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在普通高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健康中国”的必要手段。人大附中一直关注并切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施了各项举措:在德育工作中,展开包括中药香囊缝制、大山楂丸制备等中医主题班会;在课程建设中,开设中医基础与保健常识、中医科技课程、中草药种植等课程;在社团文化建设中,举办知识大赛、讲座等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开发中医手法读本《中学生中医手法保健》。通过诸如此类的课程、活动和讲座,让学生理解中医、爱上中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3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乡题材的教学应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突出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从而促进儿童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乡认同感。美食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为“诱人”的教学素材,饮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体味传统美食融入课程,寓教于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效果令人期待。针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教育和家乡风俗的相关教学内容,语文课程中民风民俗主题单元等教材内容,我们设计了一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御食园,体验京味传统美食”之旅,旨在通过参观御食园,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参与劳动,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沉浸式学习北京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跨学科教学内容,包含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劳动、科学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具身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诚立身,以信为重,注重立身行事的基本规范:立德修身,守礼尚德,形成德治教化的化人机制:清廉敬业,依法而治,彰显清风正气的法治纹理:天下大同,大道之行,蕴藏以人为本的善治之钥:举贤尚功,尊才崇智,内嵌爱才惜才的人才观念。山东省坚定践行文化“两创”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蕴藏的治国理政智慧,将其融入基层治理的各环节、各领域在助力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探索也存在一些障碍制约,需要从挖掘传承治理要素、扩大治理场景运用、加大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治理品牌价值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齐鲁文化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当前,在非遗进校园的号召下,陶艺课程开始走进更多的中小学,陶瓷等非遗走入更多学生的心灵。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以下简称“人航”)于2019 年9 月开设的意趣陶艺主题课程,正是对非遗项目在小学阶段实施的一种探索。人航意趣陶艺课程以陶瓷非遗项目为核心地位,以新课标为目标引领,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考察为专业理论铺垫,以专业教室为学习保障。经过多轮实践,人航构建了丰富的意趣陶艺课程体系,每节课都会渗透一种非遗项目,在陶艺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陶艺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各项非遗门类,进而使我国传统陶瓷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人朝分东坝学校基于一体化教育视角,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研究性学习一体化为抓手,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说,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挖掘一贯制学校优势,进行一体化设计;二是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基于乡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文章结合实例分析乡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 的编研传承、展演活化、数字导引、文创浸润、影视叙事等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样式,提出面向基层治理、立足文化基础、塑 造经典品牌、挖掘内生动力、强化数字赋能的对策,优化乡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 20 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国家民族所呈现出的民族修养,亦是“国画民学”萃取的中国绘画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对中国古典画论中“传神”“技进乎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范畴,使传统画论中零散的、渗透在审美各方面的重“内美”观念或倾向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金石入画”的实践证明了“内美”与“国画民学”在当代实行的可能。对“内美”的价值追求不仅内部推动中国画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亦使得民族文化精神得以永续。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文化底蕴等彰显其价值意蕴。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乏、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薄弱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从学生维度、教师维度、教学维度、教研维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南,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价值,为树立文化自信确立了价值坐标;科学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精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指明了方向。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史 提交时间: 2024-06-25
摘要:“消失女性” 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 但关于历史时期 “消失女性” 的量化证据仍然比较缺乏。 本文利用全新的族谱数据, 重新估计了1350 年至1900 年江浙地区六个家族中的性别歧视状况并分析了影响 “消失女性” 规模的因素。 利用包括19516 位父亲和6 000 个女儿的两个独立样本, 本文发现约有21.4%的女儿 “消失” 是因为溺女或父母忽视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女性后代相比于男性后代的超额死亡, 而还有47.5%的女儿 “消失” 是因为族谱记录对于女性歧视而造成的漏记。 本文同时发现父亲的经济社会地位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 都与女儿是否能够被族谱记录, 女儿在家庭子女总数中的比例, 以及女儿的婚配状况显著相关。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生产形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导下,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技术、文化和人的互动,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推动了内容创作生态,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AIGC的出现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其对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对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逻辑的研究,探索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路,分析如何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中的赋能作用,进而构建新型的文化传播生态,实现内容与技术的优势互补,拓展可能与可为之空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国际传播。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从政治神话功能、“人地结合”身份表达模式,叙事细节的原型几方面,探讨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政治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之一,格萨尔史诗不论是神化格萨尔王天神下凡,拯救人间的主题,还是表现主题的天人感应等艺术手段,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显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地结合”身份表达模式源自中华民族古老的封地社会治理模式和“用国为姓”家园情怀,格萨尔史诗继承了中华农耕传统文化创造的人地结合身份表达模式,并依据生存环境和游牧生活对身份言说方式进行了创造性改造,形成了赞美草地和崇拜山水的家园情怀,体现了地方化的“人地结合”身份意识,格萨尔史诗叙事细节诸如女性崇拜,动植物喜好、习俗以及情节设置等,都能找到中华传统文化原型。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数字化平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覆盖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数字化技术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同时,数字化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因此,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本文仅供参考。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它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头活水”价值引领、道德滋养、精神动力多维度的价值指向。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理原则“厚德载物”的修身之道及“天人合一”的共同体理念,与当前乡村振兴的主体性理论、乡村善治、乡村新风尚和乡村新和谐高度契合。这种契合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通过创新驱动、“三治融合”和谐共生广聚英才、多措并举等实践路径,构建“物心俱丰”的现代化乡村空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既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有思想解放作行动先导,都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涵养中国人的价值情怀。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先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沧桑跋涉中形成的承载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主体意识,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更好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而围绕功勋模范、时代楷模、先进典型所展开的各类榜样教育活动,无疑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有力途径。由于榜样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榜样”本身能否被受教育者认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榜样”的价值性认知,往往型塑了受教育者对于“何为榜样”的认知基础。因此,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创新性发展,首先需要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榜样”的深厚内涵和认同起点,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本位”伦理观与榜样教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在创造性转化中提炼出新时代榜样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即中华民族必然要在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中选择发展道路,在把握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坚定道路自信,在把握中华文明统一性中深化道路认同,在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中拓宽道路视野,在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中彰显道路文明。中华文明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价值取向,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观、民本观、经济观、生态观和世界观。中国道路中蕴含的文明理念、文明实践和文明追求,凸显了其在“人本逻辑”“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等方面相较于西方道路的独特优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民族文化主体内涵,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1980 年代至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其一,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历史与传统道德伦理关系的思考;其二,在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中, “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脉的寻找与呼唤;其三,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探索中,民间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类: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梳理短视频平台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分析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明确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及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有利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与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社会关注度,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同时,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传播形式创新与内容品质之间的平衡难题,商业化与文化本位之间的冲突,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品质内容提升等困境,需要有针对性地联合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利用短视频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演绎和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元素,立足文化本位,把好平台审核关,放眼长远发展,把好作品定位关,加强监管自律,把好平台法治关,从而促进短视频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的核心动力。首先、通过分析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苏州“非遗文化节”的创新实践、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以及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揭示了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创造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其次,还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各界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最终,呼吁继续探索和实践,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传承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