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是基于美好生活诉求、反映共建共享共富思想而形成的语言表达与凝练,体现着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生活的期盼,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逻辑层面,它汲取了我国古代先贤哲人朴素的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华;历史逻辑层面,它是从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求安”“求有”“求富”“求同”的话语演变中发展而来;现实逻辑层面,它是对中国现实发展要求做出的话语回应。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西方经济学有关市场失灵、福利国家等著述都无法令人满意。《资本论》基于集体vs个人视角提出的“集体力”,构成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础。现代工业社会本质上是集体力在物质生产、知识生产、社会交往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资本主义制度不仅让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而且无偿占有集体力。集体力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就在于,将集体的应得还给人民。由于集体力是多层次的,因此也应当是多级所有的。多级所有涵盖从纯粹的公有制到纯粹的私有制之间的各种所有形式,其多级公有符合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而构建于私有制之上的多级所有只是确认了有限的集体力公有化。因此,逐步推进集体力公有化,能够以帕累托改进的方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始终没有变,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是历史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深刻理解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从“何以可能”的视角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以何可能”的视角看,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引领乡村振兴明确“为谁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如何推进”等问题。从“意指何在”的视角看,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等难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逻辑。本文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运用道义经济学理论,分析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道义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紧密的逻辑关联。研究发现,道义经济在其中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保障、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互惠平衡以及纳入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道义用工体系等三个方面,道义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实践机制在于制度设计、组织载体以及以伦理规范为核心的“利益、权力、情感”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共同作用,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发生、发展。道义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作为目标的双重属性,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塑造了共同富裕的过程,这为共同富裕在微观实践层面提供了经验借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破解低收入农户增收困境、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8年、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和县域数字乡村指数,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和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能显著提高农户绝对收入水平,但同时也会拉大农户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的四个分维度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演进过程存在差异,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具有明显的 “益富性”,而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拉大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较小.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增大农户非农创业概率、促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促进高收入农户显著增收,而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分享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年轻、社会资本高、县域地势平坦的农户家庭增收更为显著.为此,应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的政策倾斜,让 “数字乡村发展红利”逐渐惠及全体农村居民,实现农户共同富裕.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文章基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思想构建了多维度的健康机会指标评价体系,测度了2009~2018年我国省际健康机会指数,利用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了其区域差异与空间关联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各维度健康机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1)我国健康机会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总体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2)我国健康机会集聚特征显著,呈现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而西部地区“低低”聚集的特征,尚未形成全局性的以高带低发展格局,暗示着在强调全国健康机会整体水平提高外,更应加强区域协同提升。(3)2009~2013年健康服务是居民健康结果的最强影响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服务的影响力有所减弱,而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与健康产业对居民健康结果的影响力逐渐增强,2014~2018年健康保障影响力超过健康服务,成为居民健康结果的最强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健康机会交互作用均大于其各自对居民健康结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在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均成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第三次分配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三次分配呈现出分配理念更加崇尚道德遵循、分配目标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分配主体更加依靠社会力量、分配手段更加强调自愿原则、分配结果更具公益属性等特点。共同富裕视角下第三次分配机制构建应遵循道德理念引领和文化长效灌输相结合、目标和谐发展和因势而变规制相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和组建专职力量相结合、自愿参与为主和政策激励引导相结合、彰显公益属性和健全公益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现阶段,应建立第三次分配理念道德长效引领机制、完善第三次分配目标和谐发展规范机制、健全第三次分配主体多元参与交融机制、完善第三次分配手段自愿施行激励机制、健全第三次分配成果全面共享保障机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管理创新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面利益共同体治理模式,促进平台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共建、共创、共治、共享,通过协作,达成社会价值最大化。指出中国情境下全面利益共同体治理的管理哲学理念为自我超越利他的成人达己。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富裕是党的坚定立场和追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这一 目标不仅是执政理念的体现,更是实践的重要内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择部分地区先行示范。浙江的国家级试点政策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探索路径。通过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案例的持续性考察,可以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微观基础。浙江的实践探索为理解共同富裕话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深化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以及保证政策实施的稳步推进。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直接税不仅能调节财富差距,还能提升地方财政能力。依据直接税体系化要求,需要建立全流程的征收制度。