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不能满足于跟踪性、评介性研究,必须 思考中国心灵哲学如何走向世界、为解决心灵哲学的世界性难题发出有中国气派的声音进而在国际心灵哲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和面临的瓶颈问题为我们在国际心灵哲学的协力攻关中抢占学术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挑战和机遇。要在心灵哲学的解题活动和出路探寻中奉献中国智慧,首先,必须对已有心灵哲学研究进行把脉,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其次,要坚持本质认识的一般原则和程序,先尽可能全面地考察心理个例及其性质,尽量不遗漏心 理样式和个例尤其是典型样式,然后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逐渐推进心理本质的认知;最后,加强对心灵的本体论研究,特别是在表述心理现象时存在的概念真空进而通过概念革命完成合适的范畴体系建构,是突破心灵哲学发展质量 不高这一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03
摘要:[目的/意义]运用GIS技术分析诗人时空分布特征并展开多维度知识挖掘,在有效践行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为学者研究对应历史时期的地域差异、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在对唐、宋、元三朝诗人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元数据抽取、处理、对齐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度+五方面”的数据分析方式挖掘三朝诗人时空分布结构特征。[结果/结论] 首先,古代诗人热点分布地区有四个:川蜀地区、江浙地区、江西福建地区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与所处朝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基本一致;其次,由唐至宋诗人籍贯呈现由中原地区向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迁移,由宋至元诗人籍贯在东南地区聚拢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呈现小幅北迁的趋势,是对传统人文经验的补充;最后,唐宋诗人离群地点和热门地点的出现一般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贬谪、升迁,政治中心区是诗人进出的热门地点。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03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构建海外流失古画的人物关系网和流转关系网系统追踪和理解古画的国际流转历程,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扩展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方法/过程]以《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为研究案例,运用HuggingFists抽取具有共现关系或流转关系的人物实体、画作实体、地点实体等要素,运用Gephi和UCINET分别构建人物关系网络和流转关系网络,通过量化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网络拓扑特征、人物中心性特征、结构洞等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结论]在基于海外流失古画的人物关联关系网中,参与更多次题跋、创作、转手工作的人物节点更倾向于处于网络核心位置,梁清标、仇英在任务关系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较多,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和网络控制能力;在基于海外流失古画的流转网络中,66幅海外古画主要流入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其中波士顿博物馆主要经过国外收藏家转手流向海外,王季迁、杜伯秋、梁清标三人分别在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为核心的流转网络中占据重要作用。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9-29
摘要:[目的/意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载体,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有组织科研团队负责人个人履历信息与科研产出的关系,能够为制定高水平人才成长政策、促进科研产出和更好地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研究以2019-2023年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负责人为研究对象,将多元回归分析和cs QCA方法结合,对收集到的负责人的个人履历信息和科研产出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负责人个人履历相关的单个变量及多个变量之间的组态效应与科研产出的关系。[结果/结论]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博士后经历、国外留学访学经历、担任职务、学术兼职和荣誉奖励对负责人的科研产出有着显著的影响;QCA组态分析得出了5条影响负责人科研产出的组合路径。研究结果对于人才政策的制定以及促进有组织科研的开展和科技人才的科研产出有着相应的启示作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往往涉及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对其的研究也是整体认知我国乡土文化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研究以汉阴凤堰古梯田为对象,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通过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体系构建、提取,以此建构凤堰古梯田的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助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传承。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中国IP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符号,更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契口。本研究从内容、传播方面回顾中国IP的演变历程,同时针对中国IP存在着认知的停滞性、源头的争议性、主权的缺失性、传播的阻碍性的问题,有计划分层次地解决问题,给与建设性意见。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监督下乡不断重塑基层治理的实践样态。伴随监督体系的层级扩大,监督的泛化、精细化以及问责强化,基于考核、督查与问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高度强化,导致乡镇治理陷入“责能失衡”困境。为此,乡镇依托“分责”机制,也即通过党政统合的总体责任配置、行政包干的横向责任压实以及监督下沉的纵向责任下移,展开对此困境的应对实践治理。乡镇的分责实践塑造了以“分责秩序”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秩序,“分责秩序”的生成本质上是乡镇在监督问责的压力型体制下积极避责的结果。在此分责秩序下乡村组成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其区别于分利秩序所塑造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成为新型乡村关系形态。乡村责任共同体相对有效地应对高压问责的多中心工作,但也造成了乡镇体制过热与村级组织行政化等意外后果。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数智化服务是数智时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形态,兼具数字化和智能 化的双重特性,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档案数智化服务探索带来了新机 遇。文章首先调查并分析了档案数智化服务的现状;其次,从法律政策、标准指南、技术需求、风 险防控四个角度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档案数智化服务的可行性;最后,构建档案数据的 高效整理与检索、档案利用的流程优化与重塑、档案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档案服务的空间延伸 与开放四个服务应用场景。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意义]针对图像组织和检索过程中存在的语义缺失和不完整性问题,提出一个面向社会化媒体中的图像语义描述框架,旨在丰富现有的图像描述理论体系,提高图像的检索效率和利用率,为实现自动化的图像语义标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调研分析国内外有关图像描述的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的图像描述和标注理论、元数据规范和相关技术方法;其次,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社会化媒体图像领域,构建社会化媒体图像语义描述框架,并详细阐述语义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最后,通过人物图像和风景图像实例描述验证图像语义描述框架的可行性。