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空间、媒介与构建——卡尔·安德烈作品的知觉分析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从知觉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卡尔·安德烈的极少主义作品中的结构与审美特点,以发现看似相同作品间的“细微差别”。

  • 培育智慧心: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彼此割裂,使当下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中国心(芯);滥用积极心理学和罗森塔尔效应,让某些学生生成了一颗“玻璃心”;将个体的某些品行问题看成心理健康问题,让一些学生未及时生出健全的道德心或智慧心。这是导致当下中国一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的三个重要原因。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是:适当传承中式健康观和高度心理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理论根基;科学开展赏识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或智慧教育培育学生的道德心或智慧心。多措并举,让学生尽早生成智慧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 周学熙先生学行及其所刻书举要——兼论近代儒学传承的另一维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摘要:周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位“仁以为己任”的儒者。考察周学熙的治学经历,可以认为周学熙学宗程朱,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道德伦理和实践精神。从周学熙刻印刊行的书籍来看,周学熙在保护传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亦有着卓越的贡献。从治学经历和刻印书籍两方面着手,可以在实业家身份以外重新认识周学熙,这对我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 2020年中国经济学与管研究热点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西方经济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在收集、整理和分析2020年我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多学科专家的支持下,课题组展开多轮论证与研讨,遴选出八个2020年研究热点,从研究背景、文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这项年度热点梳理工作已经进行了五年。2020年度八大研究热点分别是:(1)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挑战;(2)中国经济学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3)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研究;(4)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新动能;(5)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6)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应对;(7)数字金融的发展与风险监管;(8)全球变局下的科技创新发展研究。

  • 回归本源的时间性领悟 ——论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时间概念的阐释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在《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中,海德格尔以其时间性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释。阐释的结果表明:亚氏时间定义中的前与后并非仅仅是指传统哲学所认为的空间上的前与后,而是时间上的先后之视域。作为庸俗的时间样例,亚氏时间概念中蕴含着本源的时间性要素,是迈向海德格尔的本源时间性理论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梳理了海德格尔的阐释过程并且对其阐释进行了合法性的辩护。

  • 初中生物教学的生态伦视角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生态伦理学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突破,目前已成为当代国际环境保护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对生物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培养学生新的生态伦理观;要在生态伦理观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 由宋明书院看书院赋的官学化倾向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书院赋是以书院的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哲学思想为描写对象的赋作,中国的书院产生于唐末,兴盛于宋,明清时期广泛普及。特别是宋明年间理学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书院赋的发展与繁荣。从两宋至明清,随着科举的完备和推行,八股取士、官学私学的发展,书院赋也逐渐呈现出官学化倾向,明清书院赋的多种形态“学堂赋”“辟雍赋”“郡学赋”“讲学赋”“书舍赋”都展示了儒家教育的主体地位与书院赋的道学情怀。通过对宋元明清书院赋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特别对由宋至明代,书院因科举而理学兴盛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宋代书院赋官学化之思想基础——儒家理学精神的产生,进而对明清书院赋的官学化倾向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赋作走向格律化,官学倾向带来的郡学赋的兴盛,最后总结评价宋明以来书院赋官学化的意义与影响。主要从书院赋官学化倾向为立足点,研究书院在宋明时期的特征与新变,通过论述对于赋作的官学化体系有初步的探索。

  • 朱子学是“心统性”还是“性统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心统性情”之提出,是朱子为了配合经典之诠释,以便贯通自己体系中“性发为情”一说。盖孟子原意是以恻隐羞恶等为心,而朱子视之为情,又《中庸》则言情绪之喜怒哀乐之发。为统一这些经书,朱子遂藉张子“心统性情”一词,来联系心与情,将孟子的恻隐羞恶等亦视为情,如此,则既能顺于孟子原文,亦能疏通自己的《四书》体系。“心统性情”之“统”字,并非“主宰”之意,而是意味着“整合”。心只是虚灵知觉,其背后之性理才是本体与根源。朱子终归为理学而非心学。

