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CPTPP框架下新西兰2022年《植物品权法》评析及启示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在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框架下,根据国际贸易拓展与规则制定、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的需要,新西兰于2022年修订 «植物品种权法»并于2023年正式生效.其核心主张主要包括:扩大品种权保护范围、建立毛利植物品种委员会、完善强制许可制度以及明晰过渡性衔接规定.该法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UPOV)1991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保护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和促进育种创新成果流动等多重价值,较好对接了 CPTPP 的有关规定.中国已启动加入 CPTPP程序,并着手修订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履行协定规定的义务,但仍存在完善空间.借鉴新西兰的实践经验,中国可从整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完善品种权申请费用和强制交叉许可规定、健全繁殖材料获取机制与农民品种保护制度三方面进一步优化相关规定,在提升中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同时,实现国内规则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良性对接,为推动种业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种业振兴提供制度支持.

  • 面向农作物质资源智能化管控与应用的本体构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 意义]以“生物技术+ 人工智能+ 大数据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育种4.0 对种质资源的数字化管控与智能利用提出了新需求。为满足智能背景下对知识服务形态多样化的支持需求,文章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知识化组织、深度语义关联的方法。[方法/ 过程]通过分析领域数据描述及组织现状,参考作物本体、达尔文核心,融合叶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曳和实例数据,构建了覆盖粮食、经济等五大类农作物的本体模型,定义表型、基因型等11 个核心类、10 个对象属性和56 个数据?属性。[结果/ 结论]基于该本体模型,文章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思路,以及知识图谱驱动的智能问答、知识计算等新型智能化知识服务场景设计展望,以期为计算育种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支持,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提供参考。

  • “机会平等”鸿沟与共同体的瓦解——评帕特南《我们的孩子》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美国立国的根本信念,这种平等并非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在机会平等之下,人人皆可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追求个人自由和物质财富”,这是美国梦的灵魂; 也是时至今日,处于政治极化、贫富悬殊、社会撕裂和文化对立等多重矛盾之中的美国人仍持有的普遍共识。然而,当机会平等的现实土壤日益流失,上述信念是否还能够继续发挥美国成其为美国的共识作用?

  • 高清海哲学思想中 “类” 和 “” 的术语英译研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高清海在融贯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 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类” 和 “种” 这对概念, 必然在源流上集众家之长, 但本质上又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 基于中国人的视角, 用汉语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考和对策。 这种内在的复杂性给英译造成了困难和混乱, 所以, 有必要尽早确立起这对关键术语规范而合理的译文, 以避免在对外传播中造成进一步误解。 基于此, 把“类”和“种”相关的概念分别翻译为基于 speciesizing 和speciesized 构成的词语, 这一英译策略既立足于高清海哲学本身, 又能结合术语翻译和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力图在再造语言本义和重现思想张力的前提下, 让高清海哲学思想以英语的形式彰显活力, 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 故宫木结构建筑用材树概述——兼论故宫古建筑由明至清的用材变化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近年在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大量木构件用材树种鉴定数据为基础,对故宫木结构建筑用材树种加以概述,并介绍了楠木、硬木松、落叶松等几种主要用材在明清宫殿建筑中的使用情况。此外,还以紫禁城中一些建造年代相对明确的个体为标本,分析了建筑的用材模式,尝试归纳故宫古建筑由明至清的用材变化规律,从而将用材特点作为建筑年代认知的一个补充视角,以期更好地解读故宫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重要价值。

  • 粮食安全视角下健全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种粮农民根本收益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一环。本文从种粮农民收益保障的中国特色与时代背景出发,着重分析政府层面、市场层面以及农民层面在构建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提出实现路径,健全和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

  • 精神与自由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动物”命题把人理解为动物本来就有其局限,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家进一步将理性视为人的唯一本质则问题更大。从宇宙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本性就在于人类性,其基本含义就是谋求生存得更好,包含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精神需要被开发出来并得到满足,人就具有了精神性,也就获得了超越性和自由。这种精神性才是人类本性之所在,也是人的本然本质和应然本质,它使人成为高于动物的精神物种、自由物种。精神是高级自我意识的产物或体现,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精神是人的超越性和自由的根基,自由是精神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而精神状况通过自由来展现或彰显。精神所达到的境界决定着人的自由程度,人要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之所以能使人自由,是因为只有精神才能使人具有超越性,而具有超越性正是自由之体现。

