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方案: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政策供给特征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健康第一,体育为基。研究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政策供给特征,优化青少年体育政策供给与执行。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研究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政策的历时变迁、量化阐释和供给特征。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历经了发轫、规范、优化和提升4个发展阶段,面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政策体系建设的挑战。结合政策供给特征分析框架发现,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系统失衡,环境型政策工具场景缺失,需求型政策工具机制不强。研究建议:重塑政策体系打造青少年体育政策供给共同体,创新政策工具建设多元化政策供给体系,提升政策效能构建良性循环的政策供给机制。 

  • 制造灵活性: 数字治理的组织生态及其制度环境——基于 M 省 A市的实证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何以成为人才高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既是山东也是全国的人才高地。在录入《山东历史人物辞典》的魏晋南北朝历史人物中,临沂人占比接近60%。这一时期的临沂籍人才表现出人才密集、杰出人物多、以家族式集团出现、文化领域人才多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良好的社会条件奠定了人才盛出的社会基础,二是文化教育在世家大族中传承不坠,三是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维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 图像的力量 ——兼论存在论视野中读图时代的本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存在论视野中,图像的本质来自于存在形成的过程,有三种等级的存在方式:混沌、已在、由混沌向已在的变化,而图像的本质在于:它是混沌这一等级的存在向已在这一等级的存在变化的方式。在图像这一变化方式中保存着将混沌向已在变化过程中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使图像保存了存在形成的真理。图像的力量来自于存在真理的力量,它是一个吁求结构,对遇到这一图像的此在有一种统治权。因此,读图时代的本质是一个重估传统、新的传统正在生成的时代。

  •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地方政府征管行为的影响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基于 2012—2022 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全国统筹初级阶段的中央调剂制度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中央调剂制度对地方政府征管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央调剂制度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管强度,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后,基金缺口地区存在“压力缓解效应”,基金盈余地区存在“基金收益受损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压力小和老龄化程度低的地区,中央调剂制度对地方政府征管强度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严征管和降费率改革在中央调剂制度与地方政府征管行为之间发挥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为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供了经验依据,对增强地方政府征管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 江山之助:晚清汉魏六朝诗派中的地理因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湖湘派是晚清拟古诗潮的重要代表。其中又区分出汉魏六朝派、中晚唐派,则是从时间维度上来思考诗歌传统发展的内在轨迹。但这种命名容易忽视诗人学习取径的多样性,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实际。就创作来看,前人的拟作或所谓的复古主张,主要依据诗歌的形式因素,比如掌握格调、声律等等,而山川作为一种客观地理条件,亦可纳入此范畴,以开拓拟古的一条途径。此外,晚清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迫使朝廷重新审视国家疆域。而湖湘一带多山川,地理形势复杂,他们中的部分吸纳西方知识,将舆地考据带入创作之中,促成诗歌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山川景观不仅是诗学建构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诗人藉此学诗的媒介对象。受地理景观与时代经世思潮的交互影响,文人以诗歌陈述山川,勾勒地图,体现出空间认知的更新,有助于激发民族忧患意识。

  • 陈栩与清末民初的东南诗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二十世纪初年,《消闲报》以专栏广征翰墨,文人踊跃参与,逞才斗艺,形成声势浩大的“纸上唱和”活动。陈栩以课题《筝楼泣别图》《筝楼聚影图》征诗,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造成《消闲报》的全盛时期。文苑刊露的“无名氏”大量唱和之作,风格绮艳哀婉,体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色。陈栩的创作、诗论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别创新疑雨体,风行一时;推崇性灵说,显示了袁枚在清末民初东南诗坛巨大的影响力。通过《消闲报》的征题、和韵,这为陈栩奠定了广阔的人脉基础。在1906年,他顺势创办《著作林》,以选本、别集和诗话的形式存人存诗;同时组织文社,评点课作,网罗南、北骚坛健将,从而成为东南文坛的领袖人物。总体来看,这批文人群体,喜以文字为戏,理论建树不大,但曾存在于历史之中,而随着报刊文献的挖掘,表明他们是近代诗歌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海上游戏场与旧文人现代性体验——以大世界为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作为海上摩登建筑的典型代表,大世界是全民游艺性质的公共交际场合,制造了现代意义上自由、平等关系。这种建筑的产生,传达出“工作+娱乐”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让时间上的体验被延展。“夜游”成为人们的新生活观。大世界建成之初,即发行有一种日刊《大世界》。它聚集了一批旧派文人。通过征诗、唱和、论说,旧文人追求一种“日常现代性”,将大世界打造为文士风雅、教化之地。大量新奇的东西,也给旧文人群体的诗文创作带来诸多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世界是新、旧参杂的。这也说明近代都市之中,仍然活跃着很多半新半旧的文人。这些人一部分是来自其异域他乡,暂时寄迹海上,成为都市中的“游寓者”。通过游戏场作为中介,他们感知、体验着现代性。关注他们的创作、都市生活,有助于重新审视都市性进程。