  • 荀子美德伦中的情感与理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基于赫斯特豪斯对美德伦理学的界定,荀子伦理学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美德伦理学。不过,荀子的美德伦理学并非一种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这是因为荀子的人性论具有复杂的结构,其中除了道德理性至少还应包括自然情欲与道德情感两个要素,因此荀子伦理学不应被视为一种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荀子的美德观念以其宇宙论作为基础,认为美德是基于“情”和“心为之择”两个基础条件而形成。情感与理性在荀子的美德伦理学中密不可分,基于“天生人成”的宇宙论共同成就美德。此外,荀子伦理学也提供了一种反思美德伦理学的独特视角。近年来,迈克·斯洛特提出了美德伦理学的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二分法,这种二分法在荀子伦理学中是不成立的。

  • 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 ——儒家生生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

  • 视觉在古德曼图像再现说中的暧昧处境——从知觉心出发的一次考察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作为当代图像再现说符号论一派的代表人物,纳尔逊·古德曼批判了以往图像再现说的相似性理论,并将图像与再现对象之间的关系转译为符号学意义上的关系。这一做法集中体现了视觉及图像问题在他理论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古德曼借用了视知觉研究成果来批判相似论,论证了他图像再现观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的图像再现方案又搁置了视觉与图像问题。论文也分析了古德曼图像再现方案得以确立的潜在的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资源,以及这种间接知觉论理解视觉经验的模式如何被古德曼转化为了他自身的艺术符号学模式。

  • 论“法”一词的合理语境——兼论”法理“与”事理“之关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6-12

    摘要:在近代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法理学”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其语境和使用方式几经变化,背后的理论传统也已变得模糊。在不同语境中,“法理学”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有显著差别。语境不同,理论传统、方法和学术发展路径自然也大相径庭。语境的混淆,直接诱发了法学的理论焦虑。穗积陈重用“法理学”一词翻译德国语境中属于哲学的“法哲学”。后来的学者用“法理学”一词翻译英美语境的“法学”“法律哲学”以及从“法律哲学”中产生的“法律科学”,此语境中的现代“法理学”更具“法律科学”或“规范法学”的色彩。德国语境和英美语境的“法理学”,都属于非本土语境的“法理学”。在古代汉语的语境中,“法理”并非常用词,且“法”和“理”是并列关系。在古代理论传统中,“理”可以分为“道理”“事理”“义理”和“情理”,“法理”并非独立的“理”(规律)之类型,法、法律相关的规律属于“事理”的范畴。“事理”是受人类自身规律支配的人类事务、人类共同体事务的规律。基于本土语境和理论传统的“法理学”,既指“法·理学”(法哲学),又指“事理·学”(法律科学),前者以中国和西方法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和对话为基础,思考21世纪人类文明和法治发展的根本问题,后者则以具体的人类规律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法、法律领域的现实和具体问题。

  • 辨名析理,推显阐微——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论说方式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船山文风抑扬详瞻,以说理见长,这一特色与其身处明清之际的大背景相关。面对学术渐驳与晚明以来的空疏之风,船山选择以遍注群经的方式力诋殊途,«读四书大全说»可作为其论说的典型代表。船山有接续道学传统的自觉,因而在该书中更专注于与理学家展开对话。同时船山也依循理学家区分出“守正道”与“屏邪说”两种辨说,前者属于进学方式,后者属于辨异端,二者有本末轻重的差别。为防范空疏之病,船山阐述道理多从名义辨析的分殊之途展开,其典型形态可归纳为两轮并举与分层讨论。最终,船山通过彰显«论语»在“四书”当中的特殊地位,为其分殊之论做一个统合。

