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而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则是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带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共同奔赴绿色发展和和谐富裕。其中,水电、光伏在青藏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因而成为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并且水光互补又提高了绿色电力的供应稳定性。透过青海共和县的“水光牧一体化”建设,探索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的政策路径,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高地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党的二十大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概念,吹响了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成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讲话的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论十大关系》来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论十大关系》的创新发展,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发展关系的五维考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2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并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两者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在历史维度上都取得了历史成就,形成了历史辉映,创造了历史经验;在理论维度上都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具有相同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在人民维度上都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使具有人民属性的文化事业得到不断发展;在话语维度上习近平良好地继承了毛泽东的言说方式,都通过诗词体现了人民情怀和历史使命的传承;在世界维度上都产生了的重要的世界影响,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发展。新征程上,要继承和创新毛泽东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新时代文化建设更加广阔的前景。

  • 清前中期关于明末殉节诸臣“异梦”的历史书写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清前中期,明季遗民和官方史家关于明末殉节诸臣“异梦”的历史书写,是典型的历史话语权的局部争夺。前者致力于赋予明末殉节诸臣象征才智超群、忠义两全、际遇不凡的“异梦”,且所记之梦象具有明显的“应时性”,反映出他们保留信史的旨趣,表彰忠烈的初衷,追念故国的情怀以及自明心迹的用意,充斥着浓重的遗民色彩。后者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反复强调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正统论,更倾向于否定明末殉节诸臣“异梦”的合理性,逐渐乃至完全取缔其“异梦”所有权,来为清廷发鼎新革故之嚆矢,是一种应时论调。

  • 我国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与膳食质量 ——基于双向代际互动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独立居住现象普遍,膳食质量低下问题突出。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库”数据,通过构建双向代际互动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不同的居住方式对农村老年人膳食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居住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居住相比,与成年子女合住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使用工具变量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和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其影响机制可以从亲代和子代间的双向代际互动加以解释,合住家庭中的代际倾斜甚至“代际剥削”是造成农村老年人膳食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独立居住更能够提升低龄、与配偶同住的农村男性老年人的膳食质量。为此,应有针对性地保障和提高不同居住方式下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通过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农村老年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 社会学融通主义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意涵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社会学存在着多元化理论的取代式发展与学科整体的理论解释力受限 的悖论,中西皆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必须寻求对这一悖论的化解之道。群学作 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融通主义传统,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 统,可以在社会学各种 “范式”的相处方式上,消除 “取代式”,实行 “融通式”。 学科发展的历史,确证了融通则盛、不融通则衰。中国学术的这一内在逻辑,可称 为 “社会学融通主义的历史逻辑”,其交叠性更新、传承性发展、会通性转化和共 生性崛起等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下,社会学融通主义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需要, 可以大展其能。

  •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根基与实践准备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是中国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所提出的又一大全球性倡议。该倡议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逐步成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张日渐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展现出其世界意义的理论厚土之上,是在一系列以“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代表的具体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后,对世界做出的郑重号召。需不断把握并丰富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特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 论新型举国体制在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体制改革中的独特作用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首次涉及新型举国体制,对此不应仅作狭隘的理解,需要立足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作用进行理解。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外源性的,应对这类外源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要给出一系列内源性的具有斗争特质的方案。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这类能够协同破解新发展阶段改革难题的有效手段,体现在其吻合新发展的性质、有效驾驭资本、耦合协同需求、适应斗争需要。我们已然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破解了一系列改革难题,需要进一步运用,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中展开实践。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出初次低谷的三阶段论证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苗头初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历史性机遇,但如何走出低谷尚是难题。在曲折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曾也经历了一个陷入低谷并走出的历史过程,大约是自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这25年,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如何走出低谷的宏大难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以更好地理解考察:第一阶段为1895年恩格斯去世至1900年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为修正主义理论与修正主义实践登堂入室,国际共运陷入低谷;第二阶段为1900年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体现为在修正主义道路下第二国际功败垂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由西欧向外转移,国际共运坠入低谷;第三阶段为1915年至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体现为列宁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创造性开辟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并成立第三国际加以推广,国际共运走出低谷。通过三阶段的历史足以证明道路问题决定国际共运兴衰之变,伯恩施坦的根本性危害在于其开辟的道路混淆、圈定了一整个时期的众多社会主义者,无人能在伯恩施坦所划定出的道路中胜过伯恩施坦,唯有列宁发现伯恩施坦视野外的广阔世界存在“另一条道路”,列宁在思想和实践上主动地将其开拓而出,拯救了工人阶级、拯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今日,“另一条道路”的历史隐喻对期盼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我们,似乎构成了一种熟悉的新启示。

