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力商品问题讨论综述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1-04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 门围绕着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 中劳动力是否 商品, 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商品化与按劳分配关系、劳动力商 品化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关系和劳动力商 品化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等问题展开了新的讨论。

  • 县域中学如何做好育人“大文章”?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为切实达成劳动育人目标,山东省海阳市育才中学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寻找开展劳动教育的小切口,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和评价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是立足生活实际、关照技能训练,让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体化;二是开启多元学习路径,通过角色体验、实践活动、项目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多样化;三是聚焦劳动素养,以“表现纪实+平台展示”“意义理解+动机剖析”“实验设计+思维碰撞”等不同方式开展多维评价,让劳动教育评价综合化。

  • 《资本论》潜在界分的内在性、外在性及其内蕴一般机理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资本论》及其手稿基于人的类本质要求,把劳动潜在界分为内在性劳动、外在性劳动环节。前者即劳动者在精神中,为改造劳动对象供给根据与精神动力保障的劳动;后者即基于前者生产预期产品的劳动。二者纵向贯通并相互构成,显现为自由属性与必然属性两个层次。完整和持续演进的劳动展现为四个递进性阶段:以生产改造劳动对象所依赖的精神保障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显现为三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内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改造劳动对象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显现为两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外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物化劳动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显现为无地位差别的内在性、外在性劳动凝聚成的物化性劳动形态,这三阶段递进性展开,构成一个劳动周期;以上下劳动周期继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阶段,显现为跨周期性内在—外在融合性劳动形态。上述四阶段递进性展开,共同构成内、外在性劳动内蕴的劳动一般机理。内、外在性劳动范畴及其内蕴劳动一般机理的出场,启动了唯物史观双重转向进程,深化了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认识,超越了传统脑体分工理论,促成了劳动理论传统资源创造性整合。

  • 人工智能时代价值论再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价值创造与实现条件的深刻变化推动劳动方式重塑和价值形式变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并没有过时,劳动者的活劳动依然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仍占有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强化了资本的两面性。要积极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坚持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辩证认识资本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作用。

  • 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演变及其理论效应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劳动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劳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在与手-身体、技艺和工具相对应的生产阶段,物质生产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主体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两者在形式上是重合的;而一般智力与劳动也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传统技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化,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加入生产过程之后,劳动不仅与一般智力分离,也与物质生产过程区分开,逐渐沦为生产过程的一个次要环节。到了自动化生产阶段,生产过程已经成为“零劳动”过程,这也引发了劳动价值论和自动化生产的“悖论”问题。但自动工厂中的“零劳动”只是意味着直接劳动趋于零,并不能由此否认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机制,自动工厂依然会以一般利润率的方式从社会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平均利润。因此,自动工厂不仅证伪不了劳动价值论,反而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只有基于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分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社会基础及其本真内涵。 

  • 流动农业工人:概念特征、经济动态与理论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 流动农业工人:概念特征、经济动态与理论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有助于明确努力攻关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劳动者、更新新型劳动资料与拓展新型劳动对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系统梳理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定量研究方法,并将其划分为三大类:指标评估法、社会网络法、文本挖掘法,对比分析每种识别方法的优缺点,总结提炼现有识别研究整体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研究分析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结果/结论]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阻碍,为此,可通过建立动态识别指标体系助力新型劳动者的培育,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新型生产资料的更新,通过设置产业发展基金助力新型劳动对象的拓展。

  • 大概念视角下初中课程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基于大概念视角实践初中劳动课程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推进初中劳动课程、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对此,首先,明确大概念对初中劳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梳理初中劳动课程所涉及的大概念;最后,提出基于大概念开展初中劳动课程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相关模型与基本路径。通过研究,为帮助一线初中劳动教师围绕大概念开展劳动课程项目式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 力成本上升与企业创新:负担还是赋能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需要厘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为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利用2007-2022年中国沪深 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均呈倒 U型关系。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影响企业投资、劳动力雇佣和利润率作用于企业创新。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创新的倒 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高效率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促进效应,低效率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

