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政策实践中的政府动员与民情回应 ——基于鄂东S镇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证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政府动员是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重要治理方式,但“乡村建设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困境及其发生逻辑仍然有待探索。立足于制度与民情的互动框架,以鄂东S镇人居环境整治为例,揭示了基层政府动员的过程、策略及其结果。研究发现,农民群体维系公私边界的日常生活惯例与政绩导向的压力型体制之间存在目标张力,引发了公共政策的消极参与;政府动员虽然试图激活政党伦理下的集体主义传统,但无法协调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价值张力;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农民群体具有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倾向,但与公共政策的项目化运作之间存在行动张力,最终促使动员策略“遇冷”。上述三重张力共同形塑了政府动员低度响应的政策结果,应从建构弹性兼容的政策网络、培育主体参与的公共精神和重建文化正当性等方面提升政府动员的有效性。

  • 积极抑或消极: 基层治理中的干部污名、公共服务动机和行政绩效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引领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干部污名对基层干部素质的威胁在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因而基层干部的“去污名化”理应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命题。当前学界对干部污名的影响机理及其化解策略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宏观理论层次,而这一系列理论是否成立仍有待验证。综合“压力应对”理论和自我认知评价理论,基于520名基层干部及其直接上级的两阶段匹配数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干部污名感会使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受损,致使其行政绩效受到影响;积极型干部污名化解策略会降低干部污名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负向影响,消极型干部污名化解策略则会增强这一负向影响。本研究从污名化解的策略视角丰富了干部污名的作用机理研究,进而夯实了干部污名研究的理论基础。另外,本研究结果对被污名化的基层干部选择何种化解策略、提升化解能力有重要的实践启发。

  • 大学生AIGC虚假信息甄别行为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3

    摘要:摘要:[目的/意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正逐渐呈现出重塑内容创作生态的趋势,AIGC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迷惑性强,大大增加了甄别难度,侵蚀公众信任。高校大学生作为AI技术的主要受众之一,对AIGC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熟悉度,因此对大学生群体甄别AIGC虚假信息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对提升大学生AIGC虚假信息甄别能力,扩充和延伸高校现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获取研究语料,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进行观点归纳。选取14名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进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自下而上归纳出影响大学生群体AIGC虚假信息甄别行为的16个子范畴,并聚焦为个人因素、信息因素、情境因素3个主范畴,构建大学生AIGC虚假信息甄别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 AI素养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甄别AIGC虚假信息的意识;认知负荷过重导致大学生缺乏甄别AIGC虚假信息的意愿;甄别过程的复杂程度影响甄别成效。最后笔者针对普遍反映的AIGC虚假信息甄别难点,从观察信息的外部特征、核验内容逻辑、反溯信息来源、查询元数据信息、使用AI检测工具5个方面介绍了AIGC虚假信息的甄别方法与技巧。

  • 骗奸”的法教义学阐释与强奸罪解释论的深化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以欺骗手段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俗称“骗奸”。我国《刑法》第 236 条没有明确列举欺骗手段,司法惯例认可特定情形的“骗奸”构成强奸罪,但司法惯例既不能说明“骗奸”为何能够构成强奸罪,也无法厘清能够成立强奸罪的“骗奸”类型。欲将“骗奸”行为归入《刑法》第 236 条,需要在解释“其他手段”时摒弃强制手段必要说和同类解释规则,同时根据法益关系错误说判断欺骗行为是否违背法益主体的意思,再根据性自主决定权的防御权属性厘清确实侵犯性自主决定权的“骗奸”类型。以“骗奸”为切口全面检讨强奸罪的解释论,有助于通过刑法解释的体系思考实现我国性犯罪立法的以简驭繁。

  • 适度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理拓展与必要限缩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被应用于诸多领域,亦对文化强国建设起着重要助力。文章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同层次的参与。然而亦需要承认,当前的技术发展亦面临不同维度的“内隐性”风险,涉及主客地位倒换、知识产权模糊和利益格局重构,均是对未来发展的客观隐忧。因此,在法治理念下基于秩序克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而进行功能拓展才是根本性道路,因此从秩序理念、秩序原则、秩序设计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予以针对性建议,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如何摸到“看不见的大象”:耐心资本助推农业强国的发展机理与制度实践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亦是三农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长期资本、战略资本的耐心资本,能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质量、可信赖的资本供给保障。随着百年未有之变局,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耐心资本以行以致稳的理念进入资本投资市场,从其运作机理来看,资本的投资主体、客体和内容均有所创新,其价值诠释蕴含普惠金融、数字和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和开放金融等多元金融资本,实现作用机制的创新。然而亦应客观看到,基于乡村现有软硬件设施和未来发展格局,还存在基础困境、制度困境、监管困境和利益困境,而从制度实践应对的方式来看,需要在金融发展权理念下,从基础制度、技术制度和监管制度三个方面予以完善,实现耐心资本助推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及转向。

  • 在家庭与性别之间:农村青年女性的“做女儿”实践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 彭罗斯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及其重要贡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跨国公司理论一直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在母国国内的扩张割裂研究,且多是静态研究,彭罗斯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可弥补这一缺陷。作为企业成长理论的提出者和跨国公司研究的先驱,彭罗斯认为对外投资是企业成长的自然表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在国内的扩张并无本质差异,且是动态演进发展的。从企业成长理论出发,在母国国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越出母国到东道国投资、在东道国国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可以统一于“三位一体”的、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中,中国和美国多家典型企业在国内外的扩张可诠释这一框架。引入空间费用和区位选择微观机制,企业成长理论可以一般性地、动态地解释公司在母国、跨国和在东道国的投资行为。