目前,我国直接税体系存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不足、调节财富原始获得的税收立法存在缺漏、规制财富持有行为的税法不健全、调节财产增值行为的税收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直接税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我国直接税体系的补正需要完善财产取得阶段税收征收制度、推进财富持有使用类税种立法、调适直接税征收管理制度、健全直接税国际反避税机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具有显著影响,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支撑。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增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创新效应。我国数字经济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现稳步提升,但仍然面临数字人才供给不足、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据生产力潜力挖掘不足等主要挑战。为更好地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建议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夯实中等收入岗位创造能力;以数字化赋能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中等收入岗位比重增加;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和研究支持力度,加强中等收入就业潜力转化;加强城市群和城乡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协同,加快提高落后区域和农村居民收入;完善数字经济分配制度,营造适配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环境,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的作用。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发展生产力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新质生产力主要基于四个方面来促进共同富裕:一是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存量改造、经济增量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财富基础;二是通过新质生产力协调生产力区域合理分布、行业合理布局、劳动者均衡发展,助力形成共同富裕的协调基础;三是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基本经济制度,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四是通过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广泛赋能性,赋能国家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助力提升国家共同富裕治理的综合能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既是认识论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在“走自己的路”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为何必然通向以及应该如何通向共同富裕的问题,有利于准确把握共同富裕核心要义和广泛的世界意义。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制度自觉自信,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合力、驾驭资本逻辑、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享机制等鲜明制度优势和独特中华文化优势,推动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成为现实。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来,我国对“三农”工作的推进也迈入了新时期。浙江省杭州市后营村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目标的时代发展要求,在有效整治“空心村”的基础上完成了“羊村—民宿村—未来村庄”三次身份跨越,带领全村走向共富。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后营村展开调查分析,深挖后营村主体、方式、效能“三整合”特色治理机制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并为后营村现存的发展困境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空心村治理理论做出有利探索,并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时代背景之下,空心村的有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长效经验与模式。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一直在进行赋能乡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从历史视角审视,我国大学参与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嵌入乡村社会网络的初始定位,到助力脱贫攻坚的角色转换,至引领乡村振兴的行动转向三个演化历程。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整大学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世纪之交的通过人才培养、强调科研服务,到党的十九大以后,大学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大学服务乡村建设的功能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角色定位和功能特征的发展演化是基于大学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破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矛盾的现实逻辑、应对返贫威胁和共富挑战的实践逻辑、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大学和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中两个不同的场域,有着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同一发展目标,大学特别是涉农院校应从科技、人才、技术、组织、保障五个方面提升赋能本领,充分发挥其处于社会资本网络中关键节点位置的显著优势,有效赋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尤其从公平正义原则上讲,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中蕴含的应得正义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正义补充。从马克思应得正义出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并赋予共同富裕以应得正义支撑,其价值体现在让改革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制度正义、分配正义与发展正义展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应然回应,对优化分配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共享、调节生产关系和构建正义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复归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突破性贡献,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和根本追求。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体现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弥合城乡失衡态势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乡村有效治理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推动共同富裕是乡村有效治理的价值旨趣;乡村有效治理与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契合性。强化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党建引领核心作用是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 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本文锚定中国在2035 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一目标和相应的收入差距水平,从总体富裕程度、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三个方面提出了收入视角下2035 年农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050 年应进一步达到的目标。本文还讨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总体政策框架,即提高兜底政策标准、加快构建城乡融合视角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途径。引入市场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市场既存在发展困境,又面临市场失灵,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要求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处于初级阶段,增进市场与政府互补协作关系,对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厘清了乡村振兴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共同富裕的财富效应、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然后围绕乡村振兴中市场失灵与市场发展困难,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服务、补充、监管市场增进市场机制的共富效应;最后讨论了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市场与政府互补协作、互相依赖的关系。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