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马克思思想视域下的数字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7

    摘要:数字正义是数字化生存中人们对公正合理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马克思正义思想强调生产正义决定分配正义,确证资本逻辑批判是追求正义的秘钥,揭示虚假独立性掩盖下的强制劳动的非正义,指出消除异己力量才能实现正义。马克思正义思想揭示了正义的应然状态、根本动力和实现路径,为求解数字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 数字空间的理论内涵、缺失表象与弥合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空间是互联网集团代表的市场资本和掌握数字知识的技术精英共同塑造的新型社会空间,而数字空间正义就是对数字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空间异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意指社会个体能平等公平地分配数字资源以及拥有充分数字权利。数字空间生产中,受市场资本和技术精英的共同支配和影响,数字空间日益沦为数字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空间,技术精英进行监视以及自我约束的规训空间,类型和功能均具明显单向度特征的同质空间,延续并再造新型社会不平等的区隔空间,进行免费劳动的剥削空间以及引导预售的消费空间。长此以往,数字社会日益沦为单向度社会,数字生活沧为单向度生活,人也日益丧失否定、批判和创新而成为单向度的人。为打造正义的数字空间,实现诗意的数字生活,须坚持数字空间生产的人本性和正义性取向,通过完善契合数字空间运行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数宇资本时空运作以及生产复合型数字空间,再造专业型数字文化空间激发数字生活的集体记忆,秉承差异再造原则并保障主体数字权利,确保数字技术开发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等路径予以实现。

  • 什么是公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一个基本概念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作为政治哲学概念的“公平”,首要的含义是基于共同性的同等对待,是社会规则和规范的同等适用。这一层面的公平不只是程序性、工具性概念,本身还具有价值正向性。公乎要考虑社会成员的某些倚,“强者的公平”和“弱者的公平”都是不可缺失的内容,特殊性,追求照顾某些差异性的、真正的不偏不丁接受性或合适性”应当作为追求公平的现实目标。日常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存在完美的公平,“结果的活领域可以将公平与义气、同情等其他美德放在同等位置,作为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之一,但社会公共领域应该把公平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

  • 在线纠纷解决的表达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摘要:在线纠纷解决(ODR)是纠纷解决的新形式,但同样要兼顾纠纷解决的规制导向和结果导向要求,实现手段与结果正义。不同的ODR平台具有不同的正义价值导向,揭示其正义价值的差序结构才能提示未来的发展进路。数字技术冲破物理空间对纠纷解决形式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对纠纷解决逻辑的重置,因而需要重构其正义内容。通过对ODR互动空间、算法空间、数据空间的打造,可以营造容易接近、氛围良好的纠纷机制供当事人利用。ODR数字正义的实现需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不同案件的场景正义,根据不同类型的纠纷进行个性化数字分析得出场景化决策方案;二是实现同一案件不同阶段的群组正义,针对纠纷的不同阶段衔接不同的解纷机制;三是实现不同案件不同阶段的可视正义,通过解纷流程可视化与案件监督可视化保障案件以正义看得见的方式解决。

  • 亚当·斯密的公平观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公平正义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斯密看来,商业社会之所以比过去更“好”,就在于它大幅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斯密并不主张“自由放任”,从不认为人“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就能为全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亚当·斯密时代,认为穷人本质上品行不端、好逸恶劳,应使其“保持贫穷”是普遍共识,而斯密不仅对穷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并且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理念:穷人因“贫穷”本身就有权得到政府救助,这一观念是革命性的。亚当·斯密还主张通过财政税收制度减少不平等,并提出了税收公平原则;他总体上主张比例税,有时还赞成累进税。财政支出方面,亚当·斯密支持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的公共教育。

  • 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应得逻辑与当代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尤其从公平正义原则上讲,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中蕴含的应得正义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正义补充。从马克思应得正义出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并赋予共同富裕以应得正义支撑,其价值体现在让改革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制度正义、分配正义与发展正义展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应然回应,对优化分配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共享、调节生产关系和构建正义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复归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突破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乡村旅游发展实践逻辑与产业发展路径反思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实际主体互动,造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权利空间,因受政府力量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被重塑,造成旅游空间与乡村社会权利空间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导致农民的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权、旅游经济分配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被资本主体吸纳,造成农民权利空间的挤压。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保护农民的权利空间,应基于“平等”和“共享”的权利保障原则,探索出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农民乡村权利的协调包容发展路径,从而促使产业发展有效契合乡村振兴目标。

