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公共法律服务的模式演进:从单一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4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成果斐然,但仍存在公共困境。于宏观层面而言,在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进程中,公民身份的缺失弱化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正当性根基;于中观层面来讲,公共法律服务目标失当,供需失调;于微观层面分析,科层化管理致使服务体系僵化。公民参与对于增强公共法律服务的正当性意义重大,既是公民的道德责任,也是实现民主参与的有效工具,故而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公民参与形式。政策的施行应以法律的可及性为基础,以保护公共利益为核心,平衡好企业家精神与服务公共性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建设方面,政府是合作治理的关键所在,需重视责任的分配以及实施的成效;决策者的担当精神与智慧是组织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法律职业者不但要执行国家政策,还应在实践中维护公民权利。在机构运行中,需以尊严共生作为核心使命,兼顾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

  • 利益博弈视角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4

    摘要: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乃法治社会建设之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态势,增进村民对国家制度的信任程度,强化国家制度对乡村社会的介入效能。于当下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进程中,村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基层政府皆处于“建设过程”这一利益博弈之场域。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表现出冷漠之态,采取逃避之姿;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与从业者试图探寻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分界,在现存模糊之边界内采取了倾向机构利益的适应性举措;基层政府对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怀揣虚拟之热情。如此种种致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难以对群众权益予以长期保障,致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资源空转,乃至架空国家制度。故而,在建设之初,仍需持续倚仗政府之投入,其后不断增进公共法律服务的独立性与自治性,同时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民主参与度。各方协同合力,共同助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饲料产业创新与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饲料生产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探索饲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研究通过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策略,首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进行详细解读,进而分析当前饲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选取山东省作为案例地区,深入探讨该地区饲料产业的创新实践,涵盖了技术革新、管理革新以及市场革新等多个层面。研究揭示了技术创新在推动饲料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指出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构建了农业与饲料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强调其在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以及推动地区经济进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实践者提供参考。

  • 习近平关于新业态的重要论述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面对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入剖析了新业态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内在要求以及重要支撑,为理解和把握新业态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新业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得益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完善的供需体系、党的领导与有为政府的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的多重压力。新业态的发展不仅拓宽了经济机会,提升了发展质量,还增进了民生福社。新业态的发展对相关实施主体提出了应当遵循的原则、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与此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充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 风险偏好、模糊态度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基于山东省潍坊市果蔬种植户的实证与仿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不确定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农户在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主观判断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偏好和模糊态度会影响其技术采纳行为。本文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基于山东省潍坊市果蔬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首先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对农户风险偏好和模糊态度进行测度,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风险偏好、模糊态度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多主体的仿真对农户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农户表现出“风险厌恶”和“模糊厌恶”特质,农户相对于结果发生概率不清晰的事件,更倾向于选择结果发生概率清晰的事件;风险偏好和模糊态度对农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模糊态度对农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强调信息在农户技术采纳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降低农业信息的模糊性、充分利用农户风险偏好、模糊偏好的心理、强化农户的风险感知等方式提高农户技术采纳的参与度,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农户不确定性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 生态文明时代我国环境法典编纂研究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中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是其重要表征之一。环境法典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实现“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总纲。我国环境法典编纂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为指导。制定环境法典有助于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立法的层次,消除我国生态环境立法自身存在问题,现在来看我国编纂环境法典的条件已日渐成熟。篇章结构是我国环境法典在编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来看包含总则、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法律责任的五编制比较理想;我国环境法典在编纂中还必须注意抽象概括、语言表达和法典构造等技术,还要考虑与宪法及其它部门法的协调问题。

  • 消费亦或消费主义:基于奶茶“黄牛”的一项思考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人们对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新消费模式及其符号意义等相关议题的理解并不一致。本文以“奶茶‘黄牛’”现象为例,藉由对消费概念的社会学演变分析指出,相比归纳—演绎逻辑下作为“社会事实”的消费,消费更应被界定为嵌入情境的事实和符号的联合,并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社会化过程之形式的作用。此外,以负面印象凸显出的奶茶“黄牛”固然存在,但污名化的状况也同时存在。对此,应在场景性之上重新回到我们所置身的现实世界,借助反思展开实践,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

  •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重新调整了劳动收入占比中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对1978—2017年我国各省份劳动收入占比进行测算,使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测算出各省份技术进步偏向各项参数,对各省份劳动收入占比进行趋势分析;采用Dagum基尼系数描绘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省际差异的演化格局,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解分析;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要素收入空间分配格局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①劳动收入占比整体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配格局,经济愈发达的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愈低,折旧、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的空间分配格局与之相反,混合收入占GDP比重的空间分配格局与之相同。②各省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均值的变化趋势呈倒“U”型,所有省份中北京和上海上升趋势最为明显,西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大部分省份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这是导致其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③劳动收入占比省际差异的基尼系数仍然较大,从地区内部差距来看,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最大,并且呈显著下降趋势。从区域间的基尼系数来看,东—中、东—西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中—西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④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对劳动收入占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 市场失灵视角下食品信息标签的福利效应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所造成的食品市场失灵事件层出不穷,食品信息标签能够为消费者及市场提供信息导向,但食品信息标签对社会福利的具体影响机制仍然有待探索。本文以标签实施前的初始市场为基准,在竞争市场中分析了食品信息标签政策的实施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的福利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市场失灵时标签对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标签政策的实施对消费者、生产者及社会总福利都有促进作用,而在存在虚假认证标签与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社会总福利均会受损,同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偏好以及对标签的异质偏好均会对市场福利造成不同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电子商务进农村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对于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是当前普及程度最广的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并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生态效率提高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湖南省120个县级行政单位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提高3.2%,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进一步机制分析显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通过推动农户收入增长和农业产业集聚实现农业生态效率提高。本文为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和农业生态效率促进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来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经验证据。