  • 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基于“文化工具论”的评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即各族群文化的互动演化趋势会怎样?马汉和亨廷顿认为这是“文化的冲突”,并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系统论证。但他们说的文化冲突其实既不是文化本身的相互冲突,也不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冲突,而都是利益之争的冲突。除此外是否还会有可以成立的文化冲突论?根据“文化工具论”的评析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只会出现在使用文化工具时仅有的两个特殊情境中,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趋势。相反,文化的融合才是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因为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工具的种类越多越好,于是,很多具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工具会从一个族群流入其他族群。也许有人担忧人类文化互动的融合趋势会消除族群文化的个性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人类文化不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通过文化工具论的评析可知,这同样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忧。

  • 《精神现象学》中的伪善问题研究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伪善作为黑格尔所重视的道德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中有着关键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书中涉及伪善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和阐释。伪善作为一种道德痼疾,其形成与发展涉及了《精神现象学》中的多个意识形态。通过梳理书中的论述,可以发现伪善实际上根植于自我意识,形成于道德意识形态,并在良心与优美灵魂的层面中完全显现出来。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论述伪善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黑格尔伪善问题的思想,从而为进一步认识伪善并克服它提供借鉴。

  • 新质生产力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运行机理与激励性法治回应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针。和美乡村建设可结合新质生产力,实现自我的新质建设、新质发展和新质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结合中国当前发展实际,科学的发展理论。文章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发展特征,归纳新质生产力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内涵、新建设和新价值,形成其发展逻辑。亦应看到,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桎梏、规则桎梏和机制桎梏。法治是新质生产力助推和美乡村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应利用激励性法治手段,以促进和发展为目标,促进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基于随机占优准则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医疗服务一直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掌握居民的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以利用有限资源较大幅度地提升医疗服务供给满意度成为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课题。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限资源投入最紧迫的用途获得效用最大,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占优准则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方法:首先,编写网络爬虫程序获取居民发布的对医疗服务供给质量进行评价的文本,使用数据挖掘模型从文本中提取出居民多样的医疗服务需求;其次,构建医疗服务领域的情感词典,使用情感分析技术计算居民对医疗服务供给质量的情感倾向;最后,利用随机占优准则构建医疗服务随机占优程度矩阵,比较得出医疗服务优化方面的优先排序,为改进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提供指导。利用好大夫在线平台的数据,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挖掘出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医疗服务质量因素,并能为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做出决策指导。在后续分析中发现,诊疗效果是居民最在意的医疗服务要素,作为案例的四家医院中有三家医院都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改进,而另一家医院则更需要在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能力上做出优化。文章所提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迁移性,为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 本科生跨学科考研现象解读——与理想学习者比较的视角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质量,本科生跨学科考研折射的学习问题不容 忽视。 基于对 15 名跨学科考研学生的深度访谈,通过主题分析与内容分析归纳其学习 投入的具体表征,并与理想学习者进行比较发现,其一,跨学科考研现象具有必然性;其 二,跨学科考研中存在“功利型”学生与“学术型”学生两类亚群体,其中“功利型”学生与 理想学习者的差距较大;其三,需要特别关注“非本意学习者”及学生的“逃避性投入”。 为此,应该通过本科教育制度塑造更多理想学习者,探索建立更为多元且科学的研究生 教育选拔方式,同时研究生教育环节应更加注重“学术型” 跨学科考研学生的个性化 培养。

  • 中学生数学知识经验融合 ·重构 ·创造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数学知识经验是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与源泉,是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及数学智慧的根本路径与着力点。引导学生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经验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数学知识经验具有成长、思想、体验、创造四重意蕴。中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生成机理如下:先有概念是生成数学知识经验的前置条件,意义融合、认知重构和知识创造是生成数学知识经验的核心理路,协同交互和动态调适是生成机理的运行方式。根据生成机理构建数学知识经验的培育路径,从而促进学习者完成自我数学知识经验建构的过程。

  • 辩证法的感性改造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以《哲学的贫困》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

  • “双一流”建设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双一流”建设政策成效评价的重要维度。文章基于2012—2021 年中国25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政策显著正向影响城市总量和人均GDP 发展,且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对东部、高财政性教育支出、高科技支出、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较大且显著,但对中西部、低财政性教育支出、低科技支出和人口规模较小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较小甚至不显著;该影响效应存在滞后性,在政策实施当年并不明显,到第二、三年后才显著体现。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性成就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出新时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理论,回答了新时代人权保障工作为了谁为了什么的问题。在“走自己的路”原则的指导下,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人权发展新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相统一,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权事业的进步,以及坚持以“法治”保证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之“源”,打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之“体”,推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之“用”。在推动人权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国内人权保障的内涵式发展,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人权斗争的主动权,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 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支撑,其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特点在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既是三个组成部分“一以贯之”的综合性,纵横交错“立体架构”的立体层次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践品质和时代内涵的一致性,也代表着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原理和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整体、关联、过程、动态的方法看待原理和问题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以一种透过不同组成部分进而深入到其关联以及这些关联之后的深层的逻辑的方法看待原理和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与系统观念之间内在的、辩证的互动融合关系。系统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其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把握整体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要以系统观念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观念能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方法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