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躁动的霸权:美国极右翼政治运动及其影响

    分类: 政治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近年来,美国极右翼政治运动愈演愈烈。极右翼政治运动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重大威胁,进一步加剧其内部的不稳定。美国极右翼政治势力不断壮大,主要由国内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族群矛盾加剧、政治传播手段变化、政治制度顽疾难除等因素所致。美国极右翼政治运动注重向外扩展自身影响,与欧洲等地区的极右翼政治势力紧密勾连,力图编织极右翼政治运动国际网络。美国极右翼政治势力仇华反华情绪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关系的稳定。

  • “双碳”目标下中国环境立法的协同路径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环境立法应作相应调整,实现从污染防治到降碳协同的范式转换。当前面向“双碳”目标的环境立法存在数量不足、位阶偏低、内容不完整、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应当转变环境治理思路,以环境质量为环境法直接管制目标,从污染防治发展为满足人民对优良环境的更高期待。同时,加快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加强各现行环境单行法的协同立法,丰富立法数量,提升法律位阶,通过管制、激励、教育等多重手段来调控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落实“双碳”目标,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 全球化变局下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一、二波全球化是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第三波全球化,则是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进而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建构的全球化。全球化变局下,奈格里式集资本、技术与网络三位一体的“帝国”观日渐式微。主权民族国家的复兴,尤其是美国的帝国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紧张。面对全球化变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并赓续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基础,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建设。

  • 比类: 汉语思维与传统文学批评的过程性特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比类即古人谈艺论文时常随文取便,援引与文学无涉的领域描述创作鉴赏过程,并用多领域概念展开批评的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或批评方法,更是由汉语造字时的跨类联想所决定的普遍言说方式和致思模式,清代小学家戴震便将“六书”中的比类视为传统比兴批评的基础。因汉语与印欧语中种属明确、层级清晰的表述习惯有本质区别,为了整体把握比类的思维特质,有必要借助“精神科学”对语言与推理逻辑关系的反思,以确认所谓传统文学批评的“零碎散漫”“不成系统”并非缺点,而是更契合于体验过程性的特点,进而强调古文论的研究应回归立足“汉语性”的“总体史”和“过程史”,不再执着于体系建构的“观念史”。

  • 认知、信念与行动——由荀子论及儒家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一种好的道德理论必须能够有效说明道德如何激发行动,这一问题在荀子那里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知”如何激发实践的“行”。《荀子·解蔽》“知道”“可道”“守道以禁非道”的说法,从认知、信念、行动的关系角度看,“知道”是“行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知道”到“行道”还需要“可道”提供行动动力。人之所以会以“道”为“可”,前提在于“道”是“真”的;而“道”之所以为真,是因为“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性真理,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和评价性。一个人对“道”的认可,意味着对“道”心肯意肯的心灵状态,而这一心灵状态本身便具有激发人的行动的动机效力。在荀子以认知为核心的伦理学中,道德行动可以由作为信念的“可道”提供动机上的效力,这为儒家注重认知一脉的传统如何解决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思考。

  •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 内在融合与促进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兴起于西方,随后不久就引入到中国。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深厚土壤则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因此,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起步就不是对西方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本刊约请9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马克思大学时期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及其诀别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3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

  • 从圣王到圣人 ———从孔子作《 春秋》 看孔孟的人格建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 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第十三章重难点问题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三章专题讲述“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是首次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单独设立国家安全章。强调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特色。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本章应着重讲清楚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现实针对性与核心要义,讲清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逻辑及其对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方法论意义,讲清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蕴。

  • 释“ 滚做”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制义修辞形态受到命题方式、经学观点的直接影响,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文章风尚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乡、会试制义文的命题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冠冕正大、语意完整到逐渐出现语意不完整的小题的变化过程;而经学思潮方面则出现了对朱熹集注持审慎态度的经学观点,这些都对制义修辞产生直接影响。“滚做”是一个制义修辞术语。它既是对文章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晚明科场命题方式的回应。它初现于嘉靖时期,盛行于万历时期,并在清代制义写作上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深入概括。它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晚明以来制义文的美学形态,也呼应着时代的审美思潮。

  • 《文心雕龙》“神思”“风骨”之意涵与《神思》至《总术》之结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1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 时空与社会科学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 世界政治的早期经典作品非常重视时间的重要性,但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影响下,近几十年来世界政治的大多数研究只是所谓的“快照”而非“影像”,轻视甚至忽视了时间维度上的差异对政治结果的影响。随着“找回时间”智识运动在社会科学中的兴起,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世界政治中的时间维度。如何看待世界政治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如何将时长、时速、时段、时序、时机等描述时间性要素的概念用于对世界政治形态的刻画?如何将正反馈、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等时间性机制用于对世界政治动力的揭示?为了探究这些重要的问题,我们约请10位学者从学科、理论和实证的不同层面进行了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在重新发现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对世界政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关于建构国际政治经济学自主 知识体系的思考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兴起于西方,随后不久就引入到中国。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深厚土壤则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因此,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起步就不是对西方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本刊约请9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新发展三角”:国家能力、制度 基础和社会经济政策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国家能力、制度基础、经济和社会政策共同构成了“新发展三角”,而新发展三角是理解时空下不同经济体表现的有力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国家能力有四个大的维度: “强制能力” “汲取能力” “行政能力-Ⅰ” 和“行政能力-Ⅱ”。“行政能力-Ⅰ” 可以认为是“递送能力”,“行政能力-Ⅱ” 则包含了“信息能力和领导力”。本文还讨论了度量国家能力的四个维度,并进一步讨论了在实证中如何理解新发展三角面临的诸多挑战。