  • 论新型举国体制的马克思主义塑造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源流与崭新特点,但犹有提升发展的空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需进一步通过马克思主义塑造走向深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塑造,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经济构成上由调增长向调结构转变,在现实利益动力上由竞争富裕向共同富裕转化;需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六个坚持”具体贯彻于制度构造;需形成对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现实作用力,助力实现锻造适应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人的目标,助力实现在普遍的公有制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目标。

  • 绿电天路可以成为铸牢坚实的纽带吗?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从全国统筹和自身条件出发,西藏自治区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和电力援藏的双重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建设绿色电网“天路”,扩大“西电东送”的规模并提高效率,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的同时,探索全国“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互补共富-民族团结”的绿色低碳转型模式,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民族团结相互赋能,让清洁能源和绿色电网天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

  • 我国中文学术文献平台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8-13

    摘要:[目的/意义]学术文献平台建设是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石,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术文献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的必要途径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方法/过程]通过对我国中文学术文献平台的发展历程、建设规模、服务模式以及在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经验与不足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对新时代我国学术文献平台建设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商业开发与公益服务、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做了分析。[结果/结论]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学术文献数据资源,其开发利用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建议将学术文献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强开放获取平台与机构知识库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同时在学术文献平台建设过程中要以智慧情报为牵引提升知识服务水平、以开放获取为基础提升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学术文献数据监管引导机制,切实推动我国学术文献平台建设高质量发展。

  • 精神实录与边塞想象:杜甫《前出塞》《后出塞》疏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前出塞》和《后出塞》的创作时间旧注多有歧说,根据内容判断这两组诗当作于安禄山起兵到关中失陷之前,两组诗歌的创作时间相隔不远。突发的战事引起了杜甫对出塞、军事等问题的反省。杜甫放下士大夫的身份意识,自觉地站在从军者的立场上叙述出塞的经历,深入探寻出塞作战的心路历程,并对当时流行的建功受赏传统观念作了冷静的反思,对战争的真相做出了直接判断,这是杜甫对乐府诗歌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的独特理解。旧注认为《前出塞》是为哥舒翰备吐蕃而发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果按照诗史互证的思路来推求,杜甫笔下的出塞指向是西州为中心的安西北庭区域。但是杜甫本人从未有过出塞西域的从军经历,友人岑参从军西域的经历及其所作诗歌,可能对他合理掌握写实与想象之间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借鉴。

  • 胁从犯:重重矛盾下的概念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胁从犯具备“被胁迫”与“所起作用较小”双重认定要素,此双重认定要素在刑事政策根据、可罚性基础、分类基础层面分别面临政策性立法根基不牢、客观归罪特性凸显、胁从犯与从犯认定交叠等疑问,就这一概念的存废出现了通说、量刑情节说、特殊从犯说三种不同学说。事实上,胁从犯是卡在传统共同犯罪论与新共犯论中的概念,在本体论上由于不具有兼容性难以被传统共同犯罪论或新共犯论所接纳,在外延上也仅仅只是作为实定法规定,具备象征意义而存在,因而胁从犯应当被废除。

  • 再析章太炎“评孔”态度之转变——从“以贬为主”到“以褒为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章太炎评孔态度发生从“以贬为主”到“以褒为主”的转变,是以1906年11月《建立宗教论》的发表为标志的。此前,章太炎极力诋孔,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抨击康有为等神化孔子且宣扬孔教、为革命提供必要性论证、为传播其思想清理障碍。待其“真如”哲学初步成熟之时,章太炎便转向以褒孔为主,意图借此宣扬其新哲学即“真如”哲学与孔学“精髓”以服务于革命。具体言之,章太炎转向褒孔为主有以下原因:他认为孔学之精髓是史学,史学作为国粹可激动种性;基于古文经学、“真如”哲学立场来相对客观地评说孔子、孔学,符合其本愿;孔学的核心精神即“依自不依他”与其新哲学高度契合,可为传播新哲学、增进国民道德提供助力;宣扬孔学亦有助于团结崇信孔学的革命力量。