  • 作为道德如何可能——休谟与罗尔斯的道德根据思想比较探析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休谟与罗尔斯都是在非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回答正义的道德根据问题的。一致的正义环境假定构成他们正义论的出发点,情感主义的理性观是他们根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他们正义论的道德根据的追问,可以发现两种正义论的内在关联和不同的局限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对同情和正义感在正义论中的地位的澄清与确定。通过对正义环境假设的适当修改不但可以较好地回答正义的道德根据问题,而且可以明了两种正义论的一致性。休谟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各有侧重,但可以互相补充,体现了西方非形而上学正义论发展进程中可以互为环节的两种解释方式。

  • 数据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实践机理与法治机制 ——以ChatGPT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参与知识生产、创造数据价值,这有益于推动知识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产出成果的个性化、多样化,推动数据信息的流通、共享,实现生产结构的协同化。对这一过程中的实践机理与法治机制的探讨具有必要性,能够为该过程的有效实施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方法/过程]论证ChatGPT参与知识生产的法治机制的前提在于明确其可能带来的问题隐患,ChatGPT参与知识生产可能弱化人类作为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消解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影响数据基本价值,破坏原有知识生产环境的同时干扰人类对知识传播秩序的有效把控,甚至危害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结果/结论]需要建立ChatGPT参与知识生产的体系性法治机制,在遵循价值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全过程行政监管与司法救济手段,形成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 阿马蒂亚·森对罗尔斯理论方法论的批判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阿马蒂亚·森把罗尔斯研究正义问题的方法论称为先验制度主义,并在理论构建和实践维度上对这种方法论进行了批判。森认为,先验制度主义选择的正义原则的非唯一性构成了其理论的不可行性;按照先验制度主义的要求,人们在作出公正判断的过程中根本不考虑任何焦点团体之外的观点,这种具有封闭性的判断有程序上的褊狭性、焦点群体的可塑性和排他性;先验制度主义方法本身并不能对各种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正的方案进行比较,对于令社会变得更加公正而言,先验制度主义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从森对先验制度主义进行批判的观点及其论证思路中可以看出,罗尔斯对正义原则唯一性的相关回应并不能反驳森的相关质疑;用《万民法》中的理论亦不能成功破解先验制度主义具有的封闭性难题;用先验制度主义的方法对公正社会的设计,与现实社会中与正义问题相关的政策、战略或制度选择迥然不同且相距甚远。森对先验制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推进现代正义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发展,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全球正义问题以及正义原则多元性与唯一性的再思考。

  • 以劳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探赜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劳动正义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深刻阐释劳动正义的内涵,把握劳动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探索以劳动正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途径,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价值支撑与实践遵循。从主体维度、实践维度和历史维度三个层面对劳动正义的要义特征进行阐释,指出劳动正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向,以共建共享为根本原则,以渐进发展为基本方法。劳动正义契合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核,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石、实践保障和内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新征程上,要以彰显人民中心地位凝聚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以建构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共同富裕的实践根基,以辩证扬弃资本逻辑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质进展。

  • 从“认同”到“承认”:城市空间的生成逻辑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 论捍卫边界的环境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目前对环境正义的研究,普遍将其规定为对自然善恶物的公平分配,忽视了自然不同所有制形 态下实现环境正义的差异化。自然的私有抑或公有是所有制发展的产物。私享自然与共享自然是基于自然所有制发展而来,进一步强调自然所有制对人的生存意义。由此必须确认自然的私享领域与共享领域边界,明确私享自然对共享自然的积极价值,以及私享自然越出边界而侵占共享领域的可能性。重新审视环境正义,一种捍卫私享自然与共享自然边界的正义呼之欲出,成为环境正义不可或缺的内容。捍卫边界的环境正义意味着,用合理化市场机制捍卫私享自然资本化的边界,以保障自然促进财富增长渠道畅通,以制度规范捍卫共享自然的边界保障全民享受自然的权益,以道德责任捍卫代际边界保障后代良好生态环境权益。

  • 当代中国司法公平的理论表达和实现机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司法公平正义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体来看,它经历了从实质正义到形式正义、再到最终确立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公平正义的中国语境诘问,并不断进行纠偏、试错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也是坚守公平正义、先立后破,立足实践不断从“薄”到“厚”蜕变的过程,更是推动“ 两个结合“”两创”互融共进、重塑中国语境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从每个案件中感受到的公平正义,离不开完善的司法基本制度、司法改革的动态调试、以移情感受力与领悟能力为核心的审判能力现代化、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以及法律监督对个案正义的推动。只有这些制度联动耦合起来,形成该当的制度合力,期待中的司法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新时期中国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篇章正在被重新书写,情感叙事应当是公正司法以及中国法律话语该当的组成部分。