  • 小农户自发农业去过密化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探究小农户在“去过密化的‘转折点’”如何自发应对,基于云南省凤庆县马庄村实际案例,以小农户的劳动过程为研究视角,归纳了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小农户据此制定的作物搭配策略、生产节奏配置和劳动力投入方案,以及小农户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客观条件变化所作出的调整。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在小农户各项禀赋条件中居于核心地位,“快速增长的城镇化和非农就业”是促成中国农业生产进入“去过密化的‘转折点’”的关键变迁事件。在此背景下,小农户在“去过密化的‘转折点’”的自发应对,集中表现为其在农工商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调动。

  • 以劳育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使命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者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劳动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耦合性,具体呈现为在实践方面相互成就、在价值方面相互契合、在精神方面相互促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劳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性视角、整体性格局与文化性内涵,劳动教育的内涵、实践与价值得以丰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方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物质保障、精神支撑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 大学生观念对职业成熟度的即时与长时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通过间隔一年、持续两年的调研,利用交叉滞后分析,验证劳动观念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即时与长时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随年级增长而增强,职业成熟度随认知发展而提升,劳动观念与职业成熟度具有即时正向关联,劳动观念可以长时预测职业成熟度。为助力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形成高水平的职业成熟度,提出四条教育建议:一是与时代同行,营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二是与素养共育,设置观念为本的课程体系;三是与生活呼应,创设真实饱满的劳动情境;四是与职业融通,建立多元协同的实施体系。

  • 元宇宙数字范式、法律风险及其规制 框架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东方法学》

    摘要:技术赋能元宇宙的生成与发展,构筑人机交互、数字孪生与虚拟架构的工作场景,劳动媒介经由互联网、物联网到身联网的变迁,生产方式向数字化、虚拟化与科技化转变,劳动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的数字世界。 元宇宙虚拟空间通过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实践逻辑的路径对劳动范式进行了新的变革,在劳动数字化、虚拟化的过程中,带来正的有用性的同时裹挟着不同层面的法律风险,冲击着传统劳动范式,特别是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下劳动者保护的法律参照系数与格局。 为了进一步保护虚拟工作场景中劳动者的权利,需构建与元宇宙规制框架、虚拟工作场景等适配性的法律矩阵,平抑元宇宙劳动者的法律风险,为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提供规范支持。

  • 新时代中学教育 STEAM 课程实践研究——以南开两江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南开两江中学校将 STEAM 理念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 5 个核心要素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全过程,利用学校软硬件优势,构建以“甜甜圈”云端农场为核心辐射点的劳育课程,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整合性、开放性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学校探索劳动教育新规律,使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动促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培养出新时代自信阳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 寻根问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当代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终极性与社会主义建设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功能上重视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多样化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势利导和灵活多样的有机统一,在教育保障上要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遵循、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实现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 中国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 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基于2000~2020 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7.447 亿人降至2050 年的5.659 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 年达到峰值7.529 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 年降至6.431 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 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 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 关于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述评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对培育时代新人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当前学界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当代价值、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获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历史生成的体系和范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梳理和分析近年来理论界关于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和展望,有助于为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 科技创新视角下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 OECD 面板数据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 使用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人口负增长的 24 个 OECD 成员国 1965—2021 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发现,整体人口 数量下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显著抑制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具有 调节效应,可以有效减弱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短期型人口负增长情况下,人口数量减少 与经济增长关联性不大,但长期型的人口数量减少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显著压力;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更显著。 建议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的方式应对人口 负增长、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难题,并从“生育”“养育”两方面着手减缓老龄化的冲击,多举并用,缓解人 口负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建构与演进逻辑——以企业契约关系为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枢纽,国有企业改革是该枢纽中最为核心的理论构成。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三个命题出发,传统国有企业的非契约关系即人格化资本缺失与劳动力产权缺位问题成为国有企业效率困境的关键诱因,回归“企业一般”的双层劳动者契约重建工作相应成为中国微观—宏观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历经三阶段改革探索,改革任务在国有企业效率提升中发生转换:由着力增进营利效能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增强核心功能,进而对打造兼具“营利—公共”双重职能与“行政—市场”二元机制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提出改革深化的现实要求。基于体制型契约与市场型契约的具体特征及异质功能适配性,改革深化要求劳动者契约实现混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