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荀子和韩非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往往被贴上“性恶论”的标签并受到贬斥。然而荀、韩论人性,不过是指出了人具有好利恶害、自私自利的特性,但这种特性本身并不是一种与道德之“善”相对立的“恶”。先秦哲学家所说的“恶”未必具有今人深受西方形而上学影响而根深蒂固的善恶范畴对立之“恶”的意义。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观来看,所谓善恶只是相对的、程度不同的价值,未必是两个绝对对立的范畴实体。好利恶害、自私自利不仅不是“恶”,而且还可以说是“小善”“次善”,是由近及远、由低向高推导出大德大善的基础。确认自私不是“恶”,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特质的理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的理论。具体来说,它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性,要求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视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过程性,要求激发各种活力,处理好各类关系,稳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出要不断提高实践主体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实践对象,通过科技创新改进实践工具和手段,扎实推进实践创新。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文章基于对“过程性评价”在政策术语与学术术语语境下的考察,揭示了过程性评价的“全过程论”“单一过程论”“双重过程论”,以及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替代说”“混同说”“差异说”等认识问题。通过对过程性评价及其相关概念的溯源考察,历经滥觞、转向、消弭、融合等发展阶段,研究认为,过程性评价中的“过程”是一种相对时间意义上的理解,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虽然具有天然地联系性,但两者本质上是时间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区别,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看似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在作用指向上具有高度联系性,可以在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中实现相依交融。最后,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的践行要略包括:准确把握评价价值定位,重点聚焦典型行为表现,持续完善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技术赋能实现精准改进。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08-10
摘要:整个编辑活动过程都与人的认知密不可分,特别是学术期刊编辑,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特别是来自于作者认知内容的认知流入,为此,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认知流入,如何使编辑自身的认知体现出更多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尽量减少错误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便成为一个重要而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为达此目的,需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认知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把握学术期刊编辑认知的关联性、注入性、分配性、合成性、事后性这样五个重要的特性,以避免编辑的认知狭隘、认知偏颇和认知障碍,确立起更广阔、更正确、更先进的编辑认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它是对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21世纪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现实逻辑使其具有了更为宽广的世界意义。从历史来看,19世纪-20世纪-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再到新的更高层次普遍性的过程,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从现实来看,“21世纪”“当代中国”就是这种普遍性化为实践的特殊性场域,是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跃升的关键环节,范例普遍性、具体普遍性、现实普遍性是理解这种新的更高层次普遍性的路径所在。从世界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实普遍性同时意味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倾向,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学术讲政治是思政课的关键要求,也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源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是非的判断能力源于深刻的理论洞察能力,强大的政治定力源于马克思主义赋能的政治立场。用学术讲政治,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对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政治问题作出学理阐释,讲清政治的学理性,讲清政治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原理,为政治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帮助学生在把握大势中坚定政治方向,在横向比较中增强政治自信,在历史发展中深化政治认同。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摘要:在电影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女性作为镜头下被赏玩的客体镶嵌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叙事边缘。她们或以无私奉献的母性扮演着近乎“神”的角色,或以男性凝视下的性感身体成为近乎“妖”的色情符号。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电影媒介开始体现出女性多元化、主体化的表达诉求。作为表达的主体,女性电影从业者在为电影界带来女性声音的同时,也面临着她们的职业与人生困境:女演员遭遇中年危机、行业潜规则,女性导演、编剧、制片人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被充满偏见的雇佣机制拒绝于电影工业之外。与此同时,女性观众的消费主体地位日益提升,但其真正需求未能得到电影制作方的充分重视,女性观众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也有待进一步觉醒。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制度治党的应有之义。组织制度建设蕴含着认知性、规范性、规制性三大特性,三 者 共 同 作 用 形 成 制 度 框 架 来 约 束 行为、规范秩序。党对组织形态的科学把握、对组织追求的主 动 赓 续 和 对 组 织 力 量 的 理 性 确 认,彰 显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高度的认知性;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的首要原则和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贯穿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体现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鲜明的规范性;党的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制度诠释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严密的规制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中国共产党突出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源自1940年代初皖南事变的爆发,此后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的党性教育党性锻炼,逐步推广成为全党的整风运动,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成为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范畴和重要任务。在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党的建设理论作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阐发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党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标准及衡量评价党员党性的标准是什么、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起党的党性理论体系。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党性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产生了巨大成效和深远影响,在我们党开展党员党性锻炼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质疑档案客观性的声音中尤以档案记忆观中对权力和档案关系的研究为甚。