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安全视角下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研究评析及启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百年变局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任务依然艰巨。美国智库是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安全视角探讨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认知及研究动向,有助于准确研判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动向和战略决策走向。“政-智旋转门”机制作用下美国智库涉华意识形态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并呈现出负面认知为主、研究数量激增、研究议题多元化等趋势特征。为此,我国应积极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促进研究成果国际推广;推进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前瞻性的应对策略;强化智库意识形态治理参与,建立政智良性互动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结构性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新形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隔离现象长期存在,但当前并未造成社会秩序的明显混乱和失范,这意味着社会隔离与融合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的可能性。文章结合T市的调研经验,提出“结构性融合”概念,表明由分工、区隔和双层社区等机制的平衡形成的适度隔离会促成一种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分得清才能合得来”的社会融合模式。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提倡二者相互认同、进行情感交流的文化性融合,或者强调流动人口依赖于体制通道的体制性融合模式,在结构性融合模式中,以国家为主的系统力量主导的消极互动限制了隔离的扩大,适度隔离规避了文化性融合不足可能产生的互动冲突,流动人口群体内的文化性融合填补了与本地居民消极互动中空缺的情感窗口。在文化性融合难以实现、体制性融合解释力不足的情况下,该概念揭示了一种更加契合现实经验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新形态。

  • 公众如何感知公共组织绩效?——基于两项大样本复制实验的证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高校思政课讲好新时代故事的四个着力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摘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讲好新时代故事。把教师想讲的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牢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坚定强国志,强化报国行。讲好新时代故事要从关注“对谁讲”、明确“讲什么”、创新“怎么讲”、建强“谁来讲”四个着力点来把握,即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明确讲故事的重点、创新讲故事的方法、培优讲故事的主体。

  • 社会工作机构的自主性与专业教育的参与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社会工作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构建行业和高校合作育人机制,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相关数据,对影响社工机构参与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工机构创立时理事长高校教职经历情况、机构员工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人数、机构年龄、经济状况等变量对机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产生影响。社会工作机构在与高校的互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教育先行奠定的基本格局。高校在动员社会工作从业者参与专业教育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在构建高校和行业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共同体方面,高校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

  • 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利用2022年中国对157个国家(地区)出口50种果蔬类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视角,实证分析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SPS监管差异抑制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即贸易成本效应大于竞争优势效应,贸易成本效应抑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而竞争优势效应仅促进集约边际;SPS监管差异对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以及对蔬菜农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更大;杀菌剂监管差异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具有抑制作用,而杀虫剂监管差异仅抑制集约边际。据此,提出对标国际高标准SPS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技术难关、宣传食品安全理念等政策建议。

  • 商业机构用户画像应用的政府治理责任研究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商业机构的用户画像目前在人工智能系统、智能预测、场景识别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监控式”信息汇集方式带来的个人信息侵权风险、算法决策带来的过滤泡效应与差别对待风险,对政府的用户画像治理形成新挑战。我国已初步形成用户画像发展与治理的政策体系,相应法律框架也逐渐成型。在国际上,用户画像治理的政府责任包括个人信息治理和智能算法治理两种不同的模式,政府的用户画像治理责任应当在宪法的国家保护义务框架下,实现发展促进与风险预防的价值协调。我国应通过顶层设计对治理模式进行延伸迭代,推进个人信息治理与智能算法治理的协同,并且将预警原则和国家担保责任原则作为治理责任的分配原则。

  •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 核心要义、基本特征与价值旨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生态转型道路的切实探索,也是对世界生态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关照。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意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为驱动载体,通过复合型生态治理协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环境公平价值目标的现代化。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特征在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力实施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充分彰显人民性、科学性、协同性、公正性。以环境公平为核心统筹“人地正义”与“人际正义”,丰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创新人类生态现代化发展范式,推动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发展,是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 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构建——基于行动学习法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十四五”规划和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都凸显出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重要性,同时教育部提出要构建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可见课程教学承载了知识传授、创新创业、课程思政三重目标。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在目标使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具有融合基础,行动学习法可以通过设置兼具二者目标的学习课题、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形成多层次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机制。在融合机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行动学习选题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行动学习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并通过过程评价促使学生将方案付诸行动,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 生产力新旧演化的辩证审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图景与战略构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崭新理论表达,蕴含着现代生产要素深度整合、生产效能整体跃升的内在属性,呈现出生产力发展从旧到新的演化逻辑。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体现出生产要素的高度融合性,彰显出生产方式的持续推进性,展现出生产力形态的超越性,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与传统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革命性超越。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新兴产业培育为着力点,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传统生产力变革和跃升提供持续动力。新质生产力揭示了新时代生产力演化趋势和规律,对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农旅项目为何失败:基层规划内卷化 ———基于某农旅项目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农旅项目是乡村建设的积极尝试,它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美化乡村环境,振兴乡村产业,但一些农旅项目却在实践中走向失败,造成了地方财政和市场资本的损失,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以往研究瞄准了农旅项目本身的发展模式与静态困境,未对失败的原因进行理论解释。通过考察苏北 H 村荷花池农旅项目的发展历程发现,基层规划内卷化是造成乡村农旅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地基层政府对农旅项目的规划经历了规划片面、规划冲突和规划偏差的非科学递进过程,导致乡村农旅项目形成了每况愈下的市场状况:从市场单一到市场隔绝,再到市场消失;最终,引起农旅项目丧失其公共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最终走向失败。