  • 异域新知与晚清诗界革命中的情感体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诗界革命的发生,深受西学新知的影响。其中关于身体、情感与人格的研究,通过译介传入国内,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诗歌抒情方式的变化。作为以报刊聚合的文学团体,一系列事件引发的情感共鸣,表明诗歌不仅可以言情,甚至还可以传情。它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介入公共领域之中,增强了诗歌“群”的功能。这是诗界革命产生的媒介性力量。此外,新知的获取不仅在于书籍(或报刊)的阅读,身临异域得到的观感经验,亦能转变主体的位置。跨域行旅引发的情感体验并不仅限于怀旧、创伤,还包括对异域物质文明的惊羡、欣赏、崇拜,以至超越了对制度、思想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个体发现自我,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民族共同体。促成旅行的动机也可以被视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实践。在强烈的民族情感驱使下,文人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现代性反思,探索民族未来。这些表明,诗界革命于新名词、新意境、新理想外开辟了“情感革命”的主题。

  • 补说西周金文句首“? ”字用法——兼与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商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西周金文句首的“?”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 ”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看,读“ ?”为“且”也不可信;又据《尚书》以“嗟”或“咨”等开头的常见句式,能够反证杨树达“叹词说”是正确的。此外,“句首”之“句”的定义当为具有完整句意的句子,而非分句。朱文所引用之10例金文铭文,并非都是严格的句首“? ”字之句式。

  • 司法裁判中情理的规范性转化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情理兼有事实性与规范性。在传统司法中情理具有法源意义,在现代司法中情理不具有裁判依据效 力。在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环节,法官的情理考量皆可作为裁判理由以建构裁判规范。诉诸情理是实现裁判可接 受性的必要途径,积极修辞是情理表达尤其是激发情感认同的特殊修辞策略。裁判文书修辞诉诸美好持久的感情 比诉诸短暂丑陋的感情更为可取。情理表达的修辞策略需与特定案件的性质、修辞目的相适应,情理考量的结果 应与现行法实现规范融贯。在裁判规范的建构与表达过程中,情理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了规范性转化,推进了“合情 合理”裁判的产生。

  • 数字法学的理论品格与学科定位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4 合作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摘要:数字法治文明除了延续工商业法治文明强调的民主、合作、平等、信用、法治等核心要素 外,还强调把现代制度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科技伟力转化为法治伟 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不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新颖性,而在于其是否具有相对独特的理论信念、 概念范畴和学术命题。数字法学的理论信念主要包括对数字向善的坚持、对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捍卫、 对技术权力约束理念的信守和数字思维的运用等。数字法学的概念范畴包括本体论范畴、价值论范 畴、运行论范畴和方法论范畴这四类。数字法学正在从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逻 辑环节和理论论证、标志概念和术语革命四个方面形成一系列的学术命题。数字法学的学科定位主要 包括学术意义上的学科定位和功能单位意义上的学科定位两个层面。

  • 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正当化限度及应对路径——以轻罪时代为背景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轻罪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前科制度更凸显出诸多弊端,亟待作出调整。只有厘清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和正当化限度,才能对前科制度的现状进行检视,进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前科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人身危险性已是共识,其存在的理论根据应是充当前罪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客观考察评估机制,其性质为保安处分,属于与刑罚相并列的犯罪的法律后果。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和性质决定了其正当化的限度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责自负原则、比例原则等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的前科制度明显有违前科制度的正当化限度,需要从废、调、补这三个方面来采取应对措施,即废除一些完全缺乏正当性的前科制度、对《刑法》第一百条进行合理调适、增设前科消灭制度。如此,方能满足轻罪时代的实践需求。

  •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新释论 ——兼论“有子似孔子”的儒学史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的阐释史可梳理成汉儒训“因”为“亲”、唐儒训“因”为“承”、宋儒训“因”为“依”、清儒训“因”为“姻”四条脉络。《孔子家语》和《说苑》中孔子关于忠、信、恭三德的论述,与《论语》本章有子的言论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涵上都非常接近,其中“亲交取亲,其忠也”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可以互释互证。同时,《孔子家语》和《礼记》中孔子关于“亲友”关系的论述“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也可以与《论语》“因不失其亲”相映证。儒学史上素有“有子之言似孔子”的典故,使得《论语》此章有子的言论与《家语》《说苑》《礼记》中孔子的言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先秦两汉的叙说中,有若的形象从言论道德似孔子转变为形体相貌似孔子,这可能牵涉到孔门弟子的内部分歧,是儒家后学出于门户之见对有子的贬低和抹杀。总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本义应该是指向亲友关系,意思是:亲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维持好,也是值得宗敬的,因为这是忠德的表现。