[结果/结论]人物图像和风景图像描述实例结果表明,图像语义描述框架可通过各层之间的语义关联消除图像描述中的“语义鸿沟”,实现对图像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多侧面、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化和语义化描述,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灵活性。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3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通过对2004-2023年“中国农村研究”专栏所载文章的年度发文情况、作者和来源机构等进行分析,发现该栏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近二十年来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作者的来源机构地区和梯队层次分布广泛,其中高校是该领域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军,作者队伍中既有知名专家,亦不乏青年学者,包罗海内外优秀学者,国际化程度高。借助Citespace进一步分析专栏载文的高频关键词,并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中国农村观察》两种期刊对比发现,“中国农村研究”专栏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关注时代前沿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和农村改革等重要议题,体现了中国农村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同时,该栏目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田野政治学”为代表的特色成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构建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不仅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危机,还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农村养老共同体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的优势,共同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当中,形成多中心的养老格局。其内在的逻辑是搭建一个多中心治理框架,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形成扁平化治理网络,并开展积极有为的治理行动来培育农村养老的自主治理能力,最终构建多中心治理体制,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共同体以多中心治理体制为基础,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立体化和内循环等实践特征,是一种低成本、高福利且可持续的新型农村养老秩序,能为当前乡村振兴的实现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重要启示。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层政府、人民法院、乡村自治主体形塑了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内部理应呈现出的行政行为介入规范自治、司法权力嵌入保障私权、自治主体纠偏回归法治等预设样态,是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应然图景。然而,行政行为偏差、司法裁判冲突、自治秩序混乱等治理乱象表明,治理共同体内部存在的行政机关权责失衡、司法机关审理规则不明、自治主体落实约束制度缺位,已然成为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困境。立足于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融合发展,以细化权责清单、统一司法规则、完善制度保障为依托,厘清行政机关介入农民集体决议事项的权力限度与责任范围、明确司法机关处理农民集体决议纠纷的案由类型与撤销权客体、强化自治主体重作农民集体决议的内部约束与司法约束,是农民集体决议法治化的重要路径。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构成一个显性议题。《宪法》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国家目标任务对司法权履行乡村环境治理职责提供了规范依据。中国党政体制形塑之下的环境司法具有特殊回应机能,在实现环境正义的同时能够产生治理叠加效应。体制变革之后的国家检察机关能够有效承接立法权、有机整合行政权和有序对接审判权,在制约行政权方面凸显出不同于法院审判权的特殊意涵,实现了“行政主治”与“司法督促”的良性互动。检察机关通过发挥政府履职的承接者和监督者、条块联动协调者、多元参与组织者、治理机制稳定器等功能,消解政府主导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牴牾、缺位、僵化,赋予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新的内涵。同时,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也存在着过度扩张、忽略过程监督、政治俘获和过度竞赛等风险,需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3
摘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来擘划师范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师范大学百廿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历史责任。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为了彰显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国家公共性、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推动教师教育的时代转型和创新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整体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师范大学应从打造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链、创新本研一体进阶贯通培养模式、建立公费师范生职后发展跟踪支持机制等方面来打造本研衔接师范生高质量教育体系。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风俗画以日常生活内容作为表现对象,在 17世纪的荷兰成为独立的画科,以表现日常生活为主,多用于室内装饰。这些风俗画除了精细地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外,往往还蕴含了丰富的寓意。前人已经从社会学、图像学等角度探讨过荷兰绘画的情色内容,此文拟从荷兰绘画与古典主义文学戏剧的关联、上层阶级的自身展示与下层阶级风俗画解读的模糊性三个角度,来讨论荷兰绘画的情色内涵。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的重要载体,必然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凸显文化价值并连接学生的生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实现从政治意识到知识表达,进而到教育实践的转换;综合考虑学生的认同规律、意识层次和发展难题;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意义,再到生活的转变。在推进实践时要依循规范编写、有效选用、合理使用和系统评价的进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是村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空间,村民本体性安全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稳定器与深层目标。通过借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以浙江省长兴县“未来乡村”数字化治理实践作为案例,探讨数字治理如何促进村民本体性安全的再造。“未来乡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一定程度上关照到村民的主体价值,为村民本体性安全再造提供了数字化可能性,并且形成了维持外部稳定的制度路径、增强周边环境控制感的关系路径以及重塑乡村和自我价值的内在路径。数字化治理不但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而且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减轻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自由主义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引入教育,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提高教育质量。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进行了教育改革,相应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合教育发展,但对特殊学生的不公平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伴随其教育全程,影响深远。不公平体现在特殊学生依旧面临不均等的入学机会,并在重视标准与效率的教育过程中伴随着对特殊学生的隔离与排除,由此带来特殊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因此,我国在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追随西方的政策和实践,批判性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并积极探索更优的理论和实现路径。