  • 日常生活视角下精神康复者的主体性缺失与重构——以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例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日常生活理论,通过对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分析发现,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被监控的身体展演、固化的钟表时间以及边缘化的生活空间构成了精神康复者主体性缺失的现实表征;社会工作立足精神康复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以优势赋能、意义赋予与价值生产为实践目标,通过身体资本再造、康复故事书写、空间营建与印象管理的实践策略,重构精神康复者的身体自主性、时间创造性和空间能动性,推动精神康复者逐渐从被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客体转变为自主把握生命进程的主体。社会工作以“面向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不仅赋予精神康复者群体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为本土社会工作注入了一种“实践自觉”。

  • 日常生活变革与大都市郊区乡村妇女公共参与的实现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女性突破公私两分的性别区隔,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郊区乡村中不仅村干部女性化趋势明显,而且普通女性公共参与领域拓展并且有实质提升。基于生活视角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的生活化转向为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提供了适配可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为女性公共参与提供了丰富的场域,在公共参与中,女性实现了自我身份建构和生活意义的再生产。日常生活视角为理解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新的启发,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女性公共参与实现背后的实质性逻辑,分析女性公共参与 的实质效能。

  • 破解“法不责众”:博弈视角下的运动式治理效用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以上海交通大整治实践为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运动式治理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治理手段,被认为是中国独特现象,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的体制特征和中心任务驱动下的地方治理逻辑。既有研究多将其视为现代国家理性发展不足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科层体制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式治理现象,如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交通大整治。通过建立动态博弈分析框架发现,交通大整治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在于运动式治理可以有效消解破窗效应,进而破解由累积性违法行为导致的“法不责众”困境。上海交通大整治通过执法机制优化、多元力量联动、数字化赋能等执法手段建立了违法必惩的可信威胁,改变了公众违法支付结构,促进了公众的政策遵从,并构建起新的博弈均衡。作为一种技术性工具,运动式治理亦内生于科层体制自身的局限性,是政府应对常规化治理限度的理性选择。

  • 双重代际矛盾:青年“空巢”的家庭化逻辑与结构性约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针对社会转型中“空巢青年”何以形成的现实问题,既有研究更多从个体化视角关注青年群体从传统 社会结构中“脱嵌”“去传统化”与“再嵌入”的过程与行为,从超越个体的家庭维度对其形成过程与机制的分析明显 不足。基于修正后的代际矛盾理论,探讨了家庭代际关系塑造青年“空巢”的作用机制与结构逻辑。研究发现,“空巢 青年”在代际关系上存在双重矛盾:一是面对确定性赡养关系与不确定的时空关系,他们与原生家庭既联结又割裂 的矛盾;二是基于新家庭文化与单身独居的惯性,他们对未来家庭既认同又否定的矛盾。从根本上看,家庭、市场与 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约束——亲子关系的疏离与家庭的“祛魅”、家庭功能的市场替代与片面性、家庭政策 的“家庭化”还是“去家庭化”等,使得“空巢”成为现代都市青年面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理性选择机制与社会适应 策略。

  • 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研究——以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借助文化标识可以推动社会团结。本研究以上海市A社会工作机构Q工作站开展的依托茭白叶编结技艺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讨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是一个经由分工互动进而发挥集体意识凝聚作用的过程。Q工作站的实践表明,戒毒康复人员基于仁爱之情,并经由分工互动中对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同伴关系伦理与交往规范的认可与内化,彼此可以实现团结互依。受分工制作茭白叶作品体验的影响,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的“坚持终有所获”的隐喻式话语以及“编结陶冶情操”的功能式话语成为共识,戒毒康复人员和社区居民在此引领下做出了消解社会排斥所要求的改变,进而实现了群体团结。此一实践过程揭示出,为规避社会解体的现代性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行动依托,这一过程也充分彰显着中国“和合”与“心知”的文化传统。

  • 有组织的学习: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提出“有组织的学习”的概念,基于S 市Z 机构的实践案例,阐释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特点与优势。社会工作行动中的知识生产属于组织情境中的学习型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分为“建构研究问题—形成知识框架并行动—知识应用的验证—知识生产”四个阶段,其中蕴含行动者参与、实现反身性和对话的过程。此过程的展开依赖于促动性组织情境,表现为激发目标认同、凸显价值理念、提供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有组织的学习”呈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团队的协同性,具有应对实践不确定性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知识创新的优势,亦揭示出“组织”是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理论维度。

  • 福利共生:乡镇社工站福利治理实践研究——基于一项历时性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新兴基层福利主体,乡镇(街道)社工站发挥关键性福利功能,弥补了基层民政力量的不足,新时期社工站与已有的基层福利主体如何协作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议题。共生理论为社工站与其他福利主体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基于对4 家社工站的跟踪调研,从共生主体、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方面解析社工站福利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以及两年来的变化,展现以社工站为核心的多元福利主体的共生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并探索多元福利主体共生的内在机制。“福利共生”的视角为基层福利主体协作的关系重构以及福利供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推进基层福利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关系主义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入场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实现在场域中的“入场”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已有“入场”研究多从整体主义出发,难以明晰场域内多重关系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本文尝试突破整体主义,从关系主义出发讨论社会工作者入场问题。研究将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拆分为管理子场域、业务子场域和人际子场域,讨论社会工作者进入不同子场域的顺序、路径和方式。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实践场域中存在的不同子场域及其关系,并根据当下的资本情况选择进入的子场域。其次,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识别场域的游戏规则,并通过调试自身行动来缴纳入场费,进而开展场域游戏。此外,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可能积累新的资本,并推动社会工作者识别和进入更多的子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