  • 论地方立法程序运作机制及其保障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地方立法程序专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一系列步骤,其在“不重复”“不抵触”与新《立法法》增加的“区域协同”原则下需要兼顾民主立法与 科 学 立 法 的 双 重 价 值 标 准。根据提案、审议、表决、公布等不同阶段,相配套的运作机制如过滤机制、顺序机制、立法调研机制等能够保障地方立法程序的科学性或确保地方立法程序民主性。但地方立法程序运作机制更多是应然意义上的,实然意义上的地方立法程序存在着诸多问题以 至 于 难 以 充 分 满 足 参 与 性、协 商 性、合理性的要求。完善地方立法程序不但要从增强程序规范的操 作 性 与 增 加 规 范 供 给 入 手,还 要 实 现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在运作机制上的互联互通,最后还需要为地方立法程序设定硬性的标准,提升程序的强制性。

  • 刑事证据规则的三种作用方式

    分类: 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刑事诉讼是一个证据生成、收集、移送、运用的过程,立法者基于一定正当理由对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信息进行了限制。刑事证据规则本质上是一种证据信息的约束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准确事实认定与保障其他价值的统一。刑事证据规则的约束作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审判证据规则,在审判阶段对证据提出、运用进行规范;二是审前证据规则,在审判前对证据信息的生成、收集、保管以及审前运用等进行规范;三是将审判前和审判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权利保障的方式实现对证据信息流动整个过程的规范。这三种作用方式根植于不同的诉讼理念,具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缺乏统一的立法思路,需要进一步完善。

  • 空间治理的现代化:空间生产与社会治理的嵌合与统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空间有效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重要方面。因空间生产内含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三 个维度的内在张力,使得空间治理呈现对抗式与冲突化的研究侧重。现代化空间治理还需以中国特色和事实为 准,从价值—过程—结果三个维度实现空间与治理的并轨,并以主体嵌入和过程融合的嵌合视角,对空间治理中职 能超载、关系异化和日常消退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空间载体建设—空间形态重塑—空间体验优化 的路径探索,并进一步提炼出空间形塑—形神兼备—情理皆具的空间治理逻辑,以期增强空间治理的学理关怀与 实践反馈。

  • 天人合一:逃离空间胁迫,回归时间本体 ——电影《无依之地》的生命游牧政治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电影《无依之地》讲述了一个在金融危机中失去了一切的老女人寻找生命意义进而获得自我救赎的故事。影片将特色锁定于记录风格的场景设计、艺术化的剪辑叙事、富有寓意的视觉冲击,调动出浅淡隽永,却又深入人心的情感,展现了对生命严肃反思的直觉。文章结合柏格森、列斐伏尔、海德格尔、德勒兹以及宋明理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无依之地》中展现的直觉革命,即通过直觉逃离空间胁迫,回归时间本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展现生命游牧的情怀。

  • 场域理论视域下山东黄河档案编研工作探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8-19 合作期刊: 《档案学刊》

    摘要:黄河档案编研工作是追溯黄河历史、弘扬黄河精神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黄河战略,探究黄河档案编研工作提质增效的发展向路,文章基于对山东黄河档案编研现状的调研分析,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研究坐标,把握山东黄河档案场域内部运行机制,剖析编研工作主要行动者在资本和惯习上的缺位,从内部资本培育、外部资本吸纳和内外惯习平衡三个方面提出山东黄河档案编研工作的未来走向,通过战略性和系统性思维促进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 产业数字化驱动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7-2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产业数字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标志,也是推动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民俗文化创造力发展现状,深入挖掘、构建、留存民俗文化样态演变过程中的母本、母题以及文化符号、图式、形态的基因数据库ꎬ研究当下中国民俗文化创造力健康、和谐、高效传承发展所遇 到的产品创新及新媒体内容服务建设出现的问题ꎮ 未来通过产业数字化技术平台驱动技术路径、内容路径和跨界路径三个方面ꎬ促进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并搭建民俗文化意象和工艺的资源谱系,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中国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的实现路径。首先要突出文化内涵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精神,深化民俗文化的产业数字化支撑;其次要倡导民俗文化生产企业秉持中华造物精神、工匠境界、匠人态度的文化理念;最后在国家层面要引导全社会参与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ꎬ让人民群众了解和喜爱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