  • 数字金融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以有机肥施用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有机肥施用是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方式。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22年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2313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通过增强信贷可得性、提升价值认知和促进农地转入,进而提高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③从种植结构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促进经济作物的有机肥施用行为;从经营规模来看,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有机肥施用存在规模限制,会促进经营规模在20亩以下的农户家庭的有机肥施用行为。据此,建议从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促进农户有机肥施用。

  • 新一轮农地确权与欠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助推器还是抑制剂?——基于3032户调查证据的反事实估计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并再延长30年背景下,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在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效应对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云南省3032个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反事实估计模型,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农地确权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提升,且平均处理效应为5。7%,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农地确权对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释放;②农户的农地权属认知、确权政策满意度和家庭收入结构均对其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正向效应;③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不同农户之间呈现显著分化规律,即农地确权显著提升了Ⅱ兼业户与非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但对低兼业化农户的影响效应不显著。据此,建议欠发达地区应持续推动农地确权成果巩固,加快成果拓展与转化;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农户政策信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适度加快农户分化。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生态文化观的 时代回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态文化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基于生态世界观、生态批判观、生态重建观三重论域,马克思揭示出自然与社会辩证交互、双向建构的对象性关联,在历史与价值维度上阐明自然异化的深层成因,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整体性变革路径。马克思的生态文化观拓展了感性-人化-历史贯穿融合的生态哲学视野,确立了哲学-经济学视域复合统一的生态批判范式,指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治理路径,树立起科学与人文交融互构的思想航标。

  •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谷物贸易网络动态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2006-2021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谷物贸易数据构建贸易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社群和个体多层次分析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及演变特征,并采用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影响谷物贸易网络形成的内外部机制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性看,贸易网络具有较高的平均聚类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存在区域集聚现象;贸易网络具有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易受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②从社群角度看,贸易网络的社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网络整体性得以提升;地理因素是影响贸易社群网络形成的关键成因,各国倾向于与邻国建立贸易链接;各国基于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形成了农业资源较强的东南亚、南亚、东欧等谷物出口主导的社团以及农业资源较弱的中东、北非的谷物进口社团。③从个体角度看,印度、乌克兰、俄罗斯与泰国等国家在贸易网络中具有较强的贸易优势且扮演着贸易核心国的角色;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在贸易网络中担任“中间人”角色并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的选择产生间接影响;中国在贸易网络中是重要的谷物进口大国,具备较强影响力。④谷物贸易网络既受互惠效应、集聚效应、多连通性、联通闭合效应与时间依赖效应等内生机制影响,亦受贸易国的人均 GDP、人均耕地面积、人口规模、地理空间网络和法律渊源网络等外生机制变量的影响。

  •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空间分布及地缘关系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以来,海外耕地投资逐渐成为跨国农业投资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探讨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分布及地缘关系因素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基于Land Matrix数据库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案例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空间分析法和数学建模法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海外耕地投资处于低水平,且离散性明显;中国的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已呈现“高一高、低一低”集聚的分布模式;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受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因素影响深刻,其中声明宣言公报总数、首都距离、政府驻外机构总数、年均入境游客人数和年均出口总值均对海外耕地投资活动的发展影响显著,且具有空间异质性影响效应。提出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和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重视对优质耕地资源的投资,应针对不同地区实际发展情况科学调整投资策略及规划投资重点国家。同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强与重点东道国的互动交流,提高中国海外耕地整体投资水平,化解企业投资风险。

  • 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 乡村社会力量何以可为 ———基于晋南地区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历史脉络、实践经验与现实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1年创刊,在抗战时期出色地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改版后该报所突显坚持党性原则、以精英意见领袖为首领、突出群众主体以及新颖的表达形式,对如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启迪一一从加强报刊媒体建设,坚持党的领导、贴近群众和时代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和秉持创新思维四方面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家”的释义分歧与疏解理路——以一场社区冲突的隐匿逻辑为例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本文以描述和解析一场社区冲突的过程为例,意欲从“家”的多重内涵来解读冲突双方由释义分歧、到观念分异、再到行动交集的隐匿逻辑。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家”被拟作一种概念化、抽象化、样板化的“宏大叙事”,它意在调动人们对“大家庭”的想象,将互不相识的居民努力汇聚成团结有序、和睦温馨的邻里共同体;而对居住者来说,“家”乃他们身处其中的“个人空间”,里面充斥着对日常琐事和现实困境的倾诉,只有把握它的实体性、具象性和多样性,才能表达“家”作为栖身之所和安全保障的意涵。两方阵营对“家”的不同诠释是除却权益之争的直观现象外,引发纷争的另一条潜藏逻辑。发掘这一逻辑,既是在尝试从复杂语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冲突的源起,又意图在“释义—思维—行动”的脉络上寻找一条疏解冲突的实践理路。

  • “请喝茶”还是“吃西瓜”:城乡居民接受大型社会问卷调查意愿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大型社会问卷调查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员在进入调查对象的生活世界时,常遭遇阻力。在问卷调查接受意愿上,呈现出“请喝茶”还是“吃西瓜”的城乡差异。以城乡居民作为分析对象,相对而言,农村被调查者比城市被调查者接受大型社会问卷调查的意愿更高。不同于学界的“信任归因论”,本研究将其归因为社区气质,即“城市气质”和“农村气质”之间的差异,分析接受意愿差异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能为后续大型问卷调查及中国式调查现代化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