  • 刑事诉讼超期审判救济机制的审视与完善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超期审判是刑事诉讼中时常发生的违法问题。当下刑事立法针对超期审判问题所呈现的是一种复合抽象的救济规范,此种规范模式难以实现对受审者权利的救济。因超期审判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对审判期限程序价值理念的认知偏差,同时也有监督惩处措施和权利保障不到位的直接原因。解决超期审判的问题需强化认识程序正义之于审判的重要意义,采取综合平衡的程序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对超期审判程序违法问题采取“宣告非法”或案件重审的程序性制裁方式。对伴随超期羁押的超期审判违法问题,完善建立相应规则体系解决“审判期限与羁押期限同一”的弊病。此外,完善设置相应权利救济保障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有助于保障受审者行权,并预防超期审判问题的发生。

  • 人工智能实现的主观主义风险及其应对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通过构建合理机制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既有研究中依据价值对齐实现人工智能正义的方式存在主观主义的风险,面临技术控制权的不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及对人的尊严的潜在威胁等挑战。因此,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观念的社会分析路径上去,探讨人工智能正义的社会构成和实践,构建以技术控制权为核心的权力(权利)机制、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公平分配机制和以维护人的尊严为目标的社会保护机制,以避免新“异化”和以技术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霸权,确保技术进步在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其成果能被公平地分享,进而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论中华治理传统中的德与德治——概念发源、建构路径与观念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提交时间: 2024-08-28

    摘要:通过文字探源、文义分析与文献稽考,不难发现,中华治理传统中的“德”,特指国家与社会的治理者与其治下人民间形成的互惠互利关系。就治国者而言,“德”主要强调其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为治下之人民造福、谋利、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并因其履行该责任而获取其治下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德治”乃是在“德”的统帅下,综合运用“礼”“政”“刑”等多种治国之端寻求至治的路径。中国人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历史建构过程中,确立了“圣王施惠于民,万民报以拥戴”的治理模式,明确了圣王应以宽和、均平、共享利益之道博取众人之心,而经周人“礼乐之治”的发扬,得出“乐惠能施”“陈锡哉周”的“礼治”之道。这样的“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治理路径,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治理传统中以惠民、均平、共享、有序为核心理念的正义观念。

  • 走向媒介: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平台角色与法治实现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义务的增设,标志着平台成为治理网络暴力的“超级责任体”。洞悉网络暴力信息在平台环境中生成、扩散、异化的内在规律,成为理解数字时代网络暴力法律规制转型的关键。引入传播学的数字媒介理论,可以发现网络暴力信息并非由“乌合之众”自发聚集而成,而是在平台鼓励偏激言论、放大极端情绪、助推舆论集群的媒介不公环境下滋生的。搭建优化内容质量、鼓励理性讨论、提供被害救济的媒介正义秩序,成为平台履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义务的独特内涵。平台应在事前预警环节设置与自身内容生态相适配的内容监测机制,实时感知网络暴力信息风险;在事中处置环节搭建健康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的议程框架,有效阻断网络暴力信息扩散;在被害保护环节配置具备及时响应能力的技术反制措施,防止被害人遭受网络暴力信息的舆论宰制。

  • 从马克思的分配思想看共同富裕问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分配制度作支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我国践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分配与生产的总体性关系的澄明,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分配正义及平等的价值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妄性,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坚持历史性原则,强调分配正义及平等的内涵和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阐明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益于我们厘清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每个人实现自我的需求为分配原则,超越了“物性”逻辑的分配正义,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蕴含有结果平等的价值指向,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

  • 环境视角下的农村垃圾治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垃圾治理凸显了我国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基础设施供给和基本制度,反映了城乡之间的环境非正义关系,暴露出农村垃圾治理资源分配失衡、农村垃圾治理决策程序缺失以及农民承受的垃圾治理责任不公平的问题.防范农村垃圾污染的发生,必须将环境正义理念贯彻到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首先,通过健全农村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实现环境分配正义,消除治理工作中的制约瓶颈。其次,通过推进农村垃圾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决策程序合理化实现环境程序正义,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最后,通过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法治建设和农民环境权益保障实现环境矫正正义,确保农民享有适宜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