  • 威尼斯在莎剧中的政治地意义——以《威尼斯商人》与《奥瑟罗》为中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莎士比亚将《威尼斯商人》和《奥瑟罗》这两部戏剧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威尼斯,寄寓了深刻的政治地理学意义:作品通过对威尼斯人利用海洋环境勇敢开拓海洋经济的赞颂,美化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外殖民探险和海盗活动,从而具有鼓励英国国民积极投身海洋经济的政治效果;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呈现了威尼斯的外族移民与改宗问题,体现了 本 国 民 族 与 外 来 民 族 融 合 的 必 要性,并站在发展海上商业帝国的高度,强调了犹太移民带来的 资 本 优 势;威 尼 斯 参 与 的 具 有 宗 教 背景的战争及其军事战略布局,暗示了英国在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战 争 失 利 后 转 向 海 洋 扩 张 的 军 事 意义。两部莎剧从以上三个方面揭示了17世纪英国转向海洋发展战略的政治意义。

  • 让中国哲学说自己的话:做负责任的比较研究——访安乐哲教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安乐哲认为,西方学界翻译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一直受到无意识的基督教框架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同于以往的翻译方式,安乐哲和合作伙伴提出了新的翻译策略并称之为“自觉性诠释”。其解释框架包含包括一个提供解释性背景的引言,一个不断发展的关键哲学术语词汇表,一个自觉性的解释翻译方法以及权威的中文关键文本。这种方式将文本置于其自身的语境中,是忠于原文的一种翻译方式。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安乐哲基于儒家伦理中的“关系”这一事实提出了“儒家角色伦理学”。他认为,儒家伦理强调关系的优先性,它排除了任何关于终极个体的概念;儒家角色伦理学反对一种概念上要求行为者与行为分离的非批判性的实体本体论;儒家角色伦理学重视身体在实现个人身份和完美行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身体是人类行为得到滋养和成长的根或干;儒家角色伦理强调了道德创造力在完善思维和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儒家的角色伦理并不与德性伦理学或任何其他伦理学理论竞争,而是一种抵抗理论与实践分歧的道德生活愿景。基于此,安乐哲认为儒家角色伦理是一种推崇尊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价值观,为超脱具有零和性质的人类生存困境提供了对策,是应对当前国际社会个人主义盛行的有效方案。

  • 2019年中国经济学与管研究热点分析_经济学与管热点研究课题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1-18

    摘要:本课题组在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2019年我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重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年度研究热点的遴选展开多轮研讨与论证,遴选出2019年八个学术热 点。2019年的学术研究热点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2019年新涌现的热点问题,如新中国经济发展70年: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数字经济热潮与治理研究;二是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研究的不断推进,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中美贸易摩擦对国际经贸关系的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完善多层次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 介入民族理论探讨:地学科融合的民族地案例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摘要:民族地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和近30年民族理论探讨地理取向的梳理表明:1)中国民族地理学发展存在由“显学”逐渐演变为“显而不扬”学术领域的过程;2)当代地理色彩浓厚的民族理论探讨强调了“地理”于民族发展、整合、认同的意义,但对“地理”的理解复杂多样,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民族地理理论探讨方向;3)作为独立学术领域的狭义民族地理学,仍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结合现当代地理学思想,地理学介入民族理论探讨有望增强民族地理学领域整体性、促进地理学学科间融合。其现实路径包括:1)以“国家-区域-地方”尺度框架来整合广义民族地理学理论体系;2)以自然、社会、人文3个学科传统来对接民族阐释维度,形成“自然-社会-人文”民族阐释体系;3)在狭义理论层面,聚焦强调联系性、流动性、转换性的地理性民族理论探讨,从而增强民族的地理性理解,而不仅是地理的解释。

  • “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 “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 张载思想宗旨辨正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这里所谓“宗旨”,指用两三个字或三四个字,对各派理学大师的中心思想所作的概括。古今学者多认为,“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宗旨,“心即理”是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宗旨,王阳明除认可“心即理”是其思想宗旨之外,还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是他的“立言宗旨”。对于程、朱、陆、王以外的理学大师,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对他们的思想宗旨加以概括,但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就属于这种情况,因而仍有待细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以“气本论”为张载理学定性。后来,又有学者基于这一定性,用“天人一气”等说法概括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针对这一倾向,有必要论证“天人合一”何以是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判定“天人一气”何以不能作为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并辨析张载理学思想宗旨的其他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