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研究为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立场说明。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些关于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上的思考,最初是涉及比较哲学本身,然后回应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西欧哲学一个分支的错误观点。我们可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各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扎根并形成了鲜明的特征。第二部分提供了两个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进行的例子:对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不同定义,以及基于对《共产党宣言》本身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即把社会主义定义成生产资料所有权或解放生产力。结论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偶然性判断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资本是货币增殖过程的存在,这个增殖过程不会自然发生,而是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介入才能实现.资本管理既是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发挥了社会历史变迁意义上的工具性职能,为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我们在充分认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自身的运动所体现的无序扩张和脱实向虚的行为特性.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魔幻马克思主义是都市马克思主义者安迪·梅里菲尔德在《魔幻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一种政治理论,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想象的强调。首先,面对资本主义都市化时代带来的城市空间景观化和非现实化、日常生活异化、个体丧失主观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充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梅里菲尔德建构了以想象为主要方法来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空间辩证法,以此作为颠覆性政治的理论基础;其次,梅里菲尔德主张以假想党作为政治主体,借助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日常生活革命以及与各种抵抗运动结盟的方式彻底颠覆资本主义;最后,梅里菲尔德描绘了他基于想象的理想社会。魔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丰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没有充分论述的城市、空间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新的条件下,努力探寻超越资本主义的革命方案。但是,魔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它背离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想象的过于强调赋予了这种政治理论的空想性特征,使其最终不能成为指导假想党进行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假想党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变革力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对于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者主张通过技术完善人类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詹姆斯· 斯坦霍夫主张挖掘超人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关联,以社会结构视角关注技术的设计。 基于此,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性分析,主张从制度-技术-人的视角深挖人类增强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分配不均、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尺度,引导人类增强技术的正向发展,从而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术语的误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辨析异化概念的发轫与演变,对于厘清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真实蕴含、消除人们的模糊认识很有必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理论,更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空间分析呈现出深刻的未来性,这种未来性体现在马克思关于“流动的空间”“开放的空间”“虚无的空间”和“技术的空间”的相关探讨,这四重空间亦建构了今天我们理解空间的基本向度,这四重空间为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的空间生产提供了如下重要的理论启示:第一,资本时代人类的空间境遇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要求我们建构新的空间认识论和空间价值论;第二,当代人类空间生产虽然在形式上呈现多元性和异质性,但在本质上却具有深刻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突出体现在当代空间生产中资本与技术的双重规训;第三,空间在当代不仅是新的确证社会动力的场所,同时,也是新的异化的场所;第四,空间哲学在今天需要突出解决人类精神世界的安放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动不居的空间生产中,建构一种基于这种流动性的意义体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开始对“需要”进行具体的追问,在对市民社会的回归中确立了“需要”的此岸性,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异化理论,从劳动异化视角论述了“需要”的失范,以期深入物质生产的现实关系,将“需要”范畴纳入历史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逻辑获得主体性地位下“需要”的物化状态,立足于社会生产过程分析了“需要”与生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需要范畴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更高社会形态中“需要”主体的复归。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需要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需要与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价值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据此可知,利益判定与价值判断具有密切联系,利益的判定过程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规范是价值的载体,价值判断是规范判断的依据,因此规范影响着利益的判定。包含于价值观念中的规范也可以影响利益的判定,因为价值观念可以作为目的、需要客体以及实现需要的手段而深度影响利益的判定。另外,规范还可以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成为需要客体,从而影响利益的判定。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在理论特质、价值取向层面的高度契合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化”“化中国”的成功实践中实现了由高度契合到有机结合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分析和研究“第二个结合”并使其走向深入,既是必然要求也是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文化精华滋养马克思主义,充实其文化生命和鲜活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3
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平等的重大战略,其定位、部署与举措集中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守正创新。在战略定位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夯实长期执政基础的关键举措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了对马克思平等追求的创新性表述;在战略部署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间划清界限,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平等系统纳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涵,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阶段目标,赋予马克思平等理想以时代意蕴;在战略举措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关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并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激发劳动热情、保障劳动权利等具体方法,拓宽马克思平等思想方法论维度。由此可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平等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历史重任的自觉回应。