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法家思想与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政策优化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提交时间: 2024-10-23

    摘要:法家管理哲学是中华法律文明的构建核心,其内含丰富的智慧与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市域社会治理内涵式发展,加快一流治理和一流城市建设,已成为各界共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与光荣事业,而法家思想不仅根源于我国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更是构成了我国古代各时期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将古代的法家智慧与当代的治理知识相融合,将会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政策优化及焕发中华法律文明时代活力的话语建构与路径选择。本文以知识与智慧的有机融合为导向,深入剖析解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发展策略,为助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与参考。

  • 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理论问题和规范构建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诉讼领域的制度创新,当前已驶入快车道。但仍存在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检察公益诉讼立法创制的基本定位、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职能定位、公益诉讼中检察与行政、检察与监察的关系等。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作为公益领域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体现的是法律监督和司法主体的双重身份,公益诉讼中应形成检察为主导、行政为配合、监察为保障的职权关系。

  • 数字赋能推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为明确数字赋能对政府治理的影响机制,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分析数字赋能对政府治理效能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字赋能对政府治理效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数字赋能可以通过改善数字基础设施、扩大数字发展群体、改进数字政务服务三种渠道推动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数字赋能对东部地区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中部与西部。基于以上结论,从数字赋能的角度提出推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政策建议。

  • 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两大湾区法治比较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内地与港澳的跨法域经济区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法治的重大实践。基于大湾区所涉及的法律制度与社会制度差异,大湾区尚未依法确立各地对于区域治理的权力与责任,导致湾区内部出现利益分配与社会参与度等问题。比较分析我国大湾区与美国两大湾区的治理体系和行政关系,我国可以美国两大湾区跨法域治理方式为镜鉴,由中央通过顶层设计方式设立大湾区区域治理机构和赋予治理机构立法权力,引入民间机构列席委员会和示范法作为跨法域冲突等法治手段,以此作为解决大湾区主体权力不明确、社会参与度等问题的方式。

  • 清代黔西南布依族碑刻类乡规民约的演进规律及其治理实践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明清时期,贵州虽已正式成为省级建置,但囿于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限性,加之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殊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土流并治,侧重在贵州民族地区实施民间自治。不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通过清水江文书实施契约自治,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地主要通过将乡规民约勒石成碑,围绕刑事犯罪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维系、市场经营规范、宗教事务管控等领域开展规约自治。一方面,清前中期,主要依靠布依族传统自治习俗,自发聚众协商,共同制施石碑式乡规民约,并逐步形成自治体系。另一方面,清中后期,伴随中央政权在黔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构建完善,逐步出现官方治理与民间治理并行共治的局面,且凸显出国家治理实践日趋民间化的规律,其集中聚焦在将官府晓谕逐步碑刻化、立寨化、民间化。清代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地乡规民约的治理实践规律体现为治理轨道从民间自治走向官民共治,治理范围从常规对象拓到新兴对象,治理方法从道德教化侧重衍生条款规制为主,治理特点从点线特征呈现面体特征。

  •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绿色发展——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抓住“数字经济”的契机,推动地区绿色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全方位绿色转型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27个城市的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将其与地区绿色发展数据相结合,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机制分析揭示: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一间接路径推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但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从数字经济不同维度的分析来看,各维度均对地区绿色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从地区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非资源型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推动地区绿色发展;而资源型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则对地区绿色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企业跨地区融合机制,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因地制宜实施地区差异化发展战略。

  • 数据要素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数据要素空间属性与效用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实现经济增长与区域公平发展一直是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研究议题。数据在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彰显出新的特征:数字化在显著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空间效应。基于数据要素从生产、存储与流通环节到应用环节的空间属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数据要素如何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厘清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还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数据要素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数据资源权属问题、数据孤岛问题、数字鸿沟问题、虚拟集聚垄断问题等。为应对以上挑战,应加快释放数字技术创新红利和数据要素价值,加大后发地区新基建投入力度,加强数字化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数据要素在区域经济中的高效、安全、有序流动,更好地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基于南充市 2009—2019 年的数据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实现城乡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的城乡融合水平评价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环节。南充市是成渝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又有“川北重镇”之称。目前我国已将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对南充市城乡融合水平展开研究将对周边城市加快融入经济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南充市为例,从人口、空间、社会生活、经济、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障碍度模型对南充市城乡融合水平以及障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南充市城乡融合综合水平发展向好,唯经济融合子系统自2014年之后呈下降趋势;经探测分析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是阻碍城乡经济融合的重要因素;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对整体融合发展水平影响日益凸显。