  • 不言之痛:“隐”作为言语方式的深层内涵——从“父子相隐”说起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在古代宗法制中,每个人因其特定的伦理角色,都无法以单纯的身份或零度的立场来谈论“君亲”的行为过失,《论语》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春秋公羊传》中“隐”的书法义例,都说明“隐”有“不言”之“隐”和“不忍”之“痛”两方面内涵。因此,“隐”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言语方式,强调伦理情感的内在之诚对言语行为的制约和调节,当孝子和宗臣蒙受君亲的伦理过失和政治过失时,只能通过隐而不发的方式抒发自己的隐忧,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伦理担当,这些现象在《诗经》和相关诗歌作品的内容与抒情方式上也有所反映。 

  • 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响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数字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创业机遇和发展空间,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数字经济模式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在主体、领域和模式等方面呈现新特征新趋势。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驱动、数字平台支撑、数字资源优化等机制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但农民工数字技能和素养不足、城乡数字鸿沟、创业公共服务和数字监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数字经济赋能,应在数字化能力建设、农村数字化服务与资源均等化、农民工创业支持体系、数字监管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 让中国哲学说自己的话:做负责任的比较研究——访安乐哲教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安乐哲认为,西方学界翻译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一直受到无意识的基督教框架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同于以往的翻译方式,安乐哲和合作伙伴提出了新的翻译策略并称之为“自觉性诠释”。其解释框架包含包括一个提供解释性背景的引言,一个不断发展的关键哲学术语词汇表,一个自觉性的解释翻译方法以及权威的中文关键文本。这种方式将文本置于其自身的语境中,是忠于原文的一种翻译方式。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安乐哲基于儒家伦理中的“关系”这一事实提出了“儒家角色伦理学”。他认为,儒家伦理强调关系的优先性,它排除了任何关于终极个体的概念;儒家角色伦理学反对一种概念上要求行为者与行为分离的非批判性的实体本体论;儒家角色伦理学重视身体在实现个人身份和完美行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身体是人类行为得到滋养和成长的根或干;儒家角色伦理强调了道德创造力在完善思维和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儒家的角色伦理并不与德性伦理学或任何其他伦理学理论竞争,而是一种抵抗理论与实践分歧的道德生活愿景。基于此,安乐哲认为儒家角色伦理是一种推崇尊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价值观,为超脱具有零和性质的人类生存困境提供了对策,是应对当前国际社会个人主义盛行的有效方案。

  • 2011—2020年中国青年就业研究述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非常关注青年就业问题,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有代表性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青年就业状况、青年就业的影响因素、青年就业的促进对策和青年创业四个领域,总体框架完整,研究成果丰富。青年就业状况及质量的差异较大,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并带来不利影响;市场供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青年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宏观政策影响市场环境、约束用人单位和广大青年的行为;青年就业的促进对策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控等方面;青年创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全面,存在创业技能不足、创业资源不足、创业服务不完善的问题。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青年的概念界定标准不统一,弱化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定性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尤其是动态追踪调研;调查范围小、样本较少、代表性不强。未来,青年就业研究要规范青年的概念界定,完善学术研究方法,增强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 宋代宗庙荐新祭品刍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08-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开宝通礼》虽沿用《开元礼》所载荐新祭品之制,实际上宋初宗庙荐新只行荐冰之礼,直至景祐中定荐新祭品为二十八种,元丰中又重定荐新祭品为二十七种,《政和五礼新仪》沿用元丰之制,并吸收了荐蒲时间的变化,南宋则沿用政和以后荐新祭品之制。宋代荐新祭品的来源,由有司供给、园苑生产、市行收买和神主所在州军应付等渠道构成,其中园苑生产和市行收买是宋代宗庙荐新祭品的主要来源。在选定荐新祭品和四时新物荐享时,是否合礼义与应时宜是宋朝君臣决策的基本原则。同时,保持荐新祭品的新鲜与洁净,也是宋代宗庙四时新物荐享的重要准则。在这一制度调适及其实践的背后,体现了宋代君主事亲以孝的内心诉求和教化风俗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