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理解和实践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认识工具,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应当回答好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只有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形成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整体来加以把握,我们才能根据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持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实践,以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渐趋成熟,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弱针对性、浅思想性、差整体性且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区别不大等现实困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领会分析与系统规划。从人之生存、人之价值、人之发展中探寻高校劳动教育推进“何以必要”,从生存论、价值论、发展论三个维度创新构建高校劳动教育框架,内容涵盖现代化职业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和五育并举式教育。同时在此科学架构下努力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三个融合”,即产教融合、文化融合、五育融合,如此,高校劳动教育方能在“以生为本”的育人实践中取得成效,摸索出高校劳动教育高品质发展之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反生态性,不仅通过将技术异化为资本无限扩张的助推器表现出来,而且通过资本的生产强制逻辑和消费强制逻辑表现出来。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机导致过度生产,而过度生产需要过度消费来平衡。消费强制逻辑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破除消费强制逻辑,改变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形成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消费文化。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三位思想家均看到否定是推动事物自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黑格尔站在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以规定了的否定扬弃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两极对立,建构了理性同化、吞噬差异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释放黑格尔辩证法中被思辨体系禁锢的否定,使否定之否定成为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理论,为辩证法革命性的彻底发挥铺平了道路;“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拉康精神分析之“空无”继承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解读,在结构性的自我对抗中寻找资本主义体系失败的必然性。从根本上看,黑格尔将绝对理念作为否定的主体,齐泽克将否定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视差分裂,马克思在政治学或社会学的层面上实证性地理解否定,呈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精神。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一种巨大的超前性扬弃了齐泽克的绝对否定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摘要:在五四浪潮之下,闽浙赣边的方志敏、黄道等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成立江西改造社、创办《新江西》刊物等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边区民众的革命觉醒,体现了主义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他们充分利用学缘、地缘、血缘等地方社会的关系网络,实现了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开拓和发展。汇于大革命的洪流, 闽浙赣边的组织力得以积极发挥,边区革命逐渐兴起。总体而言,闽浙赣边革命的兴起既是它响应中国革命的主动行为,也体现了地方革命的特色。从历史的长时段而言,闽浙赣边革命运动的兴起为闽浙赣苏区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为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厚实的思想土壤、准备了最基本的党组织力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锻炼了革命人才队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制约着竖立其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侧重点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解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历史理论,因而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不如分析文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多,倒是在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而较多。马克思关于文学与哲学分析的深刻之处,在于消除异化劳动而将人类在审美中求得身心的愉悦作为普遍性。恩格斯在青年时代的文学批评中分析过很多当代作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也曾将文学与哲学混而为一地相提并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最能代表马克思特里尔时期思想状况和人生价值指向的是三篇中学作文和两篇诗作,这三篇中学作文和两篇诗作从多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特里尔时期的思想状况,是马克思初步关于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表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最初原点,成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基因。作为马克思著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里尔时期著作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所不可回避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挖掘与研究马克思特里尔时期主要著作所承载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直观说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从而让我们充分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精髓。为此,我们需要回到特里尔时期马克思著作的文本中,去寻找马克思的思想基因和他的思想原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氛围日趋好转,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凸显,多元协同机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传播效果再上新台阶。但不同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氛围、能力和效果差异明显,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和压力过大与理论水平欠佳的问题并存,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社会思潮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传播效果基本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二手观点的层次上。为此,建议试点建设一支省级跨部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分层分类策略,推动强弱高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强化留学归国背景传播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合理地推进传统传播路径的发展和“互联网+”路径的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7-23
摘要:功绩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近年来一些论著在评述叶圣陶时,常常出现静态、片面、绝对、主观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看待事物、评价人物的方式,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和辩证的、客观的态度看待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观点、实践,可以获得新的认识:他对语文教科书由最初全盘否定到身体力行编写大量经典的语文教科书;对语文课程目的由最初强调学科的专责到主张全面育人;认为选文不仅是例子,还兼有凭借、引子等教学功能。他不赞同汉语、文学分科;不轻视语文知识,但反对系统、孤立地教,主张有选择地、随机地教;反对以文学教育为主,又并不轻视,且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他的强调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培养基本能力的实用主义语文教育思想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