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乡村建设:“产业化”与“产业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 “愈园计划”——川美艺术行动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愈园计划”是在疫情与生态危机背景下探讨对自然、社会、身体、文化与教育等进行多重疗愈的川美生态艺术行动与教学项目。它旨在与生态素养培育和生态教育学相结合,培育系统式思维,重塑“关照”意识,从而创造可持续的文化和教育。作为“愈园计划”行动基础的朴门永续理念与原则既是将自然的运作模式应用于居住与环境设计的一整体套设计哲学,又可以启发社会介入式的艺术实践。最后本文以正在进行的三个生态艺术项目为例介绍愈园如何通过教学、工坊和社群参与运用上述原则开展生态艺术行动的。

  • “初中生物教育的伦理问题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生态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国外、我国古代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研究与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培育学生生态伦理精神,实现新时代赋予生物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 基于智能评测的作文教学建设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作文教学生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自我调节、互相补充、不断创新的动态平衡状态。作文教学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突出主体、强化互动、构建共同体。实施智能评测可以构建良好的作文教学生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写作体验,强化师生互动,构建作文教学同共体。

  • 马克思主义学视域下的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经典性著述对“生态本体”意涵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概括,即同时坚持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生态的物质客观性和人类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当今世界异常复杂艰巨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挑战和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深入思考这一概念议题提供了新的语境。其一,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问题可以进一步恢复或重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唯物辩证特征;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可以通过阐发“生态阈限”“生态实践”等一系列概念来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体系;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及其构建可以更坚实地确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学理性支撑。

  • “深学”对生物教育改革的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深生态学突破“浅生态学"的认识局限,对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解答。它主张人类必须摒弃“主宰自然" “征服自然"的观念,坚持“生物圈平等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所有物种和整个生物圈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上述生态伦理思想,对培养学生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智慧及生物教学方式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环境概念法典化及现代化适用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环境法典之所以以“生态环境法典”命名,除了因为实务工作中“生态环境”的使用频率较高以外,更是其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合理的学科价值,但作为环境立法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一词包含的内容宽泛,缺乏论证导致其概念存在模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对“生态环境”内涵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要求,因而在法典的编纂问题上提出了内容非汇总、人民为本质的深刻要求。“生态环境”概念的现代化发展是拥有坚定的政治基础与强大的理论武装的理论成果,是法典化过程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同时满足了适度法典化的编纂要求,更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目标、新任务的明确体现,是探索“生态环境”概念及其现代化发展是编纂法典的必经之路。

  • 哥特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哥特生态,作为哥特与生态相结合的批评理论,是一种试图重塑自然形象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荒野,发轫于非人类转向,对浪漫化、绿色化的自然进行重新编码,凸显其神秘、暴力、恐怖的一面。它借鉴和吸收了物质生态批评、后殖民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权主义的理论成果,形成了非人类哥特生态、种族哥特生态、女性哥特生态三个理论样态。它以“生态恐惧症”为内核的自然观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本质,以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还为分析与绿色生态批评格格不入的哥特文学或文学中的哥特元素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依据。

  • 碳中和目标下矿山修复的制度困境与规范调适

    分类: 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矿山生态修复产生的碳减排与碳汇功能,对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法学视角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研究应首先完成对相关概念的厘清,并结合碳中和要求界定法律目标。通过实践检视,发现矿山生态修复存在项目设计不科学、资金投入不到位、功能评价不全面、工作管理不严格等阻碍回应碳中和要求的因素。然而,实践上的问题表征根本归因于制度的内生困境,具体表现为矿山生态修复规划逻辑结构失调、多元激励保障失位、标准理性评判失当、监管执行监督失序等方面。因此,响应碳中和目标,应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修复法律体系,以此为基础,优化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制度、激励机制、标准规范、监管机制等。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共有的灵魂,生态则是国家和民族续存的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类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意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生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桥梁;以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文化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自然生态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和谐;以文化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国家形象;以文化交融建构人类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中国方案。

  • 专门环境诉讼制度的法典构造

    分类: 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环境纠纷解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法典编纂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在环境法典中,有必要根据生态环境责任的特殊性需求、生态环境诉讼的功能承载需求、环境司法的发展需求,系统规定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该制度秉承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考量生态环境诉讼理论的新发展和环境司法改革的实践成果,发挥生态环境诉讼制度定分止争、权利维护和公共政策实施的功能。具体而言,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的法典构造应遵循能动司法与合作司法运行理念,按照环境司法机构专门化、审理程序综合化、审判制度系统化、公益救济合作化的要求建构。在规则层面,着重考量不同环境诉讼之间的衔接、专门司法机构设置、管辖机制的优化、“多审合一”的实质化、专门证据规则的制定、替代性修复规则的明确、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确定、执行合作机制的确立等。

