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以加拿大华人群体为例,职场、教育及住房等关键领域中系统性歧视问题凸显,背后的原因涵盖文化差异、种族偏见、社会结构不公与历史政策等多层次因素。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完善反歧视法律、强化社区支持,以及调整舆论与经济政策等措施,能够从制度层面消除歧视现象,保障华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这些系统性变革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更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社会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纷纷将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及职业教育。在梳理社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分析其在国外高校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英、美、日、韩高校专业融入型、通识平台型、新增专业型、创业项目型四种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差异化使用情境,以及在课程体系改进、实践平台建构、育人队伍培育等方面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作为一所以“为社区和国家服务”著称的创业型大学,其在服务亚利桑那州创新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倡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为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诉求、区域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高校拓展战略发展空间的紧迫需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包括重构大学组织结构、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优化科研运行机制以及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了亚利桑那州实现创新发展。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材料学科)”旨在系统地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检索、阅读,论文写作与发表,开题报告、创新项目的撰写与答辩等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需要深入挖掘兼具材料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思政元素,通过采用引导式、研讨式、实践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使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筑牢科研诚信底线,最终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工业工程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育必须以“新工科”提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以工业工程专业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基于对往届学科竞赛优秀作品和成果的调查分析,构建工业工程学科竞赛的能力需求矩阵,挖掘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依托SMART原则构建学科竞赛能力提升路径,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高等教育科研育人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育人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局部和个别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大学科研育人工作立德树人的宗旨权威受到挑战、科研育人“双主体”失衡风险增加、科研育人本科教育参与度低、科研工作和育人工程融合不紧密、科研育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等。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科研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科研育人范式构建需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强化政治方向引导和价值观培育,科研育人向高等教育不断多层次深入,构建科研—教学—育人连续体,提升科研—专业建设—社会发展的协同育人耦合度,活化科研育人环境系统。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针对新时代矿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全周期工程思维和提高其工程胜任力为目标,采用虚拟仿真的教学手段,突破矿产资源加工过程中高温、高危、高成本等限制,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开展全流程实验及生产极端工况操作等难题,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有机融合数据库技术、虚拟仿真、专家系统、智能算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流程设计、自主设备搭建、自主调试运行,设计与资源特性相适应的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操作参数,实景体验工业生产过程异常工况,使其成为具有实干担当、开拓创新、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矿业卓越人才。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新阶段、新任务而提出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三课合一”的双创课程体系、“三阶合一”的双创实训体系、“三位一体”的双创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和弹性灵活的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解决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缺乏连贯性、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双创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外沟通机制等问题,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成效。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首先梳理了“专创融合”教育的内涵、发展阶段及实施方案。接着对“专创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专创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存在困难,其原因包括“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耦合度低及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最后,提出高校金融科技专业“专创融合”教学体系的发展路径,即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构建、教学资源整合等四个方面着力,建立“双师”合作模式、“校企行政”多方协同机制和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等。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通过分析我国中医药院校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情况和中医药院校当前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存在的起步晚、项目少、院校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生响应“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和融入“新医科”学科建设发展过程的机遇和专业优势,从学生和高校两个视角提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中医药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参赛意识;高校要在教育教学、赛事引领、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构建交流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构建以学促创、以赛促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则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必要途径,二者协同发展是推动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大学生就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突破口。在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不仅是国家政策驱动、教育效能发挥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分析北京市37所高校的调研数据,明确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升路径,测算了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耦合协同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研究生就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和发展方向,以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日中国知网中的176篇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CSSCI高质量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CiteSpace6.2.R4信息可视化软件为研究工具,对研究生就业研究的发文量、发文作者、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热点主题众多,选用理论较为集中;研究主线明确,相关研究逐渐深入,时效性较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要坚持把研究生就业放到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中去审视和探索;努力实现跨区域研究,加强合作交流,推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紧跟研究生就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丰富研究成果。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评价是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政府政策文本中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标准的规定比较少,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忽视理论基础研究,现有研究所构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重视过程评价和外显指标、忽视结果评价和内隐指标以及缺乏操作性等问题。近年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评价成为国际组织、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借鉴欧盟核心素养框架,选择和界定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远大计。“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能较好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但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现状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还存在一些差距;可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明确全员育人主体责任、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搭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值评价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热点,开发与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值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首先,在研究述评基础上,基于阿斯汀IEO理论模型,从“输入—环境—输出”框架出发,开发包括学生个体因素(I)、学校环境因素(E)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O)在内的增值评价体系;其次,通过因子分析,确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2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管理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创业能力和创业危机应对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最后,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值评价体系。该研究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值评价,深化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微商业属性,破解大学的非营利属性与创业活动的商业属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在更小空间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演化、融合及平台建设,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突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瓶颈。社区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理念从就业教育转向双创教育、组织从自主开展走向制度范式、过程从边界分割走向相互交融、资源从绝对分散走向相对集中。在思想教育、组织建设、生活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嵌入路径,形成高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目的/意义]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探析教育大数据赋能新质人才培养,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教育范式变革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过程] 探讨新质生产力对新质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厘清教育大数据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关联逻辑,提出教育大数据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结果/结论]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新质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趋势,而教育大数据能够成为其核心驱动力。教育大数据与新质人才在培养目标、资源要素、创新驱动等方面存在较强耦合关联,可以通过打造数智教学平台、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精准化的新质人才培养范式。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精神时代,“自我时间”愈发珍重。作为易流逝并不可逆的稀缺资源,时间在中文语境下,常被赋予“宿命色彩”。面对时间流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失控为可控?这是关切成长与幸福的终极课题。根据元认知监控理论,构建了新概念——时间流逝监控(time lapse monitoring, TLM)。结合访谈结果编制了《时间流逝监控问卷》,对5642 名大学生的问卷测评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数据驱动的结果表明:时间流逝监控包含意义感、主动性、效能感和广泛度四个维度。自编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测评时间流逝监控水平或开展纵向追踪研究的标准化工具。此外,时间流逝监控与时间流逝感、时间流逝体验、学习投入、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与睡眠拖延、一般拖延呈负相关。总之,倡导青年学生监控时间流逝,具有生命历程与教育发展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的生产力,同时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构建高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生态,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知识和劳动力再生产、加速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高校人才教育亟待更新育人理念、升级培养方案、优化供需匹配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研究基于以上现实困境提出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寻求创新与突破。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新型大学”是指大学创建、改建时被定义为与同时期其他大学有所区别的一类大学的称号,是一个持续实践的连续谱系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后领导创办、新建、改建一批“新型大学”,探索中国本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新型大学”遵循三重办学逻辑:一是国家逻辑,以培养军政干部为目标,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二是社会逻辑,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才或科研创新为目标,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个人逻辑,以提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为目标,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或实现个人理想。“新型大学”的三重办学逻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