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共同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全球治理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其精神内涵与历史脉络来看, 似乎古已有之, 古代的庞大帝国均立足自身文明与文治武功追求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权和建构权。 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 还是近代的大英 “日不落” 帝国, 甚至20世纪的美苏体系, 都反映了西方文明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探索和竞争性建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民族立足自身文明尺度而为人类命运谋划, 就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续建构的历史动因和竞争性背景。 非西方文明同样存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和竞争, 中国古典的 “天下体系” 就是非常出色的构想与尝试, 其思想与制度遗产泽被至今, 光辉不泯。 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中国晚近提出, 并诉诸 “一带一路” 的创造性实践, 在西方霸权体系与全球化固有秩序中寻求竞争性和增量式建构, 甚至具有激活中国古典文明、 超越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和创新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文明论与世界历史意义。 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疑是值得从哲学与制度层面严肃、 深入探讨的 “第一课题”。 这是宏观的背景交代与旨趣说明。

  • 共同体的新文化内涵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各个国家基于自愿、平等和互惠原则推动形成的新型国际关系。人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期待,达成了关照现实发展的人类共识,并在超越“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对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呈现出新文化内涵。综合来看,在基于“问题——解决——认同”为思路的联合基础下,中国应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经历,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回应现实与关照未来中成就实际与愿景的双重结合。

  • 共同体与文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两个重要视角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共同体的格局视角、文明的动力视角。格局大,结局才会好;文明昌,动力才会足。从格局角度、动力角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 构建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的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人类究竟应该走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还是应该屈从于跨国金融资本的掌控,走向所谓的“历史的终结”?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但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跨国金融资本为掌控世界局势,到处挑起战争、制造冲突,并有着将人类社会带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的重大风险。

  • 共同体文化特点、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中国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型发展模式的示范效果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可以在中国加强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过程中构建起来。这种文化内容及其影响力,不同于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模式。它不是要奉行文化帝国主义,而是要立足各国人民的愿景及中国对这种愿景的回应,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基本内容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鉴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既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有力途径,也是促进中国模式得以认同和理解的关键。为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软实力,应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其二,善用多元传播媒体,打造传播矩阵;其三,官方推介与民间交流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守正创新 不断为共建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提交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发出“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彰显了中国推动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

  • 共同体视角下的发展逻辑——从独占到共享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旧的全球体系及全球秩序难以维系,资本独占必然转换到中国智慧贡献给人类发展的另一路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内在危机全球化的外在表象,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危机,资本独占制度必然成为全球性发展障碍,全球化难以维系和持续。要消除全球危机进而实现全球性地有效及有序发展,人类就必须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摈弃资本独占的发展范式,创新发展财产权制度,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的关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理解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钥匙”。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都持有“神学立场”,而马克思通过世界观革命,创建了世界历史的唯物史观书写范式。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探讨“人类向何处去”和“世界向何处去”两大世界历史问题,建构了“人学立场”的世界历史理论。因此和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相比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转向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另一方面提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图景。

  • 理论传承与实践发展:从“世界历史”到“共同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3

    摘要:“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揭示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而形成的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方针,被写入我国的党章和宪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蕴历史的整体发展与人类的自由解放,“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当今世界,国际秩序逐渐由“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向“世界多极化的新秩序”转换,建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现实行动,是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和当代选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切实的行动致力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的世界历史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其一,这一论断是对以融入世界历史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方法的总结提炼。在对外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其二,这一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而世界历史性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表述。中国式现代化将互利共赢作为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凸显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对奉霸权思维和丛林法则为圭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有力形塑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其三,这一论断包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过程中主张合作共享,提倡共同发展,积极促进国际合作,拓宽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在融入世界历史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乃至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

  • 中国人权与世界人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人权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伟大真理;科学回答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时代之问,指出社会主义人权具有显著优越性,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前进;科学回答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世界之问,指出必须坚持在《世界人权宣言》的指导下,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共创发展条件、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 东风西渐: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13至19世纪,,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意蕴和审美风格的“中国风”,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国际传播语境中,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在继承历史传统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原则和理念相结合进行文化符号的创新;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构国家文化符号战略传播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具有深厚文明底蕴和鲜明文化特质的“中国方案”。

  • 从 “两个和解” 思想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与实践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唯物史观既揭示了文明创造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 也揭示了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形态致力于扬弃西方现代性中文明与进步的悖论, 达成 “两个和解”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和解。 以 “两个和解” 为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道路, 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坚持生产力标准, 尊重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解,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人类与自身和解,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党外交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政党外交是党的事业的重要战线,也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变化和政党外交发展的内在逻辑,阐述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政党外交的重要论述,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带到了全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党外交的重要论述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身份定位作为开展政党外交的前提和基础,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政党外交鲜明的价值指向,以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为核心内容,通过搭建政党交流合作网络为政党外交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将加强交流合作机制化作为政党外交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党外交的重要论述,探寻其内涵要义,对指导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实践,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 “为世界谋大同”的三维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世界谋大同”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动力;“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必然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更是中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世界谋大同”是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到应对共同风险与挑战的事件之中。

  • 人工智能国际军控的态势研析与路径选择

    分类: 其他 >> 其他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应用于局部战争中,充分展现了其军事价值和安全伦理风险,人工智能军备控制也愈加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当前,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技术社群等行为体都积极参与到了人工智能国际军控进程中来,总体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主渠道、其他机制百花齐放的图景。美西方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另一方面积极抢占人工智能国际军控主导权,以“小院高墙”方式遏制打压竞争对手发展。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军控进程,提供中国智慧,形成中国方案。

  • 共同体视域下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及中国千年绝对贫困的消除,全球减贫事业进入新阶段。但世纪疫情、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全球减贫治理陷入多重困境。具体表现在:动力维度上,全球发展受阻导致减贫动力不足和赤字增长;制度维度上,新矛盾新挑战凸显边际效益递减下的“贫穷陷阱’和减贫机制失灵;空间维度上,社会动荡和信任赤字交织加剧全球减贫治理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新型治理观,为全球减贫实践提供了更具时代性与世界性的思想支撑和实践蓝图。据此,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全球减贫脱贫合作,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凝聚减贫合力,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革新减贫机制,引领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以打造减贫责任共同体,从而推动全球减贫治理走出困境并向纵深发展

  • 王栋-论共同体理论对国际法法理基础的更新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存的国际秩序当前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法对国家主权的约束力也随之不断衰落。每当国际秩序陷入动荡与重构的大变局时,国际法的法理基础也面临着更新的需求。英、美先后主导的两次国际法法理基础更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需求,并完成了国际秩序的重构,英、美也先后因此成为世界秩序的执牛耳者。当世界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时,中国在此次国际秩序重构与国际法法理基础更新中有能力成为新的国际法理基础供给者和新的国际秩序重构的引领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对国际法法理基础的重要理论供给,中国在国际秩序结构中的“枢纽”地位,是中国成为新的国际秩序重构的引领者的重要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