  • 论中华民族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 论中华民族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正本清源 ——基于马列著作的文本学考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省思,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或阐释。但争论依然激烈,分歧继续存在,甚至对于马克思是否提出过社会形态理论这样的问题也未能形成一致性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学者狃于寻章摘句以论证预设观点的研究方法,其结果既相悖于真正的学术探讨,也背离了马列著作的原义。立足于文本学考察,可知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问题上,从未明确提出过“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形态”及其特征作过一些描述或设想,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明确阐述“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长期支配中国学术界的“五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论”,实为列宁和斯大林总结出来的“理论”,特别是后者将其教条化和神圣化,因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集合行为何以发生? 城镇化进程中“房” 行为演化的双因素机制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种房”视为一种集合行为,运用过程G事件分析法,分 析了政府干预与信息传播两种社会控制因素在“种房”行为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在政府不干预和信息碎片化条件下,乡村精英的示范效应和意见领袖效应促进了“种房”行 为的发酵.在政府弱干预和信息变异式传播条件下,政府行政干预中的规范变通行为,强化 了村民对“种房”收益和风险的认知偏差;信息的变异式扩散强化了“种房”收益预期,遮蔽了 “种房”风险信息,从而使“种房”行为愈演愈烈.在政府强干预与信息还原条件下,“种房”的 成本大于收益,“种房”行为停止.政府干预的迟滞性和信息不对称是“种房”这类集合行为 发生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农民“种房”行为的治理应着眼于强化用地规划的前瞻性、健全 “种房”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化“种房”治理规范的刚性。

  • 中国业振兴:现实基础、关键问题与政策优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历经五个阶段,在政策支持和改革推动下取得较快发展,但种业振兴仍面临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不足、育种生物技术和装备落后、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制种基地建设水平不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等五大挑战。未来推进种业振兴,应从加强种质资源收集鉴定、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着力。提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支持种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完善鼓励育种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创新种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政策建议。

  • “附近的纠缠” :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民族志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文章利用多物种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抱树”为观察切口,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树木之间的相互纠缠及他们的“共同生成”。研究发现:(1)“抱树”是人与树之间的“交染”:一方面,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青年当下的社交拓展,人与树的纠缠贯彻了当代青年的整个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人能在“抱树”期间获得或拟物或拟人的跨物种生命体验;(2)从线下参与到线上社群营造,“抱树”群体经历了从“玩”到“微政治”的过程,对抱树日常分享的鼓励将“远方的自然”转化为“身边的日常”;(3)“抱树”的0成本特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被消费主义物化的风险,但仍需时刻关注“附近的纠缠”,认识到生命体之间不仅仅在空间上接近,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 农地产权强度对农户生产合作行为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中国农业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基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要发展农户之间的生产合作。在此背景下,研究产权强度影响农户生产合作行为的机理,采用2020年黄淮冬麦区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变量 Probit模型实证考察产权强度与小麦种植户生产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产权强度法律赋权维度正向影响农户联耕联种行为。(2)产权强度社会认同维度正向促进农户联耕联种行为。(3)产权强度产权主体行为能力维度中的排他能力与交易能力正向促进农户联耕联种行为与联户经营行为;处置能力正向增进联耕联种行为,负向影响联户经营行为。为此,必须改善赋权的稳定性与明确性,提高社会认同度,提升产权主体的行为能力,从而促进农户生产合作行为。

  • 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途对植户农业增收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何发挥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扶持农户农业生产并实现增收的作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能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户农业增收的缘由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基于宁夏农地产权抵押试点区1562个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类别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于经济作物种植对促进农户农业增收的概率比用于粮食作物种植高18.2%;种植农户贷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地产权抵押贷款促进农业增收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于经济作物种植促进种植农户农业增收的作用要比粮食种植高出7.5%。为此,金融机构在积极响应国家金融扶持“三农”政策的过程中,应针对种植农户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途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贷款方案与帮扶措施,协助种植农户在确保生产经营有较好盈利率的前提下理性扩大经营规模。

  • 明清湖北的棉花植与棉花贸易——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明代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江汉平原的棉花种植在清代逐渐发展成为大田作物,越来越多的田地成为专种棉花的棉地、花地。与此相应,棉花的省内外贸易更加引人注目。天门岳口熊氏商家具体、详实的棉花经营记录表明,不同规模的花庄、花行以及个体商贩,活跃在乡村集市和不同层级的市镇。他们交易的棉花是本地产品,但并非自己的生产品,而是来自市场交换的商品。棉花不仅是“鄂民生计之一大宗”,亦构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棉花产销两旺的兴盛景象,也为进一步深入思考诸如长距离贸易的性质、市场激励原理及明清农民经济行为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猕猴桃植户收入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645个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地理标志会同时增加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产值和纯收入,但收入指标的增长幅度更大,能够对猕猴桃种植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种植决策者的受教育水平、猕猴桃收入占农户总收入比重、是否加入产业组织以及亲友中是否有农技专家都对农户选择使用地理标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建议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提升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发挥农业技术专家推广作用等方面着手,引导农户使用地理标志;从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着手,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的维护,确保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山东省、辽宁省、江西省和四川省四省1 599份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采用OLS模型、IV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显著正向影响玉米、小麦、稻谷三大主粮的产量,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种粮面积和农业生产投入在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影响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会使农户扩大种粮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实现粮食产量;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效应随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据此,建议聚焦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确定合理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生产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电商发展或成为实现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新推力。在利用有限混合模型测度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基础上,使用 LPM 模型及工具变量法验证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的影响,并使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比较不同参与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普遍较低,仅有18.82%的猕猴桃种植户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型为绿色生产方式;参与电商显著促进了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转型,且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比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政府应该从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管力度和提高准入门槛等方面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实施绿色生产转型。

  • 农地流转、耕地“非粮化”与粮食安全———兼论“谁来粮”问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