  • 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立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发达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现为:注重国家生物多样性物种差异,制定综合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发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引领,制定完善的预警监测制度;落实生物多样性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物多样性法益保障;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打造全民联动的治理格局。基于此,我国应以构建立体化的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法治体系为基础,完善生物多样性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的法理架构,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深化国际生物多样性法治合作,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 整体主义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合流,这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生态整体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生态整体主义在本质上是指倡导人类彻底摈弃自身地位至高无上的价值论独断,秉持人与自然平等互利、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整体主义的精义在于“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所笃信的是,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每一生命体都有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应以中国哲学中“侍天地”的生态责任精神,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互利共荣。就当下我国而言,生态整体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以“四个统一原则”,即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统一,与人为善和与物共适的统一,生活幸福与生态美好的统一,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统一,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促进生命共同体繁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 走向文明新时代的三重自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达成三重自觉:一是生产自觉,把握生产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即生产过程的单向性与自然界的循环性的矛盾,生产的机械片面性与自然界的有机多样性的矛盾,生产技术的局部性、短期性与自然界的开放性、持续性的矛盾;二是生态自觉,生态文明要遵循以生态法则为核心的生态之道,即生态关联法则、生态智慧法则、物质不灭法则和生态代价法则;三是生命自觉,生态文明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生命共同体价值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生命共同体价值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重自觉,对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让行动成为思想方式的呈现——对 2020 重庆艺术季的观察与 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从民间到官方开始重视生态问题,生态的话题成为多方参与和博弈的话语场域。艺术如何介入其中?这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2020 重庆生态艺术季”提供了一次生态艺术的行动实践。话题的针对性是生态艺术观念中更为强调的部分,作品不重结果而强调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将想和做联动。行动是构建话语和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

  • 农业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全新的产业模式,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本文针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结合其现实意义,提出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全面优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加大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保护力度、主动做好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充分完善当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主张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及完善技术支持,以及注重区域性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展望,以供行业参考。

  • 当我们面对材料的时候艺术该怎么去做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者以 2020 年“生态艺术季”的一系列艺术季活动及各个版块的主题展、外围展参展作品为例,总结了作品的以下的特征:艺术介入到社会,生态与美学如何成为好命题;生态材料的应用,思考物的属性语言及生态关系;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再塑造,展现出了艺术家从不同的维度对于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的理解;开放、多元化的观念表达的艺术现场;媒材的应用表达了可塑可雕的形态语言。

  • 廊道、缀块、基底:平台社会治理的学方法思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7-2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美国五大平台为主导的平台基底与美国政治系统间的“生态融合”带来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美国化”转向。在平台生产的元规则规制下,全球各个地区、领域被平台生产的、充斥着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廊道所连接,超量廊道带来的“过度连接”使得任一缀块内部的“独特风险”开始与其他缀块的风险之间互相转嫁、叠加,“风险”与“安全”开始由传统的互斥关系向复杂的共生关系转变,平台社会的独特性,及其所伴生的系统性问题使得传统的“主体式”社会治理思路难以与如今的社会生态特征相匹配,进而导致全球社会治理的“失灵”现象。而中国平台作为唯一具备逆向扩散能力的异质性因素ꎬ拥有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新连接方式的可能性,其“出海”对全球平台社会生态的治理而言具有迫切现实意义。

  • 廊道、缀块、基底:平台社会治理的学方法思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6-29

    摘要:以美国五大平台为主导的平台基底与美国政治系统间的“生态融合”带来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美国化”转向。在平台生产的元规则规制下,全球各个地区、领域被平台生产的、充斥着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廊道所连接。超量廊道带来的“过度连接”使得任一缀块内部的“独特风险”开始与其他缀块的风险之间互相转嫁、叠加,风险”与“安全”开始由传统的互斥关系向复杂的共生关系转变。平台社会的独特性,及其所伴生的系统性问题使得传统的“主体式”社会治理思路难以与如今的社会生态特征相匹配,进而导致全球社会治理的“失灵”现象。而中国平台作为唯一具备逆向扩散能力的异质性因素,拥有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新连接方式的可能性,其“出海”对全球平台社会生态的治理而言具有迫切现实意义。

  • 深化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15

    摘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需深刻理解、把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激励约束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