文章首先简 述了质疑的滥觞与后患,然后基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视角从理论角度对质疑档案客观性的声音进行思考,认为档案及档 案管理工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并非水火不容,主观性更不是对客观性的“玷污”,通过戳破质疑的“纸老虎”为档案正名。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学科的交汇让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边界更模糊,思想则更开阔。“公共性”“在地性”“介入性”显示出二者的不同亦是相互交汇的可能。西方当代艺术家在建构自我体系中,借用公共艺术形式、向公共领域延伸在思想维度上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文化承载与信息。在中国,当代艺术也不断与公共艺术融合。无论是公共艺术实践中面对新语境的“随缘式延续”,还是公共经验搬入艺术系统的“顿悟式阻断”,或是寻常物的异常化,抑或是行动、科技、公共事件的巧妙结合,这些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实践,让两者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不断向前延伸。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性别观念是测度主观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尺。本文利用CGSS 2012-2018年五期混合截面数据,考察了乡城流动对农村青年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检视了“迁徙中国”时代背景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发现:(1)乡城流动对性别观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增强逆概率加权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2)有限混合模型(FMM)识别出性别观念高均值和低均值两类子群体及其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乡城流动只对前者的性别观念产生正向效应,对后者没有显著影响;(3)性别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乡城流动对女性性别观念的正向效应高于男性,并且该作用在性别观念高均值群体中更为明显。相关政策应考虑到子群体和性别双重异质性,扫除青年人性别观念现代化的障碍,提升性别平等的整体水平。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积极公民的理论视角,提出“积极农民”的概念,并以湖北省 Z县反贫困治理为例,研究积极农民何以形成。分析表明:公共治理实践中参与性、可选择性和受益性对积极农民的形成产生影响。参与性聚焦于农民参与平台和路径的建构;可选择性注重农民协商决策权力的保障;受益性则着力于创设有效的利益关联,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依据以上三项条件的差异,农民可区分为主动型积极农民、驱动型积极农民、趋利型积极农民以及被动型农民四种类型,分别对基层治理产生差异性影响。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边缘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从现象学角度夯实了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基础,诠释了事物作为纯然的显现是如何存在的。事物的显现由于“边缘域”的存在而使主体建立起“显性−隐性”之间的关系范畴。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认识的发生过程。“边缘域”的本质特性为“在场性”。“边缘域”的内涵为“实显性”与“潜在性”,“边缘域”的外延则是“交互性”。“边缘域”之“在场性”通过“实显性”“潜在性”“交互性”来显现认识的生成。这种认识方式揭示了当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机理。“边缘域”的当代价值与人工智能有着紧密的关联,挖掘“边缘域”概念的哲学意蕴,可以为当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制问题是反思、批判、预演生命个体行为与实践的基础性问题,也是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奠基性问题。人类非理性因素在由外到内的占有与由内而外的表达过程中,天然地存在着僭越的倾向。自制即原始发生于生命个体内部理性对非理性因素的妥善安置,构成了个体成为德性的存在者并在生活实践中选择德性行为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化运动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嬗变使得自制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了冲突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样貌,这极大地加深了人类行为能否自制所面临的知识论困境与实践论难题。现代化运动既为人类带来了能够快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组织模式,通过激发欲望、扩大需要的方式促进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却也在资本逻辑的嵌入中不断地消解精神公共性,摧毁着人类神圣而崇高的精神家园。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自制是人们走向精神富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德性,无论人们是否认识、理解、承认、掌握,人的自制能力时时刻刻都给人以精神力量,帮助人类走上最符合其“类生命”的道路,帮助个体成为自由而自觉的目的论者和正当的行动者。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散文集《关于女人》在抒情忆旧的同时,借男性话语重塑妻母形象,补足家庭中的男性反思视角,追溯女性困境的成因,体现出冰心战时的性别关切。她发展了早期的“新贤妻良母”观念,形成以女性健全人性和自然情感需要为根本的性别观,赞赏母性,亦肯定女性的多元选择。冰心融合男性叙述和女性立场,以两性和谐的理念体现出兼收并蓄、转化融通的东方智慧。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的属性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关乎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大问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对于新时代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女性导演作为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开始活跃在世界影坛,在创作取向和价值表达上,女性导演群体关注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并通过塑造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来建构女同性恋群体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反抗男权的同盟关系——“姐妹情谊”能够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性别角色禁忌,并颠覆异性恋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聚焦性别问题同时,女性导演群体亦关注了在拉美历史和现实中少数族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种族、阶层等方面的压迫,并通过赋予少数族裔女性一种“对抗性凝视”能力,来抵抗白人话语权威,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认同。反映离散女性在跨国阈限空间的边缘状态,同样是当代拉美女性导演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身处他国的拉美女性往往面临双重边缘的处境,她们既被本国父权制所压制,又被他国的种族主义思想所剥削。在电影创作中,女性导演群体不仅还原了离散女性的边缘状态,也刻画了她们是如何积极构建自身主体价值的。此外,女性导演群体还强调了历史现场中女性的生存体验,她们以女性独有的世界观表达了自己对于拉美社会历史的见解,从而为观众还原了拉美历史叙述中缺席的女性记忆。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关键矿产安全是满足国防工业基础建设、助推清洁能源产业转型以及实现诸多高新技术研发与落地等国家安全需要的核心要素。供应链的安全则是关键矿产安全的核心,而生产与开发能力、回收技术发展、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皆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存在严重对外依赖的现实使得美国为摆脱关键矿产安全的脆弱性,开始追求关键矿产的安全韧性。但在全球实力和地位相对下降的背景下,美国将地缘政治竞争视为影响供应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美国在关键矿产安全领域表现出双重叙事:一方面,美国秉持生存叙事,力图通过减少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增强韧性,以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又主张权力叙事,将关键矿产安全韧性视为操作工具,以谋求全球控制和主导地位。在双重叙事的交织下,美国通过政治化关键矿产评估、构建排他性供应链等策略,意图在国际舞台上塑造有利于己的格局。而此种刻意制造安全焦虑、拉动“小圈子”、分割全球发展力量的举措给全球安全韧性带来严重冲击,威胁全人类的福祉,中国要高度警觉其进一步的举措,并积极进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