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的历史背景及其全球治理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其精神内涵与历史脉络来看, 似乎古已有之, 古代的庞大帝国均立足自身文明与文治武功追求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权和建构权。 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 还是近代的大英 “日不落” 帝国, 甚至20世纪的美苏体系, 都反映了西方文明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探索和竞争性建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民族立足自身文明尺度而为人类命运谋划, 就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续建构的历史动因和竞争性背景。 非西方文明同样存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和竞争, 中国古典的 “天下体系” 就是非常出色的构想与尝试, 其思想与制度遗产泽被至今, 光辉不泯。 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中国晚近提出, 并诉诸 “一带一路” 的创造性实践, 在西方霸权体系与全球化固有秩序中寻求竞争性和增量式建构, 甚至具有激活中国古典文明、 超越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和创新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文明论与世界历史意义。 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疑是值得从哲学与制度层面严肃、 深入探讨的 “第一课题”。 这是宏观的背景交代与旨趣说明。

  • 的新文化内涵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各个国家基于自愿、平等和互惠原则推动形成的新型国际关系。人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期待,达成了关照现实发展的人类共识,并在超越“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对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呈现出新文化内涵。综合来看,在基于“问题——解决——认同”为思路的联合基础下,中国应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经历,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回应现实与关照未来中成就实际与愿景的双重结合。

  • 共同体与文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两个重要视角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共同体的格局视角、文明的动力视角。格局大,结局才会好;文明昌,动力才会足。从格局角度、动力角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 构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的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人类究竟应该走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还是应该屈从于跨国金融资本的掌控,走向所谓的“历史的终结”?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但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跨国金融资本为掌控世界局势,到处挑起战争、制造冲突,并有着将人类社会带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的重大风险。

  • 文化特点、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中国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型发展模式的示范效果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可以在中国加强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过程中构建起来。这种文化内容及其影响力,不同于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模式。它不是要奉行文化帝国主义,而是要立足各国人民的愿景及中国对这种愿景的回应,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基本内容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鉴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既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有力途径,也是促进中国模式得以认同和理解的关键。为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软实力,应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其二,善用多元传播媒体,打造传播矩阵;其三,官方推介与民间交流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守正创新 不断为共建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提交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发出“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彰显了中国推动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

  • 视角下的发展逻辑——从独占到共享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旧的全球体系及全球秩序难以维系,资本独占必然转换到中国智慧贡献给人类发展的另一路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内在危机全球化的外在表象,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危机,资本独占制度必然成为全球性发展障碍,全球化难以维系和持续。要消除全球危机进而实现全球性地有效及有序发展,人类就必须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摈弃资本独占的发展范式,创新发展财产权制度,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

  • 太空权力结构的演变与趋势前瞻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11-24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推动着太空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国际交往互动中各国太空力量发展成为其新的权力来源之一。各国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关系互动在凸显少数大国权力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国安全竞争关系。由于太空力量易于非对称反制,从而逐步形成太空相互掣肘的太空多极权力结构。太空力量以信息沟通等方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加深各国间的依赖关系,推动其由团簇状向集簇状依赖关系演进。各个层面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国家间权力交叉互动,复合建构成胶黏性多极权力结构,推动太空国际关系朝着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方向演进。

  • 理论传承与实践发展:从“世界历史”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3

    摘要:“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揭示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而形成的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方针,被写入我国的党章和宪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蕴历史的整体发展与人类的自由解放,“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当今世界,国际秩序逐渐由“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向“世界多极化的新秩序”转换,建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现实行动,是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和当代选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切实的行动致力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的世界历史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其一,这一论断是对以融入世界历史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方法的总结提炼。在对外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其二,这一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而世界历史性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表述。中国式现代化将互利共赢作为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凸显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对奉霸权思维和丛林法则为圭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有力形塑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其三,这一论断包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过程中主张合作共享,提倡共同发展,积极促进国际合作,拓宽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在融入世界历史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乃至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

  • 构建中哈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救灾援助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0-25

    摘要: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灾害多发的国家,来自中国的救灾援助及中哈救灾合作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本文在构建中哈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基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彼此利益诉求,回顾了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救灾援助的发展历程。通过援建防灾水利工程、提供农业救灾援助、防沙治沙技术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救援,中哈携手共建了风险共担、经济互融、政治互信的命运共同体。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救灾援助在共建中哈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就应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来参与,以救灾合作助力哈方解决发展难题,建立健全专门以灾害为导向的救灾合作机制以提升中国对哈的救灾效率和水平。

  • 中国人权与世界人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人权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伟大真理;科学回答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时代之问,指出社会主义人权具有显著优越性,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前进;科学回答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世界之问,指出必须坚持在《世界人权宣言》的指导下,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共创发展条件、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 东风西渐: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13至19世纪,,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意蕴和审美风格的“中国风”,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国际传播语境中,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在继承历史传统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原则和理念相结合进行文化符号的创新;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构国家文化符号战略传播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具有深厚文明底蕴和鲜明文化特质的“中国方案”。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奠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性,庚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相融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之中。围绕领导核心、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方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应着重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完善国际制度联通机制、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度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着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向新高度。

  • 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向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奠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性,庚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相融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之中。围绕领导核心、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方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应着重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完善国际制度联通机制、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度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着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向新高度。

  • 从 “两个和解” 思想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与实践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唯物史观既揭示了文明创造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 也揭示了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形态致力于扬弃西方现代性中文明与进步的悖论, 达成 “两个和解”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和解。 以 “两个和解” 为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道路, 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坚持生产力标准, 尊重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解,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人类与自身和解,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党外交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政党外交是党的事业的重要战线,也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变化和政党外交发展的内在逻辑,阐述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政党外交的重要论述,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带到了全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党外交的重要论述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身份定位作为开展政党外交的前提和基础,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政党外交鲜明的价值指向,以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为核心内容,通过搭建政党交流合作网络为政党外交发展提供现实路径,将加强交流合作机制化作为政党外交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党外交的重要论述,探寻其内涵要义,对指导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实践,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 “为世界谋大同”的三维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世界谋大同”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动力;“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必然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更是中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世界谋大同”是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到应对共同风险与挑战的事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