  • 中国行政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文明的维系需要知识体系支撑。中国政府文明逾越了千年历史,形成了自身的行政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既散落在中国各朝代的史书之中,如 《史记》 《汉书》《资治通鉴》与 《贞观政要》等,记录着帝王之功过、文武百官的臧否以及历代的典章制度; 又长存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当政者的意识之中,成为日常行政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隐匿的行政知识才是中国公共行政最好的研究对象,不必去批判西方所言的当下行政理论的缺乏或学术的危机。在各学科均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对学科的知识进行历史系统的回顾,找到规律和出发点,提炼出知识体系是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

  • 全方位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们对中国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一些理解,不仅需要理论化,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知识化。“理论化”是我们去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概念体系,那就意味着完成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把这套概念体系知识化,就是让它转化成我们的知识框架可以接受的一套新的知识。

  • 巨变时代的世界政治研究议程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从世界政治范围看知识体系的意义。第二,我们的政治外交知识体系。第三,怎么通过改造和创造来推动巨变时代世界政治知识格局的变动。

  • 危机时代的学术与政治——韦伯百年祭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受 “中国问题”的牵引,中文学术将韦伯纳入视野,至今已经历了两个阶段,即 20 世纪 80—90 年代 “经济韦伯”阶段; 2000—2010 年的 “社会韦伯”阶段。2020 年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年份: 适逢韦伯去世百年,而韦伯时代德国的政治处境,与中国目下的政治处境形成耐人寻味的呼应。韦伯的政治关怀,将我们的视野不断拉回到 20 世纪的转捩点上,提醒我们将百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考量。可以想见,中国学人对韦伯学术的理解和体认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政治韦伯”阶段: 学术工作的 “道德责任”、政治家的责任伦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领袖民主制、文人墨客们幼稚且华而不实的政治想象……继柏拉图、奥古斯丁之后,西方精神传统因韦伯而别开生面: 学术需要温良敦厚,政治必须成熟稳健。2020 年,将是我们全面检省百年 “政治中国”,重新审视千年 “文化中国”,真正走向文明自觉的全新起点。这应该是 “韦伯百年祭”的核心命意所在。

  • 复线性的成长:新中国国家建设的经验、特征与重大挑战——一项历史政治学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有关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充分的历史政治学 “时空素养”。在对以往知识谱系中,不少学者是以线性发展的思维模式来套用和理解,然而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是在一个充满矛盾的、非逻辑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中展开的。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存在国家与政党、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军队、政党与军队、国内与国际、中央与地方、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等多条线索,各种线索交织在一起并还处于重构过程之中,体现为复线性特征。其次是共时性特征,国家建设表现为空间上的时态分殊和时间上的时态叠加,不同地区因发展差异分别 “占据”着不同的 “历史”,政治发展在中国场域下呈现出并起状态而非线性式继起。复线式与共时性反映了量子纠缠的特性。我们可以把中国国家构建活动看作是一个量子场的运动,里面有彼此联系的能量场,有着多对的 “量子式”纠缠,这些变化构成了目前中国国家构建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从中国发展经验与发展动力来看,有三个方面可以应对复杂性情势的挑战,一是需要存在一个中心来化解 “量子纠缠”,即坚持 “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 “政治势能”; 二是需要地方政府与基层社会的创新性;三是在中国国家构建的未来图景中,一些主观性因素如人的作用应当再次被重视。在中国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三维框架下来审视中国的政治发展。

  • 帝国、政治与哲学——柏拉图与修昔底德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在西方精神大传统中,始终存在两种小传统的对峙和张力: 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历史、哲人与城邦、哲学与政治……哲学以探索本源性 “真理”为职志,政治则以城邦公共事务为取向。在古希腊早期,两种传统尚能相互容摄,而随着伯里克利的去世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帝国的覆灭,以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死刑为标志,哲人与城邦、哲学与政治从此渐行渐远,进而分道扬镳,终成势不两立之势。本文以柏拉图和修昔底德相关著述视野和理论关怀为轴心,缕述政治与哲学内在张力的历史基源,从而为汉语知识界认识西方进而反思自身的处境和使命提供某种可能的进路。柏拉图妙笔生花,曲尽其美,为哲学辩护,为哲人的生活方式辩护; 修昔底德深沉委婉,以如椽之笔,为政治辩护,为帝国说项。作为西方精神大传统的两位思想巨擘,柏拉图与修昔底德,分别承载着哲学与政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两种取向构成的张力塑造了西方传统向现代变迁中的诸多最为紧迫的关键议题。如何面对学术志业与帝国事业的结构性张力,不仅关涉对西方大传统本身的重新认识,更牵涉身处 “大政治时代”中国智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政治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