  • 民国《法律评论》(1923-1948)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考论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法律评论》周刊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的法学期刊。该刊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法系历史叙事由进化论向民族论转型的关键时期。载荷法律转型时代的需求,《法律评论》以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为鹄的,聚焦近代中国司法改革,努力调和外来学理与本土实践的扞格。面对近代中国法学知识生产自主逻辑缺失的窘境,《法律评论》以关注近代中国司法改革为线索,通过民族论语境下对西方法学的袪魅、救亡语境下对法治现代化目标的确认、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尝试等媒介手段,引领了民国时期法学期刊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尽管以《法律评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法学期刊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其所发挥的知识建构价值、实践指导价值、理论创新价值等媒介功用,对当前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新时代中国法学期刊以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仍具有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水”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摘要]本研究旨在考释“”当中的“水”,以及针对多位学者对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关乎“水”的释义进行论辩。在本研究当中提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下的“水”实则富含意义,具体表现在了“”字本身,推及至当代,纵使“”不再使用,而使用更为简单的“法”,其仍存有之部件“水”的意涵。本研究不仅通过“”进行说明,另以“經”字进行论证。“經”与“水”仍有不可分离之关系,即“至”这一部件与“水脉”有关,而“經”也具备“水”之特性,所谓“经世济民”之“经世”,治理国家与人民,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人民层面都要有所“兼容”、“适应”,从治水倒治民再到治国。

  • 从多数到共识——西方民主理论的回归性反思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共识民主作为包容性的西方民主理论,试图超越竞争性的多数民主。共识民主在根本假设上倡导人们从私利到共同善的转向,在政治参与上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在政制安排上主张由边缘到主导的过渡,实为对古典民主的一种回归性尝试。虽然共识民主打破了实用主义思维对民主想象的束缚,是对人民统治的民主理想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构成了西方民主理论的螺旋式发展,但它依然未能逾越自由主义民主的藩篱。

  • 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概念内涵的多维审视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范畴,科学审视“全过程”的概念内涵,既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走向深化的逻辑前提,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空间的认知基础。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的单元层次维度和“规范性—经验性”的内容结构维度构成的立体式分析框架的考察表明,微观层面公民基本权利的程序规定与实质保障过程、中观层面政治制度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运行过程、宏观层面新型政治文明的价值整合与道路拓展过程,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概念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 执法权下移乡镇(街道)的实践样态与理论展开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行政执法权重心下移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执法权为什么要下移到乡镇(街道)这样的基层空间是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在理论层面的元问题。理解这一理论问题必须从央地实践与制度内涵两个维度出发,从央地实践来看,地方局部的实践探索与中央持续推进的部署规划之间就很好地展现了“央地互动”的实践逻辑。从制度内涵来看,中国特有的“条块互嵌”体制造就了条块关系对基层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这也成为行政执法权可以下移乡镇(街道)的正当性前提;此外,作为政党主导推动的政策性结果而非立法构建的产物,行政执法权重心下移只有通过调整执法权配置,从法律上将行政权责赋予乡镇(街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合法性难题。

  • 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世界现代化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改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消除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通过对外政策与国际合作、贸易合作与经济援助、媒体与信息传播、文化与教育交流等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话语垄断的局面,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促进了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客观理解,并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深刻认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现代化叙事固有的优势地位难以撼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化表达能力不强、中国式现代化议题设置水平有待提高等挑战。因此,需要通过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基础、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逻辑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表达的效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议题设置的有效性等方面综合施策,从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能力。

  • 论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反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中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通过理性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机理,揭示了现代社会与世界的进步性和鄙俗性这两种基本定向,把握到了创造交换价值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并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人的能力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阐述了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自由个性的发展程度为根据,从现代生产体系、交换体系、财富作为个体价值的尺度等维度展开了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尤其是对个体在现代的处境做了批判性的剖析。就此表明:一方面,相较于之前的文本,马克思对现代化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在《大纲》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它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仍具有时代价值,尤其是在促使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归位,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展开现代化探索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进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趋于成熟、知识积累取得进展、知识形态逐步定型的时代产物,根源于主客观条件的演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变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更新,形塑了特定的问题域,成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所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结构渐进演变,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应力求以学理型知识阐释时代变革,以哲理型知识反映时代精神,以道理型知识培育时代新人。面向学科发展的下一个40年,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知识增长点,应站在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思政引领力的“能力属性”和“力量属性”,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贯通的时代要求,持续不断地产出标识性理论成果,构筑可靠、稳固、创新的知识大厦。

  •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是增强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在反思和超越西方知识、盘活传统教化智慧、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从知识的传承、引进走向建构与升华的过程。将比较研究作为重要方法论,从历时性的纵剖面展开,通过链接传统与现代,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性,在横断面上对中外知识体系进行比较,萃取其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进而通过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议题设置与重构新的知识结构呈现方式,夯实其知识体系底座,激活其原创性与独立性,延展其生命力。

  • 以供定案何以发生——中国传统法文化为何偏爱“刑讯逼供”?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刑讯逼供在中国具有其生长的独特文化土壤。刑讯适用内容的合理性及刑讯适用范围的阶级性决定了刑讯制度为何存在。文化层面上无讼思想的影响、“礼”与“仁”思想的教化、家国同构观念的贯穿、秩序理念的渗透四个方面是其活跃根基。刑讯逼供基于中国传统的人情和天理形成。

  •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阐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历经4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集体探索的产物。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由概念层、论断层、原理层、范式层四个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演进的谱系脉络。从类型上看,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历史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出这一知识体系的基础属性与实践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真”,以文明价值、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为主要表现的“善”,以及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层次所反映出的“美”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为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