。研究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政策供给特征,优化青少年体育政策供给与执行。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研究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政策的历时变迁、量化阐释和供给特征。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历经了发轫、规范、优化和提升4个发展阶段,面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政策体系建设的挑战。结合政策供给特征分析框架发现,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系统失衡,环境型政策工具场景缺失,需求型政策工具机制不强。研究建议:重塑政策体系打造青少年体育政策供给共同体,创新政策工具建设多元化政策供给体系,提升政策效能构建良性循环的政策供给机制。 

  • 互动仪式:戏剧治疗小组的服务机制探析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戏剧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尝试以更灵活、创新、隐喻的手段,缓解或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基于“问题青少年”戏剧治疗小组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行动实践,本研究以互动仪式理论为视角,探讨其治疗过程的实现机制。社会工作戏剧治疗的核心是以文本、空间和技术作为共同关注的行动焦点,将自省、改变和希望作为情感能量的来源,并通过戏剧治疗过程中共享的情感状态的交互强化,使青少年获得正向的自我认知,缓解家庭关系,从而促进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解决。实现这一过程的机制涉及信任构建、防御消解、焦点制造、情感递进等关键环节。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情感能量此消彼长及权力支配等问题,需要注意以正向符号延长情感状态,以优势视角化解青少年的抵触心理,在互动仪式过程中寻找和解决问题而非进行道德评判,以及通过强调内观自我价值来消解权力支配。

  • 国际视域下志愿服务的发展理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志愿服务是一种历史性的全球现象。本文通过检视国际视域中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核心文献,探究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本体建构、功能价值与发展理路,并分别关照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问题面向。在本体建构上,利用概念结构框架,理清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本体论、因果论与实在论特征;在价值功能上,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说明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对个体成长所产生的多重影响,及其对家庭、社区、学校、国家等发生环境造成的外部效应;在发展理路上,基于全球视角,分析青少年志愿服务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政策层面的发展进路。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 志愿服务基本要素与理论基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少年志愿服务一直是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领域,在综合社会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建设和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命题,可以从基本概念界定,人本主义和服务学习等基础理论,以及青少年志愿服务内容形式上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总结和探讨。青少年志愿服务要遵循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力所能及,适宜适量。特别强调发挥学校、少先队组织、校外教育机构党组织的作用,特别重视依法依规对青少年实施保障。倡导全社会的支持与引领,坚持科学的青少年观。

  • 投桃报李?中国隔代关系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围绕青少年与祖辈的隔代关系,依次描绘特征、分析类型、揭示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少年隔代关系中阶段性淡化特征和自上而下的单向特征明显,代际交换特征不明显;青少年与祖辈之间主要有全支持—无反馈、照料支持—无反馈、无支持—无反馈三种隔代关系类型,祖孙地位不对等、情感疏离化、类型阶段性弱化等特征明显,代际交换理论不适用;亲辈是影响隔代关系的关键因素,亲辈向祖辈提供支持对隔代关系有增进作用,而亲辈向孙辈提供支持对隔代关系有疏离作用;亲辈—祖辈和亲辈—孙辈关系是影响隔代关系类型的重要因素,亲辈—祖辈关系对隔代关系类型的影响遵循了代际交换原则,亲辈—孙辈关系对隔代关系类型的影响遵循了动态平衡原则。中国青少年隔代关系中存在替代性投桃报李,祖辈向孙辈投之以桃,亲辈代替孙辈报之以李。

  • “快速社会化” :数字时代社会化趋向、困境与纾解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与信息技术重塑了青少年的知识空间、生活方式与成长空间,数字社会中的“缺场"交往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范围,超时空经验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网络集群促进了青少年的角色认同。青少年由此具备了主动快速筛选与汇通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数字知识与现实经验的双重把控与“反向社会化"的趋势也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显著特征,青少年成长形成“快速社会化”的趋向。青少年的加速成长促使青少年提前掌握信息控制权、过早接触“成人的秘密”以及更快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由此带来了教化权力转变、两性关系早熟、个性化强调等非预期后果。在此基础上,青少年的成长易陷入数字代沟、不良信息危害和孤独心境影响等现实困境,甚至催生出代际冲突、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问题。故而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体社会在理解并配合“快速社会化”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青少年主动加强现实实践能力,家长主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乃至社会积极营造健康的数字社会环境,激发“快速社会化”内蕴的积极价值。

  • 身体素养教育的逻辑转向与变革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既是对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突破与超越,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深陷身心二元论认知误区,成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堕距”和表征主义知识观发生的根源,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危机预警,青少年“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价值迷思。为了有效回应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的理性回归,突破传统青少年身体教育的深层困局,通过研判与破解身心二元论的矛头之源与“离身化”知识危机,厘清与阐明身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谱系与意义重构。立足身体主体性、感知性与互动性,探讨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由“知识本位”提升为“素养本位”的内在逻辑。进而从“技术讲解”到“知识构建”,“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能力整合”到“意义反思”的实践超